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遊方的結果 展開

遊方

遊方

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遊四方。也是黔東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開的社交和娛樂活動。

釋義


詞:遊方
拼:yóu fāng
基釋
[travel far and wide] 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遊四方。“搖身一變,變做個遊方的雲水全真。”——《西遊記》
詳細解釋
1、游於方內。指在塵世之中。
①《莊子·大宗師》:“孔子 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 丘,遊方之內者也。’”成玄英 疏:“方,區域也。彼之二人……游心寰宇之外。”
②晉 陶潛 《桃花源》詩:“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2、指僧人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遊四方。
①唐 無可 《禪林寺》詩:“終斷遊方念,爐香繼此焚。”
②《西遊記》第七四回:“想是跟你師父遊方,到處兒學些法術。”
郭沫若 《橄欖·三詩人之死》:“是中午時分,一位遊方和尚到我們門前來化緣。”
④明 施耐庵《水滸》第四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智深道:“俺是行腳僧人,遊方到此經過,要買碗酒吃。”
3. 泛指到處逛盪。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知縣道:‘胡說!既是同宿,豈有不知情的?況且你們這些遊方光棍,有甚麼做不出來!’”
4.苗語音譯。
黔 東南 苗 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遊方場或遊方坡。只限本寨女子與外寨男子參加。男女整裝相聚,通常是兩男兩女對歌;雙方屬意后,分別相邀談唱,若有意成婚,則互贈禮品作為信物。《苗族民間故事選·天上人間》:“一天,這家姊妹二人,上山去打豬菜,見路邊有兩棵楓香樹,樹身苗條,枝葉繁茂,活像兩個小夥子,撐著傘兒站在那裡遊方唱歌。”
5.遊覽;雲遊。
北魏酈道元 《經注>序》:“今尋圖訪跡者,極聆川域之說;而涉土遊方者,寡能達其津照也。”
②唐 獨孤及 《唐故虢州宏農縣令天水趙府君墓誌》:“解龜后,貧無餘資,因遊方 河 朔。”
吳越 錢鏐 《天柱觀記》:“遊方有志,躡屩忘疲。”
6.謂僧人云游四方。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二·竺僧朗》:“竺僧朗,京兆人,少而遊方,問道 長安。”
②唐 於武陵 《訪道者不遇》詩:“及戶無行跡,遊方應未歸。”
③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河南 少林寺 拳法,天下所無,其僧遊方者皆敵數十人。”
7.謂醫生流動行醫。
①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某駕長》:“海昌 有遊方之醫 王 姓者,奔走江湖間,獲利頗豐。”
②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二:“從最初發現她的病症的時候起,作父母的便以全心靈的力量灌注在這步入老年後得來的獨生孩子的身上,千方百計的尋求診治,祈神、許佛、醫生、遊方郎中、針手、草藥,甚至素來不敢信任的新式醫院也訪問過了好幾家。”

簡介


遊方,舊稱“搖馬郎”,是黔東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開的社交和娛樂活動。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過遊方這種方式,交結朋友,選擇伴侶。

典籍


《黃平州志》上曾有這樣的記載:“......吹笙間以山歌,木葉兩相勾引於深溝密菁,促膝私語,謂之‘搖阿妹’,又謂‘搖馬郎’”。至今亦然。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習俗,有的地方同姓不同宗也可通婚。為了青年男女社交,每一個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叫“遊方坡”,或“游方坪”。節日一到,母親為女兒做花衣,父親存錢打首飾,把女兒打扮起來去遊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幾十里,甚至上百里,主動到遊方坡去遊方——用吹口哨、木葉、夜簫、蘆笙或唱山歌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出門。有的地方平時夜間也可以遊方。姑娘們身著嶄新的衣裙,頭戴銀首飾,頸配銀項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並以自己美麗的容貌和姿態,吸引小夥子的愛慕。他們在遊方坡見面后,小夥子十分禮貌地和姑娘打招呼,稱讚姑娘的美貌,然後通過對山歌互相介紹。夜幕降臨后,小夥子吹起蘆笙,姑娘在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隨著舞曲變換,進、退、回、旋,整齊而優美,多樣而和諧,時而強健有力,時而輕盈舒緩。尤其在月光下,悠揚的蘆笙伴著優美的舞姿,蒙朦朧朧,像到了另一個天地,特別富有詩情畫意。可以說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是在舞蹈和對歌中進行的。

方式


深夜后,男女青年圍著火堆對唱。這時候的對歌往往是小夥子用歌聲讚美姑娘的美麗、聰明、可愛等,抒發愛的情意,把一切讚美的語言都拿出來。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達出非他不嫁的決心。
通過多次的遊方后,雙方互相了解后,小夥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訪。這時,姑娘對小夥子表現出特殊的愛慕,女方父母殺雞宰鴨,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這時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景生情,現編現唱,隨口對唱,訂立婚約,交換信物。
苗族遊方活動是很講禮貌的,毫無粗鄙,浪蕩行為,體現了高尚的情操和品德。
青年找伴侶很自由,但結婚必須征的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同意,婚姻很難成立。至今黔東南民間仍存在著“還娘頭”的習俗,即舅家有娶外甥女的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