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齊雲樓的結果 展開

齊雲樓

福建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

齊雲樓是座中型橢圓形土樓。它坐落在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鄉岱山村,依山而建,樓高兩層,以普通夯土與部分泥磚成牆,底牆厚1.5米。樓呈橫式,與屋後山體平行。齊雲樓橢圓體處於岱山村最高臍突點,呈正向擺置,坐北朝南,東西直徑62米,南北直徑47米。門廳中有一部公梯,除門廳外無其他公廳。樓內天井呈橄欖形,長22.6米,寬14.2米,有一眼深井,以軲轆從30米深的井底汲水。

建築歷史


華安的上坪村,保存著歷史上第二座福建圓土樓——齊雲樓。齊雲樓據說繼所發現的最古老圓土樓裕昌樓(東歪西斜樓)后的圓樓,建於明明萬曆十八年(1590),同治丁卯年(1867)重修。它位於一座小山上,平面呈橢圓形,系由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裔遷閩時所建。

建築形制


齊雲樓為雙環式,共有26個單元,外加大門寮。內環是平房。各單元的開間數與房間面積有很大差別,不像別的土樓那樣均等劃分。各單元有獨立的門、廳、天井、樓梯,各為小天地。
樓高7.6米,層高2.6米。其單元有兩種形式,一為無中廳的每層只有一間或兩間的小單元,每家有二至四間房;一種為大單元,則是標準小五風樓中軸兩堂式平面,其開間比小單元多一倍,面積則不止大一倍,最大的一套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據說這是全樓最有地位的尊長住的。其他各種單元依次分配,反映了森嚴的等級地位。而且,各單元的木構廊道也不同,小單元不出浮欄,大單元二樓向天井出浮欄。這種不一律的單元設計,使其構造布局變得複雜起來。

建築現狀


土樓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除內部的房屋倒塌了一些外,其外牆大體完好,仍巍然屹立。齊雲樓除大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小門,這在土樓里極為少見。據介紹,兩個小門各稱“生門”(西門)和“死門”(東門)。傳說清初期有些反清復明人士退守到齊雲樓,被圍到糧盡時,開始有人突出樓去逃生,結果從生門逃出的人大多數生存下來,所以後來此門就被叫做“生門”,而從死門逃出的多數被抓砍頭,後來此門就叫做“死門”。後來樓里人按相應的規矩,婚嫁迎娶都從西門(生門)進出;而遇上出殯送葬,則一律從東門(死門)進出。由一個悲壯的傳說帶出了一個奇特的名稱及風俗,頗具風趣。

郭氏家庭


齊雲樓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據齊雲樓珍藏的兩本《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開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號叔,以太原為最古郡望,又望出華陰、馮翊。至唐代郭子儀中興唐室,封“汾陽王”,其後以“汾陽”為堂號,奉郭子儀為郭氏一世祖。郭子儀有八個兒子,長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審知人閩之際,郭嵩隨軍入閩,居於漳州芝山東麓郭坑,是為郭氏入漳始祖。其後經過三十幾代子孫非常複雜的播遷,傳到郭子儀以下第三十世孫郭叔資,於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42年)開基華安沙建岱山村。
郭氏家族在岱山傳衍了七、八代,到明萬曆年間已是巨族。齊雲樓興建之後,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遷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多的是遷往台灣。清末編修的郭氏岱山大宗譜,記載到岱山第十八世。譜載,從十世至十八世,九代人中,岱山郭氏共有三百多個男丁遷台開基。每代遷台人數均不下四十人,聲勢浩大。有清一代,在台岱山郭氏子孫經常回齊雲樓謁祖認親。
岱山郭氏子孫分佈在台灣各地。郭氏家族的昭穆是:“文景維仲叔,元世安汝期。士志振光宗,雲龍際雨時。承先啟來裔,紹德永為基。天賜我徹作,千秋慶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