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負泥蟲

水稻負泥蟲

昆蟲名,為鞘翅目Coleoptera),負泥蟲科(Crioceridae)。主是中國水稻的重要害蟲,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成蟲、幼蟲沿葉脈取食葉肉,在葉尖部分則食穿表皮。大發生年受害嚴重的禾苗全部變白,或造成禾苗生長黃弱,抽穗不齊,稻穀減產。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還有粟、黍、小麥大麥玉米蘆葦糠稷茭白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3.7~4.6毫米,體寬1.6~2.2毫米。頭、觸角(基部兩節橙紅色)、小盾片鋼藍色或接近黑色。前胸背板(除前緣與頭同色外)、足大部(基節、脛端及跗節黑色)橙紅色。鞘翅深藍並帶金屬光澤。體腹面一般黑色。背面光潔無毛。頭、觸角和體腹面被金黃色毛。頭具刻點;頭頂後方有一縱凹,觸角長度幾達體長的1/2。前胸背板長大於寬,前後緣接近平直,兩側前部近於平行,中部以後收狹,基橫凹不深,正中央有一短縱溝,橫凹前微隆;刻點較密,其凹處更為明顯,中縱線有2行排列極不規則的刻點;小盾片倒梯形,表面無刻點。鞘翅兩側緣近平直,肩胛內側有一淺凹;刻點行整齊,基部和末行刻點較粗大,行距平坦;小盾片刻點行整齊,有3~6個刻點。
水稻負泥蟲
水稻負泥蟲

長橢圓形,長約0.7毫米。幼蟲近於梨形,背面明顯隆起。
水稻負泥蟲
水稻負泥蟲

生活習性


(1)成蟲:成蟲喜陰涼潮濕環境,早晨及陰天活動最盛。越冬成蟲出蟄后交尾,可產卵多次。卵產於葉片正面距尖端約3厘米左右處,間亦產於葉鞘及葉背,每雌每次產數粒至10多粒,約略沿葉脈排成兩列,亦有散產的,一生可產卵數十粒至100多粒。新成蟲當年不交尾產卵,稍取食水稻后,即陸續向田邊遷移找尋蟄伏場所,成蟲的遷移還可借水飄流。
(2)幼蟲:卵多在上午孵化。幼蟲於清晨露重時很活潑,集中於稻葉的正面及葉尖,陽光猛烈時則隱蔽於背光處。幼蟲除了蛻皮前後外,經常背負糞塊。老熟幼蟲將排泄物除去,爬到適宜處所,吐出白色膠狀物作繭,藏身其中,約經2~4天即化成蛹。幼蟲期10~15天。

分佈範圍


中國分佈

黑龍江、吉林、遼寧、陝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世界分佈

朝鮮和日本。

發生規律


(1)發生世代:中國各地均一年發生1代。
(2)越冬及蟲源:以成蟲在稻田附近背風向陽的塘邊、溝邊的禾本科雜草叢及其根際土縫越冬。以在蘆葦、茅草及其切口內佔多數。越冬時常有群集性。
(3)發生時期:在南方稻區,越冬成蟲在3~4月恢復活動,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活動盛期,初期取食蟄伏場所附近的游草禾本科雜草,隨後遷入水稻秧田及本田,交尾產卵,幼蟲孵化后取食為害,4~6月份是為害期,5月中下旬幼蟲盛發,為害早稻本田。5月下旬、6月初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當年羽化的新成蟲漸多。
(4)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冬春溫暖雨,適于越冬成蟲生存,基數就大,發生亦提早,受害會加重。4~6月份多雨亦有利其發生為害,而高溫則對其有抑制作用。②栽培因素。多發生於山區和半山區,特別是山谷陰坡稻田。凡離山較遠、陽光充足的稻田,發生就少,平原地區,極少發生,甚至不發生。
水稻負泥蟲
水稻負泥蟲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結合積肥,冬春剷除雜草,殺死越冬成蟲,減少基數。秧田灌水,撈殺成蟲。結合中耕耘田,先用竹竿將幼蟲打落,把幼蟲糊入土中,如先撒施石灰,收效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