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史學
伊斯蘭史學
伊斯蘭史學('Ilm al—Tarikh al—Islami) 中世紀伊斯蘭文化的組成學科之一。亦稱阿拉伯一伊斯蘭史學。它是阿拉伯帝國各族穆斯林及學者為適應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發展的需要,在吸收、借鑒古代東西方歷史學遺產的基礎上,以伊斯蘭教創傳和發展的歷史為中心,通過長期史料搜集、整理、考證、研究和著述,而凝結集體智慧所創立的綜合性的歷史學科。它與宗教各學科相輔相成,在伊斯蘭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伊斯蘭教興起前,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人未有成文的歷史著作,僅口頭傳下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傳伊斯蘭教后,創建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他依據《 古蘭經》初步確立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和宗教制度。這一時期的傳教史、聖戰史及有關事件多由聖門弟子口頭傳述,未系統地記載成書,僅保留有《麥地那憲章》和 穆罕默德“致鄰國君主書”等文獻。
四大哈里發(632~661)時期
為管理新征服地區,完善國家制度,注意研究和借鑒各民族的歷史。如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634~644在位)模仿波斯薩珊王朝的封建統治經驗,確立了各行省的總督制,設立了國家財政管理機構“迪萬”,建立了“年俸制度”。
伍麥葉王朝(661~750)時期
隨著不斷向外擴張,形成幅員遼闊的阿拉伯帝國。為確立國家制度和立法的需要,開始借鑒和研究歷史。哈里發穆阿維葉仿效拜占庭政體,建立哈里發世襲的封建專制政體,設置了寵大的官僚機構和地方行政司法管理體制。宮廷設專人搜集和管理所徵得的希臘、羅馬、波斯等國的歷史著作、典章制度、兵書、戰略、戰術的文獻。哈里發命通曉外語的宮廷學者和侍臣為他譯讀各國歷史文獻和歷史人物的軼事等著作。王朝贊助學者開始翻譯和研究拜占庭的歷史著作,如伊本·穆卡法將《波斯列王記》從帕萊威文譯成阿拉伯文,其中的歷史事件和記述方法成為編寫伊斯蘭教史的序幕。宗教學者為註釋《古蘭經》和研究聖訓,開始搜集、整理和研究伊斯蘭教初期的歷史,加快了歷史由口頭傳述到著述的過程,為輯錄撰寫歷史故事、先知傳記和武功史著作奠定了史料基礎。
阿拔斯王朝(750~1258)時期
伊斯蘭史學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王朝採取獎勵學術文化發展的政策。9世紀中葉,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古典著作已被譯成阿拉伯文,穆斯林學者從中廣泛涉獵到各國古代史的豐富資料、治史觀點和方法,開闊了視野。帝國幅員廣袤,交通大開,商旅輻輳,經濟與文化交流及宗教活動頗為頻繁,學術旅行考察蔚然成風。因此,穆斯林對各國的歷史、地理知識日益豐富,歷史研究的領域也更加廣闊。史學家人才輩出,歷史著作宏富多采。在早期所記載的傳奇、傳記、事件、譜系的基礎上,出現了編年通史或紀事本末通史,其方法由對傳述的記載轉入考證、分析和歸納,並闡發了史學觀點。
伊斯蘭史學的源流和特點。其史料源流是:
⑴伊斯蘭教史前阿拉伯人口頭流傳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⑶宮廷和各地圖書館所收藏的各國歷史著作和文獻資料,包括希臘羅馬史學家凱撒、李維、塔西佗、普盧塔克等人撰寫的政治史、軍事史、通史、傳記及典章制度等著作,波斯的帝王史、歷史故事、武功史、印度的宗教史書,猶太教、基督教、祆教的經典及史書等。
⑷聖門弟子及再傳弟子所傳述的伊斯蘭教早期歷史口碑資料。
⑸歷史學家、旅行家、商人、宗教學者遍游世界各地,通過向各階層人物考察搜集和親身見聞所記述的史料。
⑹宮廷的文書檔案、資料等。
⑴伊斯蘭教經典和教義作為治史的理論依據。穆斯林史學家多以《古蘭經》的觀點解釋歷史,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是安拉預先安排好的,歷史的變遷是安拉意志的體現。治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維護哈里發帝國政教合一的政權,弘揚伊斯蘭文化,教化人民,認識安拉是宇宙和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堅定對安拉的信仰,大多數歷史著作從信仰主義出發,貫穿了安拉創世說、宿命論和君權神授的思想觀點。
⑵史學研究初始從屬於宗教學科,為註釋《古蘭經》和研究聖訓提供歷史依據。伊斯蘭早期的教義學家,為正確理解《古蘭經》精神實質,從歷史角度考證經文下降的歷史背景和原因,聖訓學家為考辨聖訓的真偽,從聖訓傳述線索入手,研究聖訓有關內容的時代背景,考察傳述者世系、生平及事迹。因此,研究聖訓學的過程亦即研究伊斯蘭教初期歷史的過程。9世紀史學研究從聖訓學中獨立出來,形成專門學科。
⑶重視伊斯蘭倫理道德的訓誨。伊斯蘭史學家認為,從歷史所得出的真知灼見,對現實生活是一種最好的訓誡,歷史之功用在於使人們揚善抑惡。在歷史著述中,大量引用《古蘭經》、聖訓的道德箴言和名人的勸世格言。並對王朝的興衰、人物功過的褒貶、社會弊端的根源、做人處世的品德等,多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評價,倡導正義、公正、善良、誠實、寬恕、克己、賢明、仁慈,用歷史事實進行道德教育。
⑷深受希臘等外來史學觀點和方法的影響。阿拉伯史學家大多通曉希臘等外來的哲學和史學思想,諳熟伊斯蘭經典和教義。他們汲取外來的各種學術思想和治史方法,使其史學思想及方法向理性升華。將史學研究的領域擴大,視歷史學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重視政治史、宗教史、軍事史的研究,而且重視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並涉獵到自然科學、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的領域。衝破早期史學研究受宗教傳統的束縛,著眼於現實世界,主張用理性主義研究歷史,試圖探討歷史發展軌跡的一系列因果關係。並運用邏輯推理及歸納法,將零散的史料加以分析、分類,使之條理化。
⑸史學研究同各王朝的政治鬥爭和宗教鬥爭緊密聯繫。史學家分別從屬於不同的政治和宗教派別,其史學觀點各異。遜尼派史學家多為歷代哈里發的統治歌功頌德,用官方的立場解釋歷史。什葉派史學家注重本派的歷史傳系,反對正統派的史學觀點。出身於不同部族的史學家,有的持民族偏見,各自誇耀本部族歷史,貶低其他部族的歷史作用。故伊斯蘭史學未形成統一的觀點。
中世紀伊斯蘭史學家,以他們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歷史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史學著作和歷史文獻浩如煙海,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通俗讀物和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兼有。僅據大辭書《古書釋疑》和伊本·奈迪姆編撰的《目錄大全》所列舉評介的史籍,達1300多種,存留至今的只佔極少部分。8~9世紀,伊斯蘭史學的成文著作相繼問世,以記述聖戰史、先知生平和宗譜為主要內容。
其代表人物是伊本·伊斯哈格、瓦基迪、伊本·希沙姆、白拉左里和葉爾孤白。
伊本·伊斯哈格(?一768)
他根據早期聖訓學家搜集整理的有關穆罕默德生平及遠征的史料,彙編了第一部《先知傳略》,分為3部分;《序幕》敘述了伊斯蘭教產生之前的歷史傳說。《起因》敘述了穆罕默德的生平和在麥加傳教的過程。《聖戰》記述了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經歷和領導聖戰的歷史。
瓦基迪(?~822)
他畢生致力於伊斯蘭教遠征史的研究和著述,遺存的主要著作有(聖戰史》(一譯《武功記》)、《敘利亞的征服》、《埃及的征服》、《波斯的征服》、《非洲的征服》等,為伊斯蘭教歷史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資料。
伊本·希沙姆(?~828)
他所著《先知傳》,校訂和補充了伊斯哈格史料,內容更加完備翔實,為爾後研究穆罕默德生平的權威著作。
白拉左里(?~892)
他著有《諸國的征服記》與《貴族宗譜9兩書。前者為編年體,以描述遠征故事為主,兼述阿拉伯帝國各行省的歷史。後者為傳記體,以介紹部族、家族為主,旁及伊斯蘭教第一世紀的歷史。
葉爾孤白(?~891)
他採用什葉派的觀點寫史,其《世界史摘要》保存了有關什葉派的重要歷史資料。
阿拔斯王朝後期,隨著學術文化的高度發展,各種史料經過大量搜集整理,已具相當規模,史學研究達到空前未有的水平。歷代哈里發為了炫耀自己的業績,獎掖歷史學家去編寫完備的通史。於是,編年通史或紀事本末通史便應時而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有泰伯里、麥斯歐迪和伊本·艾西爾。
泰伯里(838~923)
編年通史的鼻祖泰伯里(838~923),把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編寫出一部取材豐富、規模宏偉的通史巨著《歷代先知和帝王史》,為伊斯蘭史學樹立了劃時代的里程碑。這部著作從傳說時代講起,接著敘述古代東方各國史、阿拉伯蒙昧時期歷史,穆罕默德生乾和伊斯蘭教創傳史、阿拉伯哈里發帝國各王朝興衰的歷史,一直到915年帝國開始分裂的時代。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宗教、經濟、典章、制度、文化、民俗等。為後來史學家編寫通史提供了典範。
麥斯歐迪(?~957)
著名的歷史和地理學家麥斯歐迪(?~957),有“阿拉伯的希羅多德”之稱,其史地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黃金草原與珠璣寶藏》,為記事本末體通史。全書分為4卷,第1卷記述印度、中國、波斯、埃及、巴比倫、亞述、巴勒斯坦以及希臘、羅馬、拜占庭歷史,其資料多採集東方各國古籍和他在各地採訪的記錄。其中記載了中國唐代黃巢起義攻陷廣州之事。后3卷為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的歷史,起自伊斯蘭教的創立,止於947年,史料極其豐富,多為其他史籍所少見。內容包括社會歷史、自然及人文地理、自然科學、宗教與哲學、哈里發軼事、典章制度;風俗習尚等。
伊本·艾西爾(1160~1233)
史學家伊本·艾西爾(1160~1233)所著《歷史大全》,上起傳說時代,下迄1231年。全書共12卷,第1卷從遠古敘述到伊斯蘭教的興起,其中包括波斯、”拜占庭阿拉伯韻歷史,記葉門歷史尤為詳盡。第2卷敘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伊斯蘭教的傳播及四大哈里發時代的歷史。其餘各卷論述阿拉伯帝國時期的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及各地小王朝的興衰歷史,其中關於北非和西班牙諸穆斯林王朝的歷史,史料彌足珍貴。伊本·艾西爾經歷過十字軍的第三次東侵和蒙古人的西侵,他對這兩場親自目睹的浩劫,在書中作了翔實的記載,因而被稱為“十字軍戰史家”。關於蒙古人西侵的資料為《多桑蒙古史》所採用。他的另一部名人傳記《莽叢群獅》,記載了穆罕默德門弟子及伊斯蘭名人計7500位的列傳。
各種人物傳記、國別史、地方志和歷史哲學
伊斯蘭史學著作還包括各種人物傳記、國別史、地方志和歷史哲學等。
伊本·赫里康(1211~1282)
著名 傳記家首推伊本·赫里康(1211~1282),其不朽之作《名人傳》收入600餘年間穆斯林帝王、將相、學者、詩人等865位名人傳記,包括族系、生平、業績和軼事,並有考證和評論。
海推布·巴格達迪(1002~1071)和伊本·阿薩基爾(1105~1176)地方志以海推布·巴格達迪(1002~1071)和伊本·阿薩基爾(1105~1176)為代表。海推布著有《巴格達志》,伊本·阿薩基爾著有《大馬士革志》,兩書體例略同,各記載了阿拉伯帝國這兩大歷史名城的自然地理、歷史沿革、商業貿易、建築設施、宗教與文化、典章制度、社會生活和民俗、人物、歷史古迹和文獻等。
麥格里齊(1364~1442)
伊本·赫勒敦(1332~1406)
歷史哲學的開創者伊本·赫勒敦(1332~1406)用理性主義觀點解釋歷史,採用史論結合方法,提出了嶄新的社會歷史觀。其名著《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爾人歷史的殷鑒和原委》,是一部包括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史論專著。全書7冊,分3部分:緒論、正文和附錄。(緒論》是全書的精華,集中表述了他的歷史哲學觀點。他用發展的眼光觀察歷史,認為歷史不僅是時代的記錄和政治的總匯,也是社會經濟和人類道德、智力、文化發展的記實。人是社會的產物,人類的社會活動是一個統一的、不斷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主張史學家應考訂史料的真偽,闡明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認為自然條件和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文化素質等因素對於歷史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