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埃特魯里亞的結果 展開

埃特魯里亞

義大利古代城邦國家

埃特魯里亞也譯作伊特拉斯坎伊特魯利亞、埃特魯里亞、伊楚利亞,是處於現代義大利中部的古代城邦國家。伊特魯里亞的位置在包括了現今托斯卡納拉齊奧翁布里亞的區域。伊特魯里亞被認為是伊特魯斯坎人的國家,後來被羅馬人吞併了。伊特魯里亞在公元前羅馬城之前是義大利半島上一個重要城市,古羅馬的伊特魯里亞時期是其鼎盛時期。

文明介紹


他就是被西方人尊為“戰略之父”的迦太基將軍(Carthage) 漢尼拔 (Hannibal)。迦太基位於今天的突尼西亞迦太基人地中海東岸腓尼基人(生活在今黎巴嫩一帶)的後代,長於航海和貿易。到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城已經有了近500年的歷史,有居民約70萬人,在西地中海的很多地方建立了小塊殖民地,包括西西里島沿岸。這時候的羅馬已經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的存在,直接威脅了羅馬人的利益,導致了羅馬人與迦太基人之間的幾次戰爭。第一次戰爭,迦太基人失敗了,割地賠款。迦太基人卧薪嘗膽,向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發展。公元前221年,漢尼拔在28歲時,成為迦太基在伊比利亞軍隊的領袖,開始了與羅馬人的第二次戰爭。漢尼拔籌劃了軍事史上最為雄心勃勃的軍事戰略之一:率領大軍翻越比利牛斯山與阿爾卑斯山,進攻義大利。

戰爭


公元前218年5月,漢尼拔率領步兵7.5萬人,騎兵1.2萬人,離開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新迦太基城。在翻越比利牛斯山之前,為保證給養,漢尼拔把軍隊縮編為步兵5萬人,騎兵9000人,外加大約40頭戰象。漢尼拔通過重禮,與法國南部的高盧人部落結盟,迅速推進到羅納河河口,通過一些巧妙計策,順利渡過了羅納河,甩開了羅馬帝國的大軍,向阿爾卑斯山進發。歷經千辛萬苦之後,漢尼拔的軍隊終於翻過阿爾卑斯山,出現在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帶。自他們從迦太基出發時算起,時間已過去了5個月。行程之中,損失巨大,走完全程的只有2萬步兵和不到6000騎兵,戰象也沒有剩下幾頭。可就是這支困頓之師,在未來的16年內,成為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有史以來最可怕的敵人。一本漢尼拔傳記里這樣評論道:“一個軍人對於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強大民族表現出如此巨大的精神、智力和技術上的優勢,這在全部人類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這就是漢尼拔值得我們景仰的緣故。”漢尼拔在義大利的16年征戰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巨畫,這裡我們且聚焦於兩場戰役,說明為什麼即使對於像漢尼拔這樣的戰略之父,恰當的戰術選擇,即戰略實施的分寸感如何,能決定一場戰役甚至於整場戰爭的勝負。

最後勝利


第二場戰役是公元前208年冬天的梅托汝斯河戰役。這場戰役是迦太基人在義大利戰場上的轉折點——一代天驕漢尼拔從此武運衰落。戰役的主角是漢尼拔胞弟哈斯德魯巴爾和羅馬大將尼祿。當時哈斯德魯巴爾率領一支大約2萬人的軍隊,從伊比利亞出發到達義大利中部,準備匯合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的軍隊。梅托汝斯河戰役的地形與坎尼戰役驚人地相似,兩軍採取的還是標準的左中右三軍對壘的陣勢。哈斯德魯巴爾利用地形,把左翼安排在梅托汝斯河河邊的一個高地上,與敵軍相對的正面是懸崖,以避開尼祿指揮的右翼,在中路和右路與羅馬軍隊展開廝殺。但結果證明,這似是而非的戰術安排是一個致命的錯誤:迦太基軍隊的左翼在得到保護的同時,也喪失了用武之地,在激戰中無所作為。尼祿指揮的右路卻向後繞過羅馬大軍,從後方進攻哈斯德魯巴爾親率的右路,迦太基軍隊的陣腳因此而大亂。哈斯德魯巴爾知道大勢已去,策馬沖入敵陣,“至死猶斗,不愧是哈密卡爾之子,漢尼拔之弟。”迦太基人全軍覆沒。據說羅馬軍隊用石弩將哈斯德魯巴爾的首級越過高牆射入漢尼拔的營地,漢尼拔悲痛欲絕;與此同時,捷報傳入羅馬,全城鼎沸,羅馬人從此信心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