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博物館
鎮江市博物館
鎮江市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現在的館舍落成於1890年,佔地70餘畝。她西依雲台山麓,北鄰浩蕩長江,東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國在中國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領事館之一,共5幢,建築風格為東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錯落有致,雖經百年風雨,但風姿依舊。這幢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近代建築遺存,風貌之獨特,保存之完好,在全國比較少見,故被國務院於1996年11月26日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鎮江博物館是一座地方歷史綜合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58年,館址為原英國領事館舊址,佔地11700平方米,五幢東印度風格的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庫房,館舍面積達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座藝術殿堂中,珍藏著3萬餘件從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和10萬冊古籍書。其中國寶級文物一件,國家一級文物70餘件,二級文物300餘件。西周青銅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銀器,明清書畫為館藏特色。這些珍寶,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著古城鎮江歷史發展的足跡。
鎮江市博物館
新展廳建成后,鎮江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展示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先進的安全防盜報警系統和火災報警系統全面保證文物展覽的安全,中央空調系統對文物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展廳內展出《鎮江出土吳文化青銅器精品展展》、《館藏曆代陶瓷器精品展》、《館藏古代金銀器精品展》、《館藏古代工藝精品展》、《“京江畫派”書畫精品展》五個基本展覽,分別展出了該館的精品文物。
鎮江市博物館
鎮江博物館是江蘇省優秀博物館;江蘇省委、鎮江市委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政府、鎮江市政府命名的中小學德育基地;省人事廳、文化廳命名的省先進集體;鎮江市委、市政府命名的文明單位;鎮江市人事局、鎮江市文化局命名的先進集體;鎮江市政府命名的旅遊先進集體。
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后,英帝國主義開始在雲台山上修建領事館。
1889年,因英國巡捕毆打中國小販,引起廣大鎮江人民的極大憤慨,並進而一舉焚毀了英國領事館。無能的清政府賠償白銀4萬兩,照原樣重建,於1890年竣工。
1933年10月,鎮江英國領事館回到了中國人民的手中,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江的種種特權。
1962年開始作為鎮江博物館的館址。
1982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近現代歷史遺跡及革命紀念建築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以及省、市政府多次撥款進行了維修。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既是清政府腐敗無能、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罪證,也是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與壓迫的歷史見證。
2020年12月21日,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21613件/套,珍貴文物3564件/套。展覽11個,教育活動76次,參觀人物53萬人次。
江蘇省鎮江市的大港一帶是吳文化的發祥地,這裡分佈著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貴族墓葬。1982年9月鎮江博物館在這裡發掘了母子墩一座西周墓葬,出土文物900件左右,有幾何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和青銅器。此墓為研究吳國早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青銅鴛鴦形尊是該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鴛鴦形尊是一件實用的盛酒器。通高22.2厘米,口徑18.3厘米。腹深17厘米。整體作鴛鴦形,昂頸平視,頭頂一冠,背有侈口,與常見圓尊同,身體豐腴,雙腳並立與後面一螺旋狀支柱共同支撐全器,保持穩定。全身素麵。造型寫實逼真,反映出極強的地方特色。這類仿鳥獸的像生器在商周青銅酒器中是一種特殊的形制,《梁書。劉杳傳》中說:“按古者樽彝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脊,以出內酒。”認為這種仿鳥獸像生器是受木質立體雕刻的影響。西周早期器。
青銅雙耳簋為直口,深腹,卷沿,圈足,雙獸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飾幾何形勾聯紋,中間並附飾蝶形浮雕犧首,腹部饕餮紋,圈足幾何形勾聯紋。高14厘米,口徑22.2厘米,腹深11.5厘米,重3.15公斤。簋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用來盛黍、稷、稻、粱等,在商周奴隸社會,簋跟鼎一樣,也曾作為標誌貴族等級的器物。據禮書記載跟考古發現,簋往往成偶數出現,四簋跟五鼎相配,六簋跟七鼎相配,八簋跟九鼎相配。青銅雙耳簋出土在江蘇丹徒大港喬本山脊的母子墩,時代為西周早期。這件器物保存完好,紋飾鑄造精良、優美。具有地方性、時代性特色。現藏鎮江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
該器1976年12月出土於江蘇丹陽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徑41.1厘米、腹圍107厘米。器侈口、傾垂腹、圈足,通體飾紋華麗。口沿下為四組由相向的長尾鳥組成的瓣形飾,鳥長尾上卷呈∽形,作鳴叫起舞狀;頸部以兩道弦紋作欄,以乳釘、犧首為界,飾以兩對大型鳳鳥紋,鳳鳥相向、顧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舉,長冠逶迤,甩向頸部,兩側分尾上下捲曲作C形,鳥爪等均用曲線勾出。兩鳥中各有一小形動物紋,其形式圓首、凸睛、四足有長爪,前足前撲,後足屈伸,一為長形體軀,一為圓形體軀,似為雌雄相異。其有尾似龜,然四足似蛙,龜紋多見於中原青銅器,常用作族徽標誌,如1955年鄭州白家莊所出商代中期獸面紋罍,蛙紋多見於南方青銅器,如廣西恭城蛇蛙紋尊及銅鼓等。
該器在形制和紋飾上與陝西扶風庄白出土之豐尊極為相似,但器體更闊,所有留心紋身軀左右不對稱,兩鳥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為地紋的雲雷紋亦顯系隨意勾填而成,其龜紋似蛙,或其蛙紋似龜,亦就不足為怪了。豐尊年代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當為西周中期吳國的仿鑄之器。
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以陶土作胎,器青施釉,溫度較低,一般在900℃以下燒成,屬於低溫釉陶,釉色有綠色、黃色或黃褐色。
1972年金壇縣香草河出土的東漢釉陶虎子,身長24.5厘米,高21厘米,腹徑14.5厘米,黃褐色釉,通體作一虎伏狀。虎首左轉,四肢屈曲,張口露齒,以右耳為流,左耳與上翹的尾巴相連,形成把手,紋飾刻以羽毛,全器施釉。此器釉色勻凈,造型生動,神態逼真,刻劃線條流暢,想象力豐富,達到了美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1984年宜興出土,時代南朝。口徑7.4厘米,通長30厘米,通高20.4厘米。虎頭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聳峙,腰部收小,前後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狀,顯得嬌健有力,北有綯索形提梁。
此件青瓷虎子為浙江甌窯產品,甌窯位於溫州一帶,漢代開始生產原始瓷器,東漢末年燒制青瓷。甌窯青瓷胎呈色較白,釉色淡青,透明度高。南朝時期,釉色泛黃,開冰裂紋,容易脫落。甌窯青瓷的品種和造型與越窯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這件青瓷虎子,器型奇特,手法簡易,有別於其它窯的青瓷虎子。
南朝時期盛行圓形虎子,虎形虎子少見,在墓葬中雖然出土有虎形虎子,但器形很少,不是實用器,而是明器。像這樣外形美觀,而又較大的青瓷虎子,實屬罕見。
地址:在鎮江火車站乘2路車到伯先公園下車,回走200米即到。
公交102,12,104,28路也同時可以到達。
免費進入,需到票務處領票。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