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始於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建築,影響遍及整個歐洲,但以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最具有典型性。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世俗性建築得到很大的發展,城市廣場和園林方面也取得成就;新的設計手法紛紛出現;多種建築理論著作相繼問世。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對後世的建築發展有很大影響。

簡介


發展過程
大致可分為以佛羅倫薩的建築為代表的文藝復興早期(15世紀),以羅馬的建築為代表的文藝復興盛期(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葉)和文藝復興晚期(16世紀中葉和末葉)。
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建築 著名實例有:佛羅倫薩大教堂中央穹窿頂(1420~1434),設計人是F.勃魯涅列斯基,大穹窿頂首次採用古典建築形式,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教堂的構圖手法;佛羅倫薩的育嬰院(1421~1424)也是勃魯涅列斯基設計的;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府邸(1444~1460),設計人是米開羅佐;佛羅倫薩的魯奇蘭府邸(1446~1451),設計人是L.B.阿爾伯蒂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建築 著名實例有:羅馬的坦比哀多神堂(1502~1510),設計人D.布拉曼特;羅馬聖彼得大教堂(1506~1626);羅馬的法爾尼斯府邸(1515~1546),設計人小桑迦洛等。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建築 典型實例有維琴察的巴西利卡(1549)和圓廳別墅(1552),兩座建築設計人都是A.帕拉第奧。
建築理論
這時期出現了不少建築理論著作,大抵是以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這些著作淵源於古典建築理論。特點之一是強調人體美,把柱式構圖同人體進行比擬,反映了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想。特點之二是用數學和幾何學關係如黃金分割(1.618∶1)、正方形等來確定美的比例和協調的關係,這是受中世紀關於數字有神秘象徵說法的影響。義大利15世紀著名建築理論家和建築師阿爾伯蒂所寫的《論建築》(又稱《建築十篇》),最能體現上述特點。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理論使古典形式變為僵化的工具,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和嚴格的柱式規範,成為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張本。晚期著名的建築理論著作有帕拉第奧的《建築四論》(1570)和G.B.da維尼奧拉的《五種柱式規範》(1562)。
成就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建築類型增加,在設計方面有許多創新。世俗建築一般圍繞院子布置,有整齊莊嚴的臨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築的基礎上,發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粗石與細石牆面的處理,疊柱的應用,券柱式、雙柱、拱廊、粉刷、隅石、裝飾、山花的變化等,使文藝復興建築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世俗建築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府邸建築上(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府邸建築)。
教堂建築利用了世俗建築的成就,並發展了古典傳統,造型更加富麗堂皇。不過,往往由於設計上局限於宗教要求,或是追求過分的誇張,而失去應有的真實性和尺度感。
建築技術 樑柱系統與拱券結構混合應用;大型建築外牆用石材,內部用磚,或者下層用石、上層用磚砌築;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圓頂;穹窿頂採用內外殼和肋骨;這些,都反映出結構和施工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城市和廣場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莊嚴對稱。典型的例子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文藝復興晚期出現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齊的理想城。廣場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按性質可分為集市活動廣場、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交通性廣場。按形式分,有長方形廣場、圓形或橢圓形廣場,以及不規則形廣場、複合式廣場等。廣場一般都有一個主題,四周有附屬建築陪襯。早期廣場周圍布置比較自由,空間多封閉,雕像常在廣場一側;後期廣場較嚴整,周圍常用柱廊,空間較開敞,雕像往往放在廣場中央。
園林 從14世紀起,修建園林成了一時的風尚。15世紀時,貴族富商的園林別墅差不多遍布佛羅倫薩和義大利北部各城市。16世紀時,園林藝術發展到了高峰(見義大利園林)。

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影響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深遠,在16~18世紀風行歐洲,大多與其本國的建築風格結合起來。
對法國的影響 16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下形成法國文藝復興建築。從那時起,法國的建築風格由哥特式向文藝復興式過渡,往往把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裝飾應用在哥特式建築上。當時主要是建造宮殿、府邸和市民房屋等世俗建築。代表作品有:尚堡府邸(1519~1547)、楓丹白露離宮(1528~1540)。尚堡府邸原為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獵庄和離宮,建築平面布局和造型保持中世紀的傳統手法,有角樓、護壕和弔橋;外形的水平劃分和細部線腳處理則是文藝復興式的,屋頂高低參差。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建築中占統治地位的則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見法國古典主義建築)。
英國的影響 16世紀中葉,文藝復興建築在英國逐漸確立,建築物出現過渡性風格,既繼承哥特式建築的都鐸傳統,又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中世紀的英國熱衷於建造壯麗的教堂,16世紀下半葉開始注意世俗建築。富商、權貴、紳士們的大型豪華府邸多建在鄉村,有塔樓、山牆、檐部、女兒牆、欄桿和煙囪,牆壁上常常開許多凸窗,窗額是方形。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細部也應用到室內裝飾和傢具陳設上。府邸周圍一般布置形狀規則的大花園,其中有前庭、平台、水池、噴泉、花壇和灌木綠籬,與府邸組成完整和諧的環境。典型例子有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阿許貝大廈(1572)等。
17世紀初,英國為了顯示王權的威嚴,王室在倫敦設計建造龐大的白廳宮,但只建成了大宴會廳(1619~1622)。英國建築師I.瓊斯在設計這座建築物時,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帕拉第奧嚴格的古典建築手法,擺脫了英國中世紀建築的影響。這時期的建築仍然以居住建築佔主要地位,古典柱式和規則的建築立面漸漸代替了伊麗莎白時期自由的過渡性風格。
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削弱了王室的專制統治,但在君主立憲的斯圖亞特王朝時,古典建築手法在英國仍占主導地位,以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為代表作。
18世紀初,為英國新貴族和一部分富商建造府邸成了建築活動的中心。這些新府邸規模宏大,應用嚴格的古典手法,追求森嚴傲岸的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牛津郡的勃侖罕姆府邸(1704~1720)、約克郡霍華德府邸(1699~1712)和凱德爾斯頓府邸(1757~1770)。府邸的平面布局多半是正中為主樓,樓內有大廳、沙龍、卧室、餐廳、起居室等。主樓前是一個寬敞的三合院。它的兩側又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一個是馬廄,另一個有廚房和其他服務用房。這種布局方式意在表現新貴族和鉅賈們的氣派和財富。
對德國的影響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下,德國在16世紀下半葉出現文藝復興建築。開始,主要是在哥特式建築上安置一些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構件,或者增添一些這種風格的建築裝飾。典型實例如規模巨大的海得堡宮(1531~1612)和海爾布隆市政廳(1535~1596)。1560年,巴伐利亞公爵阿爾伯蒂五世在慕尼黑重建府邸,有意採用古典風格,其中的文物陳列廳是德國文藝復興建築中的精美作品。
從17世紀開始,義大利建築師陸續從義大利北部把文藝復興建築藝術帶到德國。而德國建築師也開始真正接受文藝復興建築,並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手法。不來梅市政廳1612年改造后的立面可稱代表作。
對西班牙的影響 從15世紀末葉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影響了西班牙建築。那時起,西班牙建築的顯著特點是把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用在哥特式建築上,同時還帶有中世紀統治西班牙的摩爾人的藝術印記。建築造型變化很多,裝飾豐富細膩,幾乎可同銀飾媲美,因而稱為“銀匠式”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薩拉曼卡貝殼府邸(1512~1514)和阿爾卡拉·埃納雷斯大學(1537~1553)等。
從16世紀中葉起,西班牙的一些建築師和雕刻家曾到弗蘭德爾和義大利考察,深受古典藝術影響。當時最著名的作品是馬德里郊區的埃斯庫里阿爾宮(1559~1584,見彩圖)。從17世紀中葉起,巴洛克建築在西班牙興起。

參考書目


J.C.Palmes,Sir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chitecture,18th ed.,London,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