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恢

徐恢

徐恢(1298年—1387年),《明史》寫作徐輝,字伯宏,常山人。元末登進士,授永新尹(元代州、縣長官)。后帶著大量軍糧歸附朱元璋,被勒賜為“開國元勛”。

勒賜開國元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漢王陳友諒大舉發兵進攻朱元璋部下佔據的江西南昌,雙方在鄱陽湖發生鏖戰。當時陳友諒率領著數百艘大樓船,兵力非常強大,卻連攻三月不克。陳友諒力量雖強,但“將士離心”政令不一”,陳友諒又窮奢極侈,不得民心。徐恢料知陳友諒必敗,適逢陳友諒征糧郡縣,廬陵太守遣徐恢運糧,徐恢便帶著大量軍糧歸附朱元璋。剛好朱元璋率兵來援,聞知大喜,就在軍中拜徐恢為都御史。後來,朱元璋借用了孔明火燒連營之計,大獲全勝,陳友諒也中流矢而死。這一仗是爭奪江南關鍵一戰,由於徐恢在此戰中出了很大的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勒賜徐恢“開國元勛”。此後的徐恢仕途一直不錯,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已升任主管全國賦稅錢糧的戶部尚書。

受案牽連


洪武十四年年底,徐恢因罪下獄,不久被放回故鄉。關於徐恢為什麼被革職,地方志記載不詳。朱元璋為維護明王朝的統治,將政權移交到皇孫朱允炆(建文帝)的手中,多次興起大獄,大肆屠殺功臣名將。此前一年,左宰相胡惟庸因涉嫌謀反被誅殺,史稱胡惟庸案(簡稱“胡獄”或“胡黨之獄”,系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胡惟庸九族,同時殺死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二十三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李善長列侯陸仲亨等開國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三萬餘人。估計徐恢也是受此案牽連才會丟官,相對被屈殺的功臣,這個結果還算是好的。

忤旨退休言志


徐恢原籍鄱陽,初居杭州六卿坊,后遷常山左坑居焉。萬曆常山縣誌》載:杭州六卿坊,首列徐恢,而其議論事功,不少概見。若吾鄉有諱言之者,然豈以其去就出處有未明耶。四海一君,血氣未定,而風塵草昧,卓識真主,亦堂堂雄傑也。至於風雲構會,魚水投情,因而展畫股肱,罄竭謀略,以洗濯乾坤。
徐恢以《忤旨退休》為題,作詩云:“射策當年上帝京,文章最喜耀群英。丹墀獨對三千字,黃榜高標第八名。幸執干戈平海岳,期隨冕服整朝廷。豈知今日龍顏怒,獨到箕山路萬程。”詩中敘述當年殿試,皇帝面試后獲得進士第八名,文章蓋世,多麼榮耀。朱元璋率領紅巾軍戰勝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期待自己身穿朝服頭戴官帽參加朝臣的行列。豈知龍顏大怒,落罪除名險些丟了命。如此惶恐終日,不如早日退休歸隱山林。

合葬硯瓦山


徐恢夫婦合葬墓坐落在我縣青石鎮硯瓦山村豬肝山。墓誌曰:“徐恢,字伯宏,元末登進士第。授永新尹,為漢陳友諒攻南昌明太祖引兵來援。公知友諒必敗,以軍糧來歸,明太祖大喜,即軍中拜為都御史。約日會戰鄱陽。大敗友諒兵,滅之。公與有力焉。累官戶部尚書。”此墓系徐恢夫婦合葬墓,墓身高2米,寬4.5米,墓道長6米,墓前有5步青石台階,墓碑頂刻隸書“開國元勛”四個大字。墓碑1947年2月更換過,原碑已殘,放置在墓前地上。該墓保存基本完整,未被盜過,系名人墓葬,頗有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