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清

張穎清

張穎清,1947年生,生物學家,山東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息生物學的開拓者,享受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10月20日病逝。

人物關係


生平


張穎清,生於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土默特右旗(1970年劃歸包頭市)薩拉齊鎮。1954—1960年,分別在卓資縣旗下營小學和十八台小學讀初小、高小;1960—1966年,分別在十八台中學和集寧一中讀初中、高中。1968年,在達茂旗上山下鄉,1969年,在烏蘭察布日報社參加工作,1974年,調入烏盟科技情報研究所,1982年,畢業於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理學科專業。1984年,調入山東大學,歷任助理研究員、副教授、教授。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1990年以來,任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成就


20世紀80年代,張穎清經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研究,獨立發現了生物體從細胞到整體之間普遍存在的中間結構層次及其內在聯繫,建立了新的生物體功能結構單位——全息胚,提出了生物體結構的全息胚學說,創立了全息生物學。
全息胚學說揭示了生物體不同層次之間、部分和整體之間的統一性。使人們對生物體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和觀念性的改變。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奠基人之一汪德耀教授(曾任廈門大學校長)認為:“全息胚的發現,以及全息胚學說的提出同細胞的發現以及細胞學說的提出有著相同的、重要的科學意義。如果說偉大的達爾文進化論打破了物種的種與種之間的絕對界限,是生物系統的進化論,那麼全息胚學說就打破了生物個體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絕對界限,是生物個體的進化論。”
全息生物學已在醫學、農業、園藝、獸醫、植物組織培養、中草藥學、古生物學等領域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科學和經濟效果;特別是生物全息診療法和全息定域選種法的發現對中醫、針灸以及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全息胚學說的建立,揭開了自然界又一層神秘面紗並為最終揭開人體經絡的奧秘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本思路,使人們對人體腧穴診療機理髮生了一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實踐證明,按全息胚理論診斷和取穴,針對不同的病症施行針灸、按摩、刮痧等中國傳統醫術,對於許多臟器性疾病是更為高效合理的治療方法,施術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完全改變了傳統經穴診療法憑世代經驗積累傳承取穴治療的做法。全息胚理論所揭示的人體不同節肢全息穴位的同一有序分佈規律及其明確的臟器按序配位對應關係,既是張穎清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重大發現,又是全息胚學說的自然推論,更是支持全息胚理論的有力證據。
張穎清
張穎清
張穎清著有《全息生物學》上冊(1989)、《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1982)、《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1992)、《新生物觀》(1991)、《生物全息診療法》(1987)等五部專著,后三部專著已出版了英文版,其中三本英文版專著的情況被美國權威機構ISI出版的Current Contents:Life Sciences收錄。《生物全息診療法》一書兩次印刷共發行7.5萬冊;已被譯成英、德、日等9種文字,被30餘個國家的醫生臨床應用。在當時國家衛生部、教育部等部門和各應用國的大力支持下,1990、1992、1996年先後在新加坡、挪威和美國召開了三屆全息生物學國際學術討論會。三屆大會的論文目錄全部被國際上最具影響的三大檢索工具之一的《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

諾獎提名


中國科學院著名生物學家貝時璋院士、楊弘遠院士,中國工程院著名醫學家宋鴻釗院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婦科腫瘤學專家),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胡熙明(原衛生部副部長),諾貝爾會議成員費爾克曼教授,世界衛生組織科學組成員、波蘭國家衛生部顧問嘎紐斯贊烏斯基教授,前蘇聯的拉脫維亞功勛科學家、醫學博士波特諾夫教授,埃及國家衛生部顧問、全國醫學會主席戈嘎瑞博士等,都給予了全息生物學以高度評價;英國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赫胥黎教授等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曾專門給張穎清寫信對其進行熱情讚賞和鼓勵;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於1991年6月8日以“教外際(1991)254號”文批准成立“國際全息生物學學會”,總部設在山東大學。
1988年,全國政協委員王賢才、宋鴻釗在全國政協七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建立諾貝爾獎獲獎史研究和項目評價委員會,為我國爭取諾貝爾獎創造條件》的1804號提案中指出:“對有諾獎苗頭的科研工作,應給予重點支持。象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的全息胚學說和應用該學說控制癌瘤的觀點,就是很有前途的學說。”
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科技處的安排下,張穎清分別於1990、1991、1992年三次訪問瑞典,向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評選頒發機構——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科學家介紹他的理論,並與許多對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具有永久提名權的教授進行了學術交流。他的學說引起了國際上多位著名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高度讚揚。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科技處先後三次分別以“(91)典科字第06號文”、“(91)典科字第39號文”和“(92)典科字第31號文”給國家科委、國家教委發文,反映張穎清的學說受到國際著名學者高度評價的情況,並建議國家給予重點扶持並加強宣傳推廣工作。於是,國內多家媒體陸續對張穎清的成就進行了宣傳報道。但這些宣傳報道卻嚴重刺痛了某些學術權貴敏感而脆弱的神經,更激起了中科院時任生物學部主任鄒承魯的強烈不滿。
正當鄒承魯欲加罪卻苦患無辭之際,恰巧山東肥城縣礦務局醫院一個叫周慕瀛的醫生也看到了關於全息生物學的報道(此人當時正在搞業餘生物學研究,后曾公開宣稱自己的兩篇論文應獲諾貝爾獎且“必將折服全世界”)。震驚之餘,周慕瀛匆忙找來一本張穎清的早期著作連夜苦鑽,在其根本未弄懂全息生物學基本原理及中醫經絡學、邏輯學等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周幕瀛僅憑自己對其中部分段落望文生義的曲解,寫成一篇《全息生物學的質疑》,發表在1993年第3期《醫學與哲學》雜誌上。文中,周慕瀛先對全息生物學某些文字表述斷章取義,再穿鑿附會地謬用“三段論”、幾何學等“科學法則”對其大批特批,全盤否定。而對張穎清著作中舉證的大量應用成果卻避而不談。后被張穎清的弟子陳少宗發表於同年《醫學與哲學》第11期的針對性反駁文章所鎮伏。
1995年初,周慕瀛公然玩弄金蟬脫殼伎倆,將其文章略作修改並更名為《對全息生物學的質疑》(以下簡稱“《質疑》”)直接寄給了鄒承魯。對全息生物學內容一無所知的鄒承魯在未對其進行任何甄別的情況下,不僅匆匆將《質疑》推薦給媒體公開發表,而且還在其推薦信中,公然用栽贓手段對張穎清進行了誣陷詆毀併發泄了自己的不滿與不屑。
鄒承魯公開毀譽的推薦信和周慕瀛全力加罪的《質疑》同時在《中國科學報》發表后,張穎清很快寫了澄清反駁文章,並附上了國家有關文件和多位國內外著名生物學家高度評價全息生物學的信函影印件;同時,張穎清也把同樣內容及附件的一封澄清函連同自己的主要著作寄給了鄒承魯本人。然而,張穎清有理有據的反駁文章卻被《中國科學報》拒絕發表;儘管鄒承魯完全可以從張穎清給他本人的澄清函中認識到自己那封推薦信的荒謬,但他卻公然褻瀆公正原則,既沒有以任何方式公布張穎清的澄清函,也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糾正自己那封推薦信中的嚴重錯誤及其對張穎清名譽造成的傷害。
張穎清無奈又通過山東大學向國家教委上書建議“由國家科委組織著名專家組成特別評審委員會,對全息生物學理論進行研討和評審以形成一個科學的結論”。請示文件先後經國務院分管副總理李嵐清和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批示,任務直接下達給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院部又將任務下達給了鄒承魯任主任的生物學部。而鄒承魯卻召集了一次既不請任何人答辯,也不做任何檢驗,又不公布任何信息的“暗箱學術評議會議”並秘密炮製了一篇極力貶低全息生物學(但並未完全否定)的評議報告送達李嵐清副總理,會議的所有文件至今秘而不宣,張穎清所在的山東大學也未收到任何相關信息。會後,鄒承魯一邊親自給張穎清寫信,詐稱全息生物學被完全否定,一邊通過自己在山東大學的朋友密切監視著張穎清的動向。
1996年8月,第三屆全息生物學國際學術會議在美國洛杉磯召開並收到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的賀信,鄒承魯隨即遁入幕後,密推《質疑》連同其推薦信入編何祚庥主編(鄒承魯任三顧問之一)的《偽科學曝光》一書,以此政*治手腕將全息生物學打入偽科學之列,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研究所隨之遭到一場文革造反式的無理衝擊。由於申訴無門並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張穎清積怨成疾,身心俱毀,於2004年10月20日含冤辭世。
全息生物學蒙難事件於2005年1月26日由新華網記者董學清首次公開披露后,以華裔美國綠卡持有者方舟子為代表的所謂“中國新生代反偽鬥士”為了掩蓋事實真相,公然與鄒承魯沆瀣一氣,篡改史實、編造謊言、欺騙輿論、混淆視聽,慘無人道地對張穎清施行了一輪又一輪公開誣陷和詆毀。

學科介紹


全息生物學
張穎清
張穎清
300多年前,英國科學家胡克第一次通過顯微鏡看到了植物的細胞。1985年,張穎清發現了細胞和生物個體之間的一個新的獨立功能構造單位:全息胚。全息生物學是研究全息胚生命現象的科學。
張穎清經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發現了生物體新的統一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全息胚。張穎清指出:全息胚是作為生物體組成部分的、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的特化的胚胎,一個生物體是由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組成的。這樣就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整體觀,使人們對生物體的認識,發生根本性的和觀念性的改變。
全息胚學說打破了生物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絕對界限,揭示了生物體不同部分之間的統一性;給出了生物體的體細胞的全能性在自然條件下最普遍最一般的表現形式;給出了相關部位在整體上的一般分佈規律。
全息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交叉於動物學、植物學、胚胎學、遺傳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古生物學、醫學、農學等領域,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根據全息生物學原理,張穎清發明的生物全息診療法,已有30多個國家應用,全世界有近百萬人受益;發明的生物全息電圖診斷儀獲第80屆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唯一的最高獎──巴黎市長獎;發明的生物全息治療儀,為醫學提供了方便、安全、明顯有效的醫療手段,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在農業上,應用全息生物學,可以使馬鈴薯、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增產,可以防止退化。此外全息生物學在古生物學、獸醫學、植物組織培養、園藝學、中草藥學等都有重要的應用。

理論


在1985年,張穎清在全息生物學中提出了“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具有全能性即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的理論。這一理論在1997年被英國科學家維爾穆特著名的克隆羊實驗所證實。張穎清理論的提出比克隆羊的實驗早12年,這和科學史上關於植物體細胞全能性的研究一樣,均是理論在前,實驗在後。
眾所周知,1902年Gottlieb Haberlandt提出了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他指出,植物細胞保持著向完整植株發育的潛在能力。56年後的1958年,F. C. Steward在人工條件下用胡蘿蔔根部的細胞培育出了新植株。繼而,眾多的植物可以被用體細胞繁殖。1963年J.B.S.Haldane在題為“人類種族在未來二萬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講上採用“克隆(Clone)”的術語。
植物克隆已經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Haberlandt的理論,在植物克隆研究領域,具有理論優先權,在科學史中佔據重要地位。
動物克隆的科學史和上述的植物克隆的科學史十分相似。張穎清在1985年首先提出了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具有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在能力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完全顯現。
12年後,第一個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的出現,證實了張穎清的這一理論。張穎清的支持者認為,在哺乳動物克隆領域,張穎清的理論具有理論優先權,在科學史中將佔據重要地位。而反對者認為體細胞克隆之所以被認為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去分化技術的不成熟,而並非因為沒有認識到幹細胞和體細胞的相同特性,張穎清不過是將前人已有的論斷重新用自己的非科學理論進行解釋。
特別是,在克隆羊多莉之前,全世界都把“哺乳動物的體細胞不能發育成新個體”當成是金科玉律這樣的大背景下。其支持者認為張穎清敢於突破這樣的公認觀念,這充分顯示了他在科學上勇於創新的大無畏精神。

學術著作


張穎清的主要學術著作有《全息生物學》、《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生物全息診療法》、《新生物觀》等。他的多種論著被譯成英、德、日、俄、挪威、蒙古、塞爾維亞等文字。
張穎清關於哺乳動物體細胞全能性理論的英文專著,在克隆羊之前許多年,就可以在世界上許多圖書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查到

成就名聲


全息胚學說是張穎清全息生物學的核心理論。這一理論告訴人們,一切動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組成的,包含著生物整體的全部信息。國際學術界認為,它對生命科學、醫學和農學等研究具有重大價值。正是張穎清1985年創立的全息胚學說,明確排除了學術界對動物細胞全能性的爭議,從而為12年後克隆羊技術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張穎清發明的生物全息診療法,幾年間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使上百萬人受益。上世紀90年代初。
早在1988年,全國政協委員王賢才、宋鴻釗就在提案中指出:“對於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者,應給予重點支持,像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提出的全息胚學說和應用該學說控制癌症的觀點,就是很有前途的學說。”
我駐瑞典使館科技處、教育處先後3次向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發回關於張的學術成就在瑞典獲得高度評價的報告,認為"只要進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學理論的科學論證和推廣工作,加強宣傳,這一理論的發明者張穎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使館科技處的同志說,我國還沒有任何一項科技成果能夠像張穎清的成果這樣,得到諾貝爾獎評定機構科學家的如此評價。
1990年,第一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的會議宣言中指出:“可以預言,全息胚學說的提出者張穎清教授將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上世紀90年代初。我駐瑞典使館先後3次發回關於張穎清學術成就在瑞典獲得高度評價的報告。專門討論全息生物學的國際學術大會,已開過3屆(新加坡、挪威、美國)。
美國總統柯林頓為在美國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大會發賀電高度讚揚說:“你們應該為能夠促進人類的健康貢獻力量而驕傲。你們將幾千年來人類獲得的知識與現代醫學的最新見解結合起來,已經使許多人得到同情和幫助,使他們健康幸福,正當我們努力使全球各地人民得到優良的醫療服務時,全世界醫生能夠從你們的傑出努力中得到靈感和啟示。”
全息生物學是中國人創立的原創性的基礎理論,經歷了20多年實踐檢驗的,充分顯示出創新性、超前性和正確性。
正如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大會通過的大會宣言所指出的:“全息胚學說是生物醫學領域內的一個全新的具有根本性意義的理論。大會論文所報告的研究對該學說的科學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大會堅信,全息胚學說對生命科學的進步具有重大貢獻,在生物學的眾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

含冤辭世


2004年10月20日,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張穎清教授不幸逝世,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強烈震動。
張穎清去世后,當年在國家計委主要從事科技計劃管理工作的嚴谷良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振球等6名老科技工作者聯名寫信說:
張穎清與夫人
張穎清與夫人
1995年4月3日《中國科學報》發表了由一位院士推薦的“對全息生物學的質疑”的文章,此文作者是山東肥城礦務局職工醫院的一名醫生,他並不了解全息生物學的內涵,質疑文不對題。張穎清寫反駁文章,該報不給發表。學術上有不同意見本還無礙,縱有欠缺之處也應允許在實踐中去完善,但在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尚未對此課題作出評議認定、科技界也未展開學術研討或證偽的情況下,1996年10月出版的由何祚庥院士主編的《偽科學曝光》一書,竟然將“對全息生物學的質疑”一文收錄其中,以極不正常的方式將全息生物學打入偽科學之列。更讓人痛惜的是,由於學術生存權得不到保障,張穎清積怨成疾,身心俱毀,從2000年起肺肝病變,胸腔積水,久治無效,含冤病逝。
2005年10月20日,即張穎清教授去世一周年之際,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會議室內,一場題為“張穎清事件的反思”在此召開。會上,科學打假的個人方式遭到了專家的猛烈抨擊。一時間,何祚庥、方舟子等科學打假先鋒人物被拋到了風口浪尖。隨即,方舟子在自己的網站上貼出帖子予以回復,方舟子呼籲人們“當心有人借張穎清之死為偽科學喊冤”。一場關於科學打假的爭議再次引發了媒體和網路的熱烈討論。

諾獎之路


全息胚學說
全息胚學說
張穎清1985年創立全息胚學說,明確排除了學術界對動物細胞全能性的爭議,為12年後克隆羊技術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可惜的是,他的學術成果終沒有昭然於天下。在張穎清生命的最後日子,他的理論還被指為“偽科學”,這讓他衝擊諾獎的生涯徹底被阻攔。
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奮不遜於西方人。中國人向來不缺少靈感,不缺少創造。但結果總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理論,買西方人的原創成果,科學的最高皇冠——諾貝爾獎離中國人漸行漸遠。中國人的信心在哪裡?誰壓制了中國人的創造力?這是值得中國科學界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