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山時代
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的各項政策幾乎完全是信長政策的延續。首先,秀吉如同信長初上洛時一般禮敬朝廷,甚至其恭順態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秀吉本人出身低,威望淺,更沒有信長乾脆廢棄天皇制的想法,他只想從朝廷處得到大義名分,從而利用這種名份來實際掌控天下。因此,對於朝廷的封官賞爵,秀吉是從來都不會推辭的。
桃山時代
關白相當於攝政王,輔佐天皇總攬朝政,天皇親政前稱“攝政”,親政后稱“關白”,取諸事均須關白(報告)此官之意。天正十四年(1586年)十二月,秀吉受天皇賜姓為“豐臣”,就任從一位太政大臣,從此正式成為朝臣的領袖。此後,這位豐臣秀吉即被稱為“豐關白”,退位后稱“豐太閣”。
當然,秀吉並非真心實意地尊奉朝廷,不過他既然當了朝臣的領袖,當然要抬高天皇朝廷的威信和地位,這樣自己的威信和地位也才能水漲船高。等他大權在握以後,一樣插手天皇立嗣之事,悉心培植和擁戴親近自己的皇子,手法與信長當年也是極其相象的。
豐臣秀吉因自己原有的家臣數量不大,在統一過程中加入家臣隊伍的多半是過去 的同僚和前輩大名,加之取得政權時間過短,所以並沒有創建自己的幕府,沒有取得將軍銜,而只是以“關白”名義,君臨各大名之上。
另任命5名實力強大的大名為五”大老”,作為他的政策顧問,無疑這是一種懷柔手段。
五大老的成員:
德川家康
前田利家
宇喜多秀家
小早川隆景(1597年去世后,由上杉景勝代替)
另外設置了三中老:生駒親正、堀尾吉晴、中村一氏,作為五位大老和五位奉行間的紐帶。
為加強中央集權,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對大名實行嚴密控制。他把自己一族和近臣安置在重要地區,如把養子秀次安置在尾張的清州,弟秀長安置在大和的郡山,把石田三成安置在近江的佐和山等等,從而把近畿地方鞏固起來。與此同時,把那些不可靠的大名調離原來領地,如把原在東海地方擁有巨大勢力的德川家康調到關東地方,以便防止大名們盤據原領地獨立。作為嚴密控制大名的辦法,他還命令各大名讓他們的妻子常任京都、大阪和伏見,作變相人質,並規定大名之間未經批准,不得通婚。
秀吉和信長相同,非常重視商業發展,到處施行“樂市樂座”,並且牢牢掌控住堺、博多(在九州北部)等商業都市,以求得到豪商們的金錢支持。在農業方面,秀吉把信長曾經在部分地區施行過的“檢地”、“刀狩”等政策推廣到全日本,基本上徹底完成了自己直轄領內的兵農分離——天正十八年(1590年)正月,他發兵討伐關東地區的戰國大名北條氏,竟然動用了二十二萬兵馬,其中本隊十四萬人!這場戰爭打了半年多的時間,如果所部多為農民的話,是根本熬不下來的。
這方面秀吉和信長不同,況且天下既然已經平定了,那麼很多臨時政策自然應該有所改變。信長親近天主教傳教士,是為了藉其“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來打壓舊秩序和舊佛教,秀吉在統一全日本以後,則鑒於這種思想也會使信徒百姓否定他的封建統治,於是對傳教活動加以限制,甚至殺死了很多傳教士和信徒。
信長性格暴躁,家臣動輒得咎,割據勢力有不服從的一律剿滅。秀吉的性格則要溫和得多,尤其為了儘快完成統一大業,他對很多割據勢力作出了讓步和妥協,只要肯服從他的中央領導,均可保留其領地。德川、上杉、毛利等大名及時降服,領地基本沒有受到侵害,長宗我部、島津等大名抵抗得相當厲害,但最終也還是保住了初起家時的世代領地。
日本戰國後期、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織田信長身亡。他的愛將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后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桃山時代的日軍名義上是統一的國家軍隊,實際是由各大名專屬兵團組成的聯合部隊。
這一時期的日本軍陣和戰國時期的大名軍陣基本相同,軍陣的基本構成由本陣和若干獨立軍團組成。其主力為主將(大名)手下世襲化、專業化的“家臣團”。這些軍隊數量很少,但是戰鬥力卻非常強,一旦戰事爆發,在這些私兵的基礎上,再徵招農民組成足輕(步兵)隊補充軍力。
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執筆)、軍奉行(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此外還包括馬回、小姓、藥師、祈禱僧等保障人員。
獨立軍團一般包含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獨立軍團中的各個作戰分隊之間用使番(傳令兵)負責聯絡。
以侍大將為中心的獨立軍團是大名家軍團編成的基本單位,其下的足輕大將統領全隊足輕,弓大將統領全隊弓兵,槍大將統領全隊槍兵,鐵炮大將統領全隊銃兵。
在實際作戰中,往往還要選出一名先作大將,即先鋒官,在日文中對先作大將的解釋為“勇敢的砍人隊長”。
基本陣形為先陣在前,後面分列左陣,右陣,大將和旗本部隊在中央,再後面是預備隊、後勤部隊(日文稱作小荷馱,機動運輸部隊稱為小馬馱子隊)。
變陣共八種--魚鱗陣、鋒矢陣、鶴翼陣、偃月陣、方圓陣、雁行陣、長蛇陣、衡軛陣。另外還有車懸、虎韜、卧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
日本軍隊的動員人數取決於根據其土地面積與肥沃程度而得出的石高。
豐臣秀吉在武力統一日本的同時,積極著手恢復封建秩序和法制的重建工作。首先,在鄉村全面實行“太閣檢地”,調查統計全國的土地面積和各種經濟數據。以“一地一作人”的方式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按“二公一民”的比例徵收田租;頒“刀狩令”,沒收民間武器;把農民編成五人組或十人組,組內連保,嚴防農民反抗,並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專心打仗,農民專心種地,這些措施保障了日本軍隊的後勤供給。
例:文祿慶長之役時豐臣秀吉命令下屬大名(諸侯)每一萬石出陣二百五十人。日本關原內戰之際,東西兩軍大概是每一萬石出陣三百人。到了江戶幕府時代有所提高,基本上每一萬石出軍役三百五十人。
日本經過戰國時代,農兵成為軍隊的基本構成。一般的服役對象為年滿十五歲,滿六十歲的成年男子,商人、職人、藝人和僧侶除外。凡是記錄在冊的男丁,每年的正月和七月兩個時間必須集中到城中進行基本的軍事訓練,簡直是全民皆兵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時的日本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封建軍事國家,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農兵不分也增加了封建統治的風險。由於戰爭消耗巨大,橫徵暴斂頻繁,導致了階級矛盾激化,農民暴動時有發生,農民手中掌握武器,對於統治階級的統治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同時,由於軍役的動員規模越來越大,戰爭時間的越來越長,耽誤農時的情況經常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樣,就迫切需要兵農分離,分化出脫離農業生產,專門以打仗為職業的職業軍人。豐臣秀吉在逐步平定各地諸侯,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禁止大名之間私鬥,同時禁止了徵用農民參軍打仗,規定農民只能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並且於天正十六年(1588年)頒布了刀狩令,宣布收繳民間百姓手中掌握的各種武器裝備,確立了兵農分離的制度。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元年(1592年),天下剛剛平定,豐臣秀吉就來到九州的名護屋坐鎮指揮,派十六萬大軍入侵朝鮮,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朝,掀起了所謂的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史上稱為“壬辰倭亂”。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后,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后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后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而朝鮮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國力也受到相當損耗。
其實發動對外侵略,並非秀吉一人頭腦發熱所引起的,亂世剛剛平定,很多割據勢力遭到打壓,養兵無數卻再無可用武之地,很多豐臣氏麾下將領意猶未盡,功勛卓著卻再無可封賞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悍然發動對朝鮮乃至對中國的侵略,是戰國亂世的必然延續。同時也是為滿足特權商人的慾望,適應原始資本積累的掠奪性,為商業提供市場。事實上,秀吉這一政策也源自於信長,弗洛伊士在《日本史》中寫道,信長曾經考慮過,等統一日本以後,“編組一支龐大的艦隊,以武力征服中國等地,然後把自己的兒子封到各國去”。這種說法的可靠性雖然無法確定,但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由於嗣位的豐臣秀賴年幼,全國再度陷入混亂。當時最強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阪城的權力中心,招致和秀吉相同立場的多數大名與豐臣內部文官的不滿。1600年,不滿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與大名毛利輝元的號召下起兵討伐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後來,在1614,15年,德川家康通過兩場戰役消滅了豐臣勢力。
安土桃山時代的命名緣於當時的統治者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所在居城的地名而來,這個時代的文化被稱為桃山文化(或安土桃山文化)。安土指織田信長的居城安土城,桃山指秀吉晚年的居城伏見城。為何伏見城又叫做桃山呢?是因為元和9年(1623)幕府下令廢棄伏見城,並在遺址上種植了很多桃樹的原因。這個時期的文化主要體當時大名,豪商等階層的繁榮奢華以及佛教影響力衰弱,西洋文化開始傳播等方面。
歷來作為軍事據點的城郭,由於領國經營等政治上的原因,從中世以來一直利用天險防禦為中心的山城形態,漸漸過渡到小山丘上的平山城,最終形成通過濠(護城河),石垣來防禦的平地上建築的平城。在近世更是由於城下町的發達成為政治經濟的中心。城郭內部的建設在這個時期也很出名,壯麗的天守閣為軍事和政治的中心,也是權力的象徵,外圍二丸三丸等環城和櫓。這個時代的代表城郭有,平山城形態的有有白鷺城之美名的姬路城(兵庫縣,附圖2),有日本最古老的天守閣的犬山城(也稱白帝城,愛知縣)和彥根城(也稱金龜城,滋賀縣);平城的代表有二條城,松本城(又名深志城,長野縣)。秀吉在京都的居所聚樂第,伏見城的城郭和書院式建築的內部曾用黃金建造,光彩奪目,窗格採用鏤空的雕刻。雖然已不存在,但是通過從被認為是聚樂第伏見城被拆毀時遷築的建築物身上可以推斷出來。聚樂第的遺址是德大寺唐門和西本願寺飛雲閣,伏見城的遺址為都久夫須麻神社本殿和西本願寺書院·唐門。都久夫須麻神社為琵琶湖的竹生島上的神社。
室內的隔扇·屏風上採用類似於濃繪的障壁畫(障屏畫)。障壁畫有水墨畫和金碧濃彩畫兩種,後者也可算作濃繪,余白以金色和銀色為地,採用綠青紅等的濃彩的畫法。障壁畫的主流是狩野派。狩野派的奠基人狩野永德把室町時期盛行的水墨畫和日本傳統的大和繪巧妙的融合,運用豐富的色彩和強力的線描,雄大的構圖等優點於一體的集大成者。永德的門人狩野山樂等創作了大量的障壁畫。狩野永德的代表作品有《唐獅子圖屏風》,《檜圖屏風》(濃繪);狩野山樂則有《松鷹圖》,《牡丹圖》。其他的還有海北派的始祖海北友松,長谷川派的始祖長谷川等伯等,也有很多優秀的濃繪和水墨畫傳世。海北友松的代表作《山水圖屏風》(水墨畫),長谷川等伯的《智積院襖繪》(濃繪)《松林圖屏風》(水墨畫)。另外,以都市和百姓生活,風俗等為題材的風俗畫也很盛行。狩野永德所做描畫京都內外名所和市民生活的《洛中洛外圖屏風》。狩野長信的《花下遊樂圖屏風》,狩野吉信的《職人盡屏風圖》,狩野秀賴的《高雄觀楓圖屏風》等為風俗畫的代表作。
武將和富裕的町眾(町內的有力者)專註於茶道(茶會)和花道(插花)。古田織部,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后兩人與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等差人的出現,特別是千利休主張的“侘び茶”(靜茶)由於受到秀吉和諸大名的賞識而廣為流傳。侘び茶指的是在在小屋中舉行茶會,感受茶道極致的意思。千利休的茶室以妙喜庵待庵為代表,侘び茶的精神在草庵風的單層屋頂的茶室里得到了極至的體現。
其他的茶室如織田有樂齋的如庵也很有名。織田有樂(齋),即是織田信長的弟弟織田長益。相對於侘び茶的茶室,秀吉修建了“黃金茶室”。3疊的茶室里,使用大量的金和金箔。對於茶道的理解不同也導致了後來發生的悲劇。
天正15年(1587),秀吉召開北野大茶會,不問身份貧富皆可參加,(但由於佐佐成正的肥后一揆爆發),預定10日的茶會不得不在一天就結束,極大地損害了為茶會奔走的界商人的臉面。后又由於在大德寺山門前的木像事件,憤怒的秀吉令利休切腹。
伴隨著茶道的盛行,茶室以外諸如茶器和庭園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代表庭院為醍醐寺三寶院庭園。
漆器以高向寺蔭繪有名。陶瓷器方面,樂燒為代表。是以京都的樂家的燒製為基礎,初代的長次郎在聚樂第燒製為由而命名的。樂家以外的燒制者也很多。
在桃山時代,美濃燒,賴戶燒,備前燒,伊賀的信樂燒,京的樂燒所制的陶器最受茶人們的歡迎。出兵朝鮮的將領中有搶抓朝鮮的陶工回國做工的事情發生。藉由此,九州等西部沿海地區的陶業開始了急速的發展,其中鍋島直茂的有田燒(李參平創始),細川忠興的上野燒,島津義弘的沙薩摩燒,黑田長政的高取燒,毛利輝元的萩燒的最為有名。此時,甲胄的製作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以出雲阿國帶領的舞踴,高三隆達的隆達節(曲),人形凈琉璃最為盛行。
隆達節是界的商人高山隆達譜曲,重複吟唱《閑吟集》的小歌,也包含當時的戀歌和自作詞。人形凈琉璃是指搭配運用三味線和凈琉璃來操作木偶的表演藝術。三味線是從琉球的三弦改造的,也有說是中國傳的,歷史沒定論,在永祿3年傳來,三弦本來用蛇皮包裹,但日本特有的改用貓皮。
由於國內的統一,和平的背景下都市順利發展,生活文化也有著向上的趨勢。服裝方面,代表風格的小袖十分流行。小袖就是縮短了袖子的服裝。另外木棉代替了麻成為了普通百姓的衣原料。豪華的表演服也出現來。住宅方面書院式建築普及,京都還出現了2層的建築。食文化方面,一日三餐的形式開始普及,調味料品新增了醬油和白糖。
受到南蠻文化的廣泛熏陶也是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徵之一。在繪畫方面狩野派的畫家有很多都是以南蠻人的風俗或和南蠻人做交易場景為主題來作畫的。代表作品有根據舶來品世界圖擴展摹寫的《世界地圖屏風》和據說是蒲生氏鄉命造的描畫南歐騎馬王侯戰姿的《泰西王侯騎馬圖屏風》。
許多新技術也通過貿易的開展而傳入,耶穌會的傳教士Valignano(義大利人)帶來了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出版了基督版(天草版)書籍,其中以全文葡萄牙語系羅馬字記錄的《天草版平家物語》和《天草版伊曾保物語》最為有名。另有說出兵朝鮮時也被傳入印刷術,但是兩者都在江戶時代被廢止,原因是重版的時候非活字的方法比較經濟實用。另外,航海術,造船術乃至天文,地理,醫學等海外知識源源傳入。
服裝和食物方面的專用名詞也是在這個時代被定格的。パン、カステラ、ジュバン、タバコ、ラシャ是葡萄牙語系的外來語,ガラス、コーヒー是荷蘭外來語,メリヤス、ビロード是西班牙語系。 パン為麵包,カステラ為蛋糕,ジュバン為和服的內襯衣,タバコ為煙草,ラシャ為毛衣,ガラス為杯子,コーヒー為咖啡,メリヤス為針織品,ビロード為絨毛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