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蔭

清朝經濟學家

王茂蔭(1798年-1865年),字椿年,號子懷,安徽省徽州府歙縣人杞梓里人。清朝貨幣理論家、財政學家。王茂蔭是唯一一個被《資本論》提到的中國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王茂蔭中進士,不久授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道光二十八年(1840年)守父喪,撰寫《歙邑利弊各事宜》。咸豐元年(1851年),補授陝西道監察御史,升任御史,為解決財政危機向皇帝上奏《條議鈔法折》,但被駁回。咸豐四年(1853年)王茂蔭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又連上三折,反對“鑄大錢”。咸豐八年(1858年)七月,王茂蔭因病回鄉修養,不久王茂蔭病癒,繼續主政財政改革。

同治四年(1865年),恰逢繼母逝世,返回家中守孝,不久,王茂蔭病逝家中,享年67歲。

(概述圖資料來源)

人物生平


年少有志

嘉慶三年(1798年),王茂蔭出生於安徽歙縣一個商人家庭。嘉慶八年(1803年)五月,王茂蔭生母病逝,其父在外經商,祖母方氏將其撫養成人。
嘉慶十年(1805年)王茂蔭入私塾學習,師從吳柳山。
嘉慶十八年(1813年)王茂蔭從學吳柳山期間,相與觀摩,益自刻勵,挑燈攻讀,因此學業大進。王茂蔭的文章被當時太倉紫陽書院主講的錢伯瑜見到倍加讚許,不久,二人結為好友。
清道光十年(1830年)王茂蔭在南闈報考進土多次都沒有考中,以為仕途無望,打算棄儒從賈,於是年由家鄉赴北通州接管業父創辦的“森盛茶莊”但不久又重新備考。

嶄露頭角

道光十二年(1832年),王茂蔭中進士,不久被清廷授予戶部主事,升任員外郎,次年到京城任職。
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會試,王茂蔭充收卷官。次年,三月初二日,王茂蔭祖母正值八十壽辰,王茂蔭於正月請假回家慶賀。八月,王茂蔭返回京城銷假。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父親去世,回鄉為父守喪,在這期間他撰寫了《歙邑利弊各事宜》,用來警示惡霸凶匪,並且主張割除陋習,移風易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王茂蔭在家為先祖母守喪期間,將所載自唐代以來計八千餘名孝貞節烈婦女詳細匯總,報請旌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守喪期滿。
咸豐元年(1851年),王茂蔭補授陝西道監察御史,不久升任御史,王茂蔭到任后,奏請朝廷要振興和選拔有用人才,在鄉試會試考試上重實務,殿試朝考重視經學文意,這樣才能振興清朝皇室、使八旗子弟更加務實。九月,時任陝西道監察御史的王茂蔭,向咸豐皇帝上了《條議鈔法折》,建議推行幣制改革,發行由銀號出資替國家負兌現責任的絲織鈔幣,以解決財政困難,未被採納。

深謀遠慮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軍隊從長沙馳程越州,王茂蔭上奏咸豐帝:“安徽的邊防事務要以宿松為重點,小孤山為要塞,駐防堅守不是難事,得到人才卻是很難,請皇帝起用前任廣西巡撫周天爵協助堵截太平軍。”
咸豐三年(1853年)初,王茂蔭被授予戶部右侍郎的職務,兼管錢法堂事務,為了應對清廷的財政危機,王茂蔭上奏咸豐皇帝,反對鑄造成百上千的大額錢幣,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鑄造大錢必然導致物價上漲。戶部上奏皇帝準備實行新的紙幣,咸豐皇帝令左都御史花沙納與王茂蔭商討此事,並上奏簡單的執行方案,並且要附上鈔票版式。王茂蔭上書:“安徽北部蒙城、亳州捻軍蜂擁而起,如果與太平軍勾結一起,那就會成為心腹大患。如果想要平反太平軍,捻軍,就得嚴防緊守。廬州、鳳陽、潁州各州郡,郡守腐敗者有很多。奏請皇上整頓吏治,治理廬、鳳、潁諸郡。另外,湖南湖北,安徽長江沿線看起來防守嚴密,實際上防守鬆弛。請皇上令各督撫嚴加懲辦,太平軍一處被平定、其他各處就不敢在興風作浪;相鄰的省份的太平軍被消滅,本省就沒有太平軍來了,就是不防守它也固若金湯了。”
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揚州被太平軍攻陷,王茂蔭上書咸豐皇帝:“太平軍威逼山東,巡撫打著剿滅太平軍的旗號,毫無準備就出兵鎮壓,守城將士不滿七百人。請求用重兵把守,用來鞏固南方的屏障,而且,陝西設防,軍隊被百姓傷害,請諭飭按治。”咸豐皇帝對於王茂蔭的上書很是賞識,提拔王茂蔭為太常寺卿,不久升為太僕寺卿。太平軍進犯京畿一帶,參贊大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駐兵涿州,各軍都在觀望不肯上前。王茂蔭上書說:“太平軍渡過了滹沱向北進發,徘徊在山西一帶,而沒有出兵北進,那是害怕清軍出兵。清軍出兵誘敵深入,太平軍以為清兵害怕不敢前進。”

整頓幣制

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王茂蔭針對銀票、寶鈔和鑄大錢所造成的劇烈貶值和混亂,給咸豐皇帝上了《再議鈔法折》。主要內容包括四項建議:其一,允許錢鈔兌換現錢;其二,允許銀票兌換現銀;其三,允許各商店用鈔換銀;其四,允許典(當)鋪款項出入順帶用鈔幣。前兩項是關於持鈔人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后兩項是在商人同商人,商人與顧客的交換中擴大鈔幣的使用問題。總的來說,前兩項是整個方案的重中之重。王茂蔭重視商人的作用,既反映了當時商人在社會中已有了不可忽視的力量,也表明他本人同商人和商業活動之間的密切聯繫以及對貨幣問題的深刻認識。咸豐皇帝看了王茂蔭上奏的《再議鈔法折》后大為不滿,認為王茂蔭所言是貴民而賤官,不以國家政事為重,加上戶部軍機大臣審議結論中也指責王茂蔭是“所論專利商賈而不便於國,殊屬不知大體”,咸豐皇帝下旨嚴行查辦,將王茂蔭調離戶部,任兵部右侍郎。
咸豐八年(1858年),王茂蔭病癒,同年,王茂蔭奏請咸豐皇帝,將《海國圖志》五十卷本刊刻重印,以便使人“知夷難御而非竟無法之可御”。誰知沉湎於酒色的咸豐帝對此毫無興趣,王茂蔭的奏摺如泥牛入海。十二月,王茂蔭給弟弟寫信讓其給父輩建祖墳。
咸豐十一年(1861年),王茂蔭移居至北京東城玉清觀,除受聘主講潞河書院外,潛心整理謄抄其部分奏稿,並作《家訓和遺言》。同年,同治皇帝登基,認為王茂蔭生性耿直,讓其病癒后等待任命。
同治元年(1862年),王茂蔭上書同治皇帝陳述政事,說:“我觀測天象,勤懇治國。議政王責任重大,應該專心理政,制定理政綱領,諫官應該多包容。”順天府事務繁忙,順天府石贊清不能夠兼顧各方事務。同治皇帝稱讚王茂蔭:“直言敢諫,志慮忠純”,重新啟用王茂蔭並授予左副都御史一職,王茂蔭奉命與兵部尚書愛清恪仁查辦山西事件,因隨從官員受賄,扭曲事實,使王茂蔭名譽受到一定影響。同年,七月,補工部右侍郎。
同治二年(1863年),王茂蔭被調離工部,任吏部右侍郎。

鞠躬盡瘁

同治三年(1864年),王茂蔭繼母在江西吳城去世,王茂蔭依制奉諱返鄉守孝,途徑淮陰,學生吳棠送來五百兩銀子,以謝曾經被舉薦之恩。王茂蔭未予接受,坦然地說:“舉薦你那是公事公辦,不應該和私事混雜在一起”。
同治四年(1865年),王茂蔭由吳城扶繼母靈柩返回安徽歙縣,由於戰火紛繁,老家的房子破敗不堪,人丁寥落,親友多半流亡。六月,王茂蔭在老家病逝,終年67歲。

個人作品


《歙邑利弊各事宜》、《條議鈔法折》、《王侍郎奏議》。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同治皇帝:廉靜寡營,遇事敢言,忠愛出於至性。
祁寯藻:諫草逾萬言,每讀焚余心事,光明照青史;交情獲三益,最傷別後手書,感惻念蒼生。
曾國藩:七旬耆宿,九列名卿,誰知屋漏操修,尚同寒士;四海直聲,卅年儉德,足令朝廷悲悼,何況吾曹。
吳柳山:一代名臣,經濟勛猷襄大業;千秋禋祀,歷年奏牘詔諸昆。
吳大廷:拳拳以格君為心,幾乎程朱正心誠意之遺風焉!

史料評價

清史稿》:京師用不足,大錢鈔票,法立弊滋。王茂蔭屢進讜言,均中利害,清直為一時之最,宋晉亦其次也。
《王侍郎奏議》:王茂蔭直聲清節,上自公卿,下至工賈隸圉,嘖嘖皆贊其賢,先生孑然一身,清儉樸約,非如世之嬌激以沽名者。

社會評價

王茂蔭的思想主張集中體現在他的貨幣改革方案和貨幣理論上,被學術界評價為“我國封建社會貨幣理論的最高成就”,尤其他的敢于堅持觀點、遇事敢言、持正不阿、關心國計民生的精神是值得稱頌的。

親屬成員


王應矩,字方儀,號敬庵,實為樂善好施、賈名儒行之徽商,捐授從九品,誥贈光祿大夫。

洪氏,歙縣三陽坑人,后封為一品太夫人。

大弟:茂蘭
二弟:茂茹

長子:銘詔
次子:銘慎
三子:銘鎮

桂鋆、桂培、桂鋆

後世紀念


王茂蔭故居
王茂蔭故居
王茂蔭故居位於安徽歙縣雄村鄉義成村義成街上。故居建於清代中葉,由王茂蔭親自督工建造,他將其命名為“天官第”。“天官第”巨匾在“文革”中不翼而飛。王茂蔭故居佔地約400平方米,系典型的清代徽派民居風格,磚木樓房結構,三棟相聯一字排開。中間為氣勢軒昂的名為“敦仁堂”的會客大廳,左、右兩側為生活起居用房,它們均有側門與大廳相通,各自又單獨開設了面街正門。與故居跨街相對的,是當年的王家車馬用房。現在保存完好的是左、右兩棟生活起居用房,形制都是前、后兩廳、三開間、雙天井式二層古樓房。
王茂蔭故居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