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現象
台州現象
改革開放30年來,浙江省台州市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荒僻的海防前線,如今已成為製造業基地,在八百公裏海岸線上,分佈著擁有巨大生產能力的製造業集群。從這裡下線的產品,走向了全國,走向了140多個國家。據統計,台州已有28個工業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不少產品及規模甚至做到了世界第一。1978年以來,台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9.5%,高於全國和浙江的年均增長速度(表1)。30年來,這裡還出現了若干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和政治突破,比如股份合作制、民營銀行、黨代會常任制、民主懇談和參與式預算改革等。
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國不同地區,探索出了諸多各具特點的發展模式,其中,尤以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最受矚目。前者被稱作是政府主導的強制性變遷,後者則是以市場為主導的誘致性變遷。這兩種模式可以說是我國地區轉型和發展的基本模式,在很長的時間內是各地借鑒、學習的對象。
但是,最近一些年來,我國地方改革和發展路徑出現了新的變化。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之間的差異顯得不那麼明顯了。實地深入觀察台州改革開放以來的轉型和發展路徑,我們發現,上述兩種似乎對立的區域轉型和發展模式,在這裡已經被化解了。當然,台州在地理上更接近溫州,在改革起點上兩者更為近似,本報2002年曾經提出過“溫台模式”,其含義就是說,溫州和台州的發展路徑,是同源的。這一判斷在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但現在看來,這個概括已經不夠全面了。在此次採訪中,我們注意到,伴隨著台州成為長三角區域合作體系中的一員,台州向蘇南模式接近的步子加快了,意識上更自覺了。而這樣的轉變過程進行得十分平滑、順利,說明台州本土內部早已存在著趨近的基因。我們將兼具兩種模式之長的轉型和發展路徑,以及由此取得的經濟成就,稱作台州現象。
1、經濟發展的民本性質,即民有、民營和民享。
改革開放之初的台州,是區位偏僻、資源匱乏、人民貧窮的地方。對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資本,也非常短缺,當時人均銀行存款不到八分錢。台州的經濟實力在浙江位居倒數第二位,政府財政收入1.2億元。由於是海防前線,國家的投資很少。改革開放之後,台州也不像珠海、深圳、廈門等地,享有政策優惠。這一切都說明,在改革的起點上,台州處於劣勢。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國家政策的鬆動,在這裡誘發出了巨大的發展動能,來自民間的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熱情,衝破了外在的種種約束和政策限制,走上了民間體制創新之路,通過來自人民的體制創新,不僅克服了諸多不利條件,而且還獲得了“先發優勢”。
台州的經濟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這些民營企業最初幾乎都是農民創辦的。面對資源、技術、資金、人才和政策的約束,這些剛剛從田地里走出來的人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首先,創造了股份合作制這樣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在最初,它的名字叫“社員聯營”,表面上屬於集體企業,而實際上則是一種合股經營的民辦企業。這種戴著“紅帽子”的民營企業,很快就在台州推廣開來,引發了工業化的第一波浪潮。到1988年,這類企業已經達到9000多家,到1994年達到76790家。其次,創造了一系列民間資本融通形式,這種集聚資本的方式在資金短缺的工業化初期、在國有銀行體系貸款不足的情況下,使資本原始積累成為可能。台州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民間的個人資金。民間資金不僅被集聚起來創辦企業,而且還進入到固定資產投資領域,比如水利、道路等公共設施等。據統計,從1986年至2003年,台州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29億元,其中民間資本達1500億元,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80%左右。由此可見,台州經濟具有民有、民營的特點。與此相連的是,台州實現了讓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的目標。根據一項統計,台州平均每20個人就有一家工業企業,另外還有25萬個體工商戶。差不多家家有企業,這一現實說明了,絕大多數台州人實現了發展機遇的共享、發展成果的共享。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台州地區生產總值處於中下水平,但是實際人均收入卻名列前茅。
2、地方政府在經濟起飛和發展過程中對全國性政策進行了創新性運用。
中國改革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其試驗主義的性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啟動的改革,無論是整個國家還是地方,都是被困境或飢餓逼出來的,帶有“救亡圖存”的緊迫感。改革之初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戰略和總體目標,而是在計劃體制內引入一些市場的因素,比如在生產資料計劃價格之外引入了市場價格,形成了雙軌制;在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條件下,允許個體私營經濟適度發展,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局面。
雙軌制的政策選擇誘發了民間的致富衝動。面對被政策誘導出的民間創新,地方政府如何反應是決定一個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和路徑的關鍵因素。由於改革的總目標是逐漸明確起來的,由於舊的體制、政策仍然存在,在面對民間創新的時候,主政的台州地方政府採取了靈活變通的措施,對民間創新持寬容的態度,允許試驗,對各種新做法,不急於封殺而是先看一看再說。事實證明,正是採取了這樣開明的態度,台州才獲得了先發優勢,才形成了民間“創新集群”。這些創新包括聯戶經營、股份合作、生產資料市場、民間資本市場,包括現在正在進行的民主懇談、參與式預算改革,也包括大量的企業行為。在台州地方政府的默許、庇護之下,這裡出現了我國第一份支持股份合作制的文件,這裡最早進行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這裡出現了我國最早的民辦學校、民營醫院和民辦銀行。台州很多產業是國家管制性的行業,如醫藥化工,汽車摩托等,它們在政府的庇護下,發展了起來。
吉利是我國少有的幾家民辦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商之一,如今被認為是我國民族汽車工業的驕傲。但是,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初,卻面臨著管制壁壘。1999年,雖然吉利汽車已經開始進入商業化批量生產,但直到2001年4月份,李書福還在為進入國家的汽車目錄而四處奔走。在看似“非法”的情況下,台州地方政府始終據理力爭,以“發展之後逐步聯合”、“沒有重複建設就沒有競爭”等理由加以庇護。如果這個時候台州地方政府不是庇護,不是據理力爭,那麼吉利很可能就死在搖籃里了。
台州的經濟奇迹是誘致性和內源性的。台州地方政府也確實很少創辦國有企業。有人據此認為,台州地方政府是“無為而治”。這是一種誤解。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不存在無為而治的地方政府。“無為”不過是用力的重點、方向不同而已,事實上,也確實存在著選擇向什麼方向用力的空間。相對於其他地方政府在經濟領域的積極角色,台州市政府的作為需要冒更大的風險,需要更高的藝術。地方政府處於國家總的政策與民間創新活動中間,它需要時時權衡,對於各種試驗,既不能違反國家政策盲目地鼓勵,也不能簡單地封殺,而是需要做出判斷,對於合情合理、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方向的做法,先庇護起來,看一看再說。
3、激勵企業家成長。
台州擁有10萬多家企業,形成了30多個產業集群。而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的,是這些企業的靈魂人物——企業家。本報記者多次到台州採訪,每一次都震驚於一個現象,那就是台州擁有如此豐富的企業家資源,據說,平均每3戶家庭就經營著一個企業或是一個個體戶,幾乎每個台州人都想自己辦企業。這些不安於現狀的台州人,將各種要素組合起來,建立企業,走南闖北,開闢疆土。
台州民間豐富的創新精神,是企業家成長的土壤。而企業家則是民間創新精神的代表。企業家的最大特徵是敢於冒險,勇於創新。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開闢新市場,尋找新的原料來源和企業組織創新。用這個標準衡量一下就不難發現,台州本土具有這種品格的企業家比比皆是。知名的如飛躍的丘繼寶、吉利的李書福、蘇泊爾的蘇顯澤等。這些來自民間的企業領袖成了台州經濟增長的棟樑。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有著精彩的成長故事。這些企業家的成長經歷說明,企業家的出現不是天生的,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政府和社會的正確激勵來到人間的。如果說台州的企業家特別多,那一定是這裡的政府做對了激勵,這裡的環境適合企業家生存。
4、善於向其他模式學習。
台州經濟轉型和發展的路徑,在基礎層面,與溫州很類似,比如都以民營經濟為主,都擁有眾多的專業分工的市場,其發展都依賴民間資金的積累,很少有國家投資,也就是說都是內源性的,是誘致性變遷的典型。
但是,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尤其是最近幾年,台州與溫州的差異開始顯現,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台州擁有更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而且在產業高級化方面,台州進展較快。台州重視國際產業轉移提供的新機遇,積極地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這一新的趨勢使台州偏離了舊的模式,具備了蘇南模式的一些特徵,例如大的國有資本落戶台州,政府主導的產業調整等。
這種兼容性構成了台州現象的內涵。實際上,台州很早就提出過這樣的口號。1987年,當時的台州地委根據形勢提出了“取兩南(蘇南和浙南)之長”,走自己的路,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的戰略。今年以來,台州經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分析形成這些困難的原因時,台州意識到這與民營經濟的草根性和脆弱性有關,意識到國有經濟在公共資源的配置方面明顯優於民營經濟,因此有必要學習其他體制的長處,學習江蘇“三條腿走路”的經驗,堅持國資、外資、民資一起上。
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了第30個年頭。人們在總結、闡釋中國奇迹的時候注意到,思想解放起著關鍵的作用。
在觀察和分析台州現象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台州在起點劣勢的情況下創造的轉型和發展奇迹,是用實踐詮釋了什麼是思想解放。所謂思想解放,最根本的就是對創新、對實踐中出現的新生事物的尊重,就是對各種創新採取寬容的態度,允許試,允許闖。台州現象說明,民間蘊涵著巨大的、無限的創新動能,只要有一點縫隙,就會誘發大量的創新行為,這種行為與地方政府塑造的包容文化氛圍結合起來,便能克服各種障礙,創造出驚人的奇迹。
在離開台州的那一天,本報記者專程來到海邊。這裡正在圍海造地。台州市委書記張鴻銘向記者展望了台州的未來景象:在海上,將興起一個新的台州。一個集聚著巨大生產能力的沿海產業帶已經崛起。這景象或許正是台州現象的縮影:只要擁有海一樣的胸懷,再惡劣的條件,也無法阻擋人民創造歷史的行動。這一啟示說明,台州現象對於我國的發展和轉型具有了一般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