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詩的結果 展開

古詩

古代詩歌的泛稱

古詩,即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概念範圍


1、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近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 長期不斷地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4、散曲。一種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
5、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按有無完整故事情節:抒情詩、敘事詩;
按表現內容:田園詩、山水詩諷刺詩、史詩、牧歌、哀歌、頌歌、哲理詩;
按表現形式: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律詩、絕句、排律、朗誦詩、打油詩、自由詩、十四行詩、歌謠、民歌、兒歌、童謠、散文詩等
擴展資料: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自由詩是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他正規設計的詩。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奏。這種言語對詩的主題和感情來說是“自然”的。自由詩並非什麼現代發明,但它隨著現代主義的到來而佔據顯著重要的地位,並且構成了對19世紀詩歌固定形式的反叛。自由詩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同以前的詩相比,可能是最難寫好。
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一般較為簡單。這種體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說的內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詩的特點;情節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濃厚的詩意,又有簡練的敘事,有層次清晰的生活場面。

形式特點


杜甫《絕句》
杜甫《絕句》
1.句子的整齊
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體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
2.平仄和對仗
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體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須用平聲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就是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句式。
對仗指的是一聯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於同一類,如“東圃青梅發,西園綠草開”。“東”和“西”,“圃”和“園”,“青梅”和“綠草”,“發”和“開”,各自相對。
3.詞藻和句法
范仲淹《江上漁者》
范仲淹《江上漁者》
因為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係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複雜多樣。例如,在“風”字後面再加一字,可以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後面移到前面的情形,這叫倒裝。典型的詩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的句法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4.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一;七字為二、二、二、一。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二、二、一、二式。
古詩要求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靜夜思》押ang韻。押韻韻腳的位置一般在偶數句末,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是韻腳。通常奇數句不押韻,首句入韻格式除外。

名家名作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代表作《離騷》《九章》《九歌》《天問》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為詩仙。
代表作品:《行路難三首》《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將進酒》《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二首》《送友人》《贈汪倫》《秋浦歌》《月下獨酌四首》《早發白帝城》《靜夜思》《怨情》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被稱為詩聖。
代表作品: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江南逢李龜年》《絕句四首》《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水檻遣心二首》《春夜喜雨》《望岳》《月夜》
杜甫陶像
杜甫陶像
古詩[古代詩歌泛稱]
古詩[古代詩歌泛稱]
詩仙李白
詩仙李白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代表作:《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代表作:《春曉》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代表作《渭城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代表作《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代表作《江雪》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代表作:《秋詞二首》《望洞庭》《竹枝詞九首》《浪淘沙九首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代表作:《夢天》
蘇東坡像
蘇東坡像
杜牧(803-約852),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代表作:《赤壁》《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
代表作:《登樂游原》《無題》
蘇軾(1037~1101),宋代詩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代表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題西林壁》
陸遊(1125-1210),宋代詩人,字務觀,號放翁。代表作:《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