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關係

臟腑關係

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一臟一腑通過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裡關係,決定了其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聯繫。它們是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以及心包三焦相為表裡,構成臟腑相合的功能單位。

臟與腑關係


臟腑系,際陰陽系。臟屬陰,腑屬陽,臟,腑,臟腑,陰陽,互配合,脈互絡屬,構臟腑密切聯繫。

肺與大腸


肺腸脈互絡屬,構臟腑合系。
,肺腸互配合,協調致。肺居焦,肅降,肺降則腸傳導,大腸傳導排泄糞便的功能正常。大腸屬腑居下焦,大腸腑氣通暢,則有利於肺氣的肅降,保持呼吸平穩。
肺與大腸不僅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響。例如,肺有病時,其肅降功能失常,氣機不利,津液不能下達,則大腸失其滋潤,傳導失職,從而出現大便乾結,排出困難等病症。反之,如大腸功能失常,傳導不利,則會影響到肺的肅降功能,使肺氣不降,甚或上逆,表現為胸悶、咳喘、呼吸困難等。
治療肺與大腸的病變時,就應兼顧肺與大腸。治療肺病,應注意通暢大腸腑氣;治療大腸疾病,亦應注意宣降肺氣,這樣,就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有經絡互相絡屬,從而構成臟腑相合的關係。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喜溫潤惡寒,脾喜燥惡濕。脾胃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如果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出現食少、嘔吐、噁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出現腹脹泄瀉等症。

肝與膽


肝居右脅,膽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膽經絡互相絡屬,故相互為表裡。
膽汁來源於肝,肝主疏泄,肝之餘氣生成膽汁,而膽貯藏並排泄膽汁。因此,肝與膽在膽汁的分泌、貯藏和排泄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並都與消化功能有關。
肝與膽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膽道不利,膽汁的排泄受到影響。如果膽腑疏泄失職,膽汁排泄不暢,可致肝的氣機不暢,產生胸脅脹痛,口苦等肝鬱病症。在臨床上,肝膽的辨證往往不能完全分開,二者臨床表現常同時出現,如表現為黃疸、口苦的肝膽濕熱證

腎與膀胱


腎居腰部,膀胱位於小腹,二者經脈互相絡屬,構成表裡關係。
腎主水液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為主水之臟。膀胱貯尿、排尿,為主水之腑,而膀胱的開合作用,取決於腎的氣化動能。腎的精氣充盛,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則排尿功能正常。如果腎的精氣不足,氣化不利,膀胱開合失司,則使水液代謝紊亂,出現排尿困難,小便失禁或遺尿等癥狀。
從臨床實踐來看,腎與膀胱的病變,往往互相影響。因此,治療腎與膀胱疾病,就應互相兼顧。一般說來,實證者,多責之於膀胱,以治膀胱為主;虛證者,多責之於腎,治療常從補腎入手。

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腑與腑之間的關係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傳化水谷,它們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和相互配合。飲食攝入人體之後,經胃的腐熟而下傳至小腸進行進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濁。其中清者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以營養全身;剩餘的水液經腎入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濁者為糟粕,進入大腸傳導為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過程中,膽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而三焦的氣化作用,則促進飲食水谷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六腑之間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傷及津液,可致大腸傳導不利,出現便秘;大腸燥結,便秘不通,也會使得胃失和降,出現噁心、嘔吐。此外,脾胃濕熱,常熏蒸肝膽,使得膽汁外溢,而出現黃疸。膽火過盛,則會影響至胃,出現嘔吐苦水等癥狀。心與小腸
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裡相合的關係。
這表裡相合的關係在病理情況下,表現更為突出。例如,心經實火通過經脈可以下傳於小腸,引起小腸實熱。這種病理變化稱之為"心移熱於小腸",表現為小便灼熱、赤澀,甚則尿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熏於心,使心火亢盛,表現為口舌生瘡等。在治療時,可採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