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物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是指對食物造成污染的微生物、寄生蟲、蟲卵和昆蟲。
微生物污染物主要有細菌與細菌毒素、黴菌與黴菌毒素。在食品中的細菌包括能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傳染病以及其他以食品為傳播媒介的致病菌,還有能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非致病菌。
寄生蟲和蟲卵往往是污染食品而使人致病的,如蛔蟲、絛蟲、中華枝睾吸蟲以及旋毛蟲等,主要是糞便或土壤污染了飲水或食品。
微大腸桿菌群密度作為指標,大腸桿菌群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指的是一群具有某些特性的細菌。大腸桿菌群分佈範圍廣,同時存活在環境、人體與動物的消化道中,且在環境中存活能力較強;大部分的大腸桿菌群是無害的,但如果這些細菌出現在飲用水中,並且超過管制標準,代表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尤其老人、嬰兒免疫系統差,就可能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因此大腸桿菌群常被用為飲用水水質安全之指標微生物。由於其在水中廣泛存在且存活性較一般病菌高,因此當水中檢測出大腸桿菌群時,即必須注意是否有其他致病微生物之存在。受糞便污染之水樣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E.Coli)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桿菌群其他型別較多。
菌落則存檢細菌,檢菌落未必致病微,故般僅消毒效率評估指標,據評斷質。致病細菌包括退伍菌、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及痢疾桿菌等,尤其痢疾桿菌曾多次在校園中引起群聚感染。沙門氏桿菌會造成幼兒腸胃道疾病,是常見的致病菌,一年四季皆可流行,好發於每年的7月~10月炎熱季節,因天氣潮溼酷熱,而給予沙門氏菌繁殖的最佳機會。其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原因為食用遭污染的水或食物製品。一般在食用遭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后,約6~72小時發生腸胃炎癥狀,如噁心、嘔吐、下痢等,預防方式主要為接觸食物與飲水前後勤洗手、水塔固定時間清洗消毒、食物與飲水煮熟煮沸后食用等。
霍亂猝急細菌腸炎,霍亂弧菌染引,癥狀痛量米湯腹瀉,偶伴嘔吐、速脫、酸中毒和循環衰竭。台灣自1962年後積極辦理霍亂防治措施,除偶有境外移入病例外,本土病例至今多屬散發病例,僅發生少數群聚事件,惟1997-2000年間陸續有8例本土病例因生食受污染的甲魚卵或因處理生甲魚時不慎污染其他食材,而感染霍亂弧菌,生食受霍亂弧菌污染海域捕獲的海鮮,亦曾導致數次爆發流行。霍亂弧菌可在污水中存活相當長的時間,故感染霍亂原因為食入受霍亂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霍亂弧菌不耐熱,故水產魚、貝類經充分煮熟,飲用水要充分煮沸,即可殺死霍亂弧菌。退伍軍人菌普遍存在於各類水體環境中,而且熱水供應系統、空調之冷卻水塔、蒸氣凝結設備均曾發現退伍軍人菌。退伍軍人菌可能會引起退伍軍人症及龐提亞克熱,主要傳染途徑是經飛沫傳染,即由空氣中之小氣泡顆粒傳播。亦可經由吸入嗆入受污染之水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