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白鶴觀的結果 展開
白鶴觀
江西武功山白鶴觀
白鶴觀最初叫茅庵,始建於唐代神龍元年(705年),53年後遷至白鶴峰。武功山主峰金頂又被喚作白鶴峰,得名於白鶴真人在此修鍊成仙,擠土成坪的傳說。康熙六十年(1721年),這座保存至今的山門修建。據有關資料記載,從清康熙六十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的200多年內,白鶴觀便經歷了6次重修。明朝時,已成為山南山北200餘所庵、堂、院、觀中最為有名的道場。
清道光二十年的一天深夜,由於香客不慎,香燭的明火引燃了神龕前的垂簾,熊熊烈火頓時將觀舍燒了個乾淨。時任住持的劉鑒泰四處募資,幾年之後,將道觀修復。
1928年,白鶴觀成了部分思想激進農民破除封建迷信的目標,付之一炬。為儘快修復白鶴觀,時任白鶴觀住持的劉騰瑞撰寫刻印了數百份《復修武功山金頂募資序》,幾年間,劉騰瑞手持募資序,奔走他方,終使焚毀的白鶴觀重現昔日的輝煌。
武功山白鶴觀,位於江西省武功山白鶴峰海拔1846米的一塊平地上,為江西省境內海拔最高的道觀。至今朝拜的信士絡繹不絕,香火鼎旺。
武功山白鶴觀,供張道陵、葛玄、許遜等正宗道祖,同時還祀王爺、包公、雍天君、趙公元帥、李靖等神像。得名於古時白鶴真人在此修鍊,擠土成坪的傳說。其始建於唐代神龍年間(705年),舊址在吊馬樁後山窩處,以石砌牆,茅草覆蓋,俗稱“茅庵”,當時專供葛仙、王爺二神像。至乾元元年間(758年)遷建於山頂。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於香客不慎,半夜裡香燭的明火引燃了神龕前的垂簾,將觀舍燒了個乾淨。時任住持的劉鑒泰四處募資,幾年之後,才將白鶴觀修復。
★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破除封建迷信”等運動。部分思想激進的農民在1928年一把火將白鶴觀付之一炬。時任住持劉騰瑞數年募資,終使白鶴觀修復。
★ 1934年,國民黨對紅軍蘇區實行第五次軍事圍剿,奉命進攻武功山蘇區的江西保安第六團團長陳惟剛,為了徹底破壞紅軍的藏身之所,下令焚毀白鶴觀。時任住持劉騰瑞向縣長、鄉長寫了一份復修白鶴觀的請求,在他的努力和地方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除正殿外,白鶴觀又逐步得以修復。
★ 1946年劉庚林出任住持,到解放前夕,他和信士們歷經三年之辛,終將正殿修復。
★ 2002年1月,江西武功山風景名勝區蘆溪分區總體規劃通過江西省評審,按照規劃白鶴觀再次復修。
★ 清嘉慶年間,白鶴觀由蓮花縣路口人劉玉芷擔任住持,期間開始尊道教正一教(道教分正一、全真二派,前者尊張道陵為祖師,道徒可結婚生子,後者尊王重陽為祖師,道徒戒葷酒、苦行修鍊)名山龍虎山的嗣漢天師府為祖庭,積極學習其教理教儀和道法道行。
★ 道光二十年(1840年)蓮花縣坊樓鎮屋場村人劉鑒泰接任住持后,更是嚴格按照嗣漢天師府的規章制度行事,而道觀住持之位,也開始按祖庭遺下的“傳子不傳弟”的家族血緣相傳制度,代代相傳。白鶴觀也因此成為除龍虎山天師府之外,國內第二所住持之位世代相傳的道觀。直至光緒辛丑年(1901)8月20日歸世,傳位於長子劉騰瑞。
★ 劉騰瑞,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逝世,傳位於長子劉庚林。
★劉庚林,1952年,白鶴觀遭焚毀,他被迫下山回家。2003年5月22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