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亨

鄭亨

鄭亨(1356年-1434年),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朝初期將領。

鄭亨早年襲父職為大興左衛副千戶,后出使漠北,升密雲衛指揮僉事。成祖靖難時,鄭亨率部投降,屢立戰功,累升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武安侯。

永樂年間,鄭亨五次參與北伐。后拜征西前將軍,鎮守大同。宣德九年(1434年),鄭亨死於任上,追封漳國公,謚號忠毅。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鄭亨的父親鄭用因追隨明太祖征戰有功,累封至大興左衛副千戶。1383年(洪武十六年),鄭用年老退休,由鄭亨襲取父職。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招募官員去韃靼宣諭,鄭亨應募而往,到達斡難河,回朝後升為密雲衛指揮僉事。

靖難建功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鄭亨率部投降,並在真定之戰時先登破敵,進封指揮使。十月,朱棣攻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兵至劉家口(今河北盧龍北),擔心強攻會引起大寧警覺,於是讓鄭亨潛到關后,斷其後路。鄭亨率數百人登山,趁朱棣攻關之時,將關上守軍全部綁縛,使得燕軍順利到達大寧,進封北平都指揮僉事。
此後,鄭亨率部大戰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西破紫荊關,攻掠廣昌,奪取蔚州(今河北蔚縣),兵進大同,累立戰功。1400年(建文二年),鄭亨參加白溝河之戰,追擊南軍到濟南,因功進封都指揮同知。後來,燕軍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鄭亨召聚散兵,返回深州。
1401年(建文三年),鄭亨隨朱棣進攻夾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陽),並在黃河邊上炫耀軍威,然後回軍完縣(今河北順平),並升任中軍都督僉事。1402年(建文四年),燕軍攻破東平、汶上,結果在小河兵敗,大將王真戰死。當時,眾將都欲北還,只有鄭亨與朱能主張繼續進軍。

封侯戍邊

六月,朱棣攻入南京,不久稱帝,是為明成祖。九月,明成祖定靖難功臣次序,鄭亨名列第五,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獲賜鐵券,並留守北平(今北京)。
1403年(永樂元年),鄭亨擔任總兵官,與武成侯王聰、安平侯李遠鎮守宣府(今河北宣化)。鄭亨根據宣府、萬全、懷來等地地形,每隔數個城堡就選擇一個可以容納全部兵馬的城堡,加強防守,讓他們在敵寇入侵時,白晝鳴炮、夜晚舉火,使得其他城堡能夠防備。

隨軍北伐

1405年(永樂三年),鄭亨被召回京師,不久再次返回邊鎮。1409年(永樂七年),鄭亨又改鎮開平。1410年(永樂八年),明成祖北征蒙古。鄭亨督護運輸兵餉,並在出塞后統領右哨,追擊本雅失里,大破阿魯台,論功第一。
不久,鄭亨回鎮宣府。1414年(永樂十二年),鄭亨再次隨明成祖北伐,並統領中軍。忽失溫之戰時,鄭亨追敵,中箭而退,又會合大軍攻破敵軍。1422年(永樂二十年),鄭亨又隨軍北征,統領左哨,在屈裂河擊敗兀良哈。
明軍班師時,鄭亨護送輜重部隊返回,又擊破追兵,仍舊鎮守開平。後來,明成祖又發動兩次北伐,鄭亨都隨軍出征。

鎮守大同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明仁宗繼位,鄭亨出鎮大同。1425年(洪熙二年),明仁宗給鎮邊眾將頒發將軍印,鄭亨被任命為征西前將軍。他在大同率軍屯田,加強守備,解決大同邊患。
1426年(宣德元年),鄭亨被召回北京,掌管后軍都督府。不久,鄭亨再次鎮守大同,並為宣府運送軍糧。他還招降迤北部長四十九人,請朝廷對他們加以厚撫,使得歸附朝廷者絡繹不絕。
1434年(宣德九年),鄭亨病逝於大同,終年七十九歲,追贈漳國公,賜謚忠毅。

軼事典故


鄭亨持重、敦厚,善於安撫士卒,以聚斂民財為恥。出鎮大同時,鎮守太監擾亂軍紀,被他依法制裁。鎮守太監很不高興,但在鄭亨死後,卻為他哀傷惋惜。

人物評價


楊榮:公遭遇太宗,竭誠効力,奮不顧身,崎嶇戰陣,以佐助翊戴,奠安宗社,迨扈從北征,鎮安邊陲,其奇能偉績,輝映后先者,何其盛哉。
張廷玉:張武、陳珪諸人,或從起藩封,或率先歸附,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計稱大將材也。一旦遘風雲之會,剖符策功,號稱佐命,與太祖開國諸臣埒,酬庸之義不亦厚歟!

家族成員


家庭

父親:鄭用,官至大興左衛副千戶。
妾室:張氏,在鄭亨死後上吊自殺,殉葬,追贈淑人。
兒子:鄭能,襲封武安侯。

侯爵世襲

鄭亨的 武安侯爵位共歷九代,至明亡而絕。
第二代:鄭能,宣德十年(1435年)襲爵。
第三代:鄭宏,正統十一年(1446年)襲爵。
第四代:鄭英,成化十三年(1477年)襲爵。
第五代:鄭綱,正德十二年(1517年)襲爵。
第六代:鄭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襲爵。
第七代:鄭維忠,萬曆八年(1580年)襲爵。
第八代:鄭維孝,鄭維忠之弟,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襲爵。
第九代:鄭之俊,天啟二年(1622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遇害。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