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教

明清時期白蓮教的支派

黃天教,中國民間宗教。明清時期白蓮教一支派。又稱皇天教、黃天道。直隸萬全膳房堡李賓所創。黃天教的主要寶卷多在北京刊刻,其內容除演述一般白蓮教教義外,還著重於陰陽、日月、宮卦,丹藥、鉛汞採補調息、性命、長生、無為等道教內容,並據此加以渲染。明嘉靖時因世宗朱厚□篤通道教,故傳播極盛。傳承至現今已有三十八代,當今第三十九代傳承人是黃天道人。

介紹


據黃天教寶卷《虎眼禪師遺留唱經卷》、《太陽開天立極億化諸佛歸一寶卷》等記載,李賓又名智堅、陞官,生年不詳,卒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青年時務農,又曾從軍,於野狐嶺戰役中傷一目。退伍后一心向道,初習無為教。不數年即“悟道成真”,乃創黃天教,以普渡九十二億原人為己任。自稱普明佛(據稱系彌勒佛所化)轉世,號普明虎眼禪師或普明祖、普明佛。又稱其妻許氏為普光佛轉世,其三女為普靜、普賢(或稱普善)、圓通三位菩薩轉世。
傳說李賓曾著《普明如來無為了義寶卷》,註解道教經書,在宣化蔚州(今蔚縣)等地開壇傳法,募建寺廟。李賓死後,其長女普靜“續親大法”,傳說曾著《普靜如來鑰匙寶卷》。又傳說其二女普善嫁后曾至浙江傳教,后與其子汪長生著《彌勒佛說地藏十王寶卷》。康熙三十一年(1692)傳至李賓五世孫李蔚,著《虎眼禪師遺留唱經卷》。

創始人


李賓(1493~1562年),明萬全都司左衛(今懷安縣左衛鎮)人。
在明末清初的大同、宣化一帶,外佛內道的黃天教盛行,甚至影響到華北江南各地,《紅樓夢》就曾提到這一民間教派。《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宗教詞典》、《中國民間宗教史》等著作,都把這一民間宗教作為重要篇章來論述。而黃天教的創教者就是李賓。
李賓青年時代在家務農,后應徵入伍,在野狐嶺駐守。一次戰爭中,李賓失去一目,後來就稱虎眼禪師。由於駐守生活艱苦,環境孤寂,此時,又偶遇雲遊的道人,傳授他武功和道義,所以,李賓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退伍后,開始求真訪道。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順聖川(今陽原縣)“悟道成真”。他融合道、佛、儒三家教義,編著《普明如來無為了義寶卷》、《清凈真經》等開山寶卷,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黃天道,也稱黃天教。
黃天佑(生於1989年),號黃天道人,生於湖南婁底桑梓鄉人,為當世第三十九代傳承人。
此人一生以光大黃天教為己任,一直在為此努力著。不惜入世修行,體驗人生苦難。

宗教內容


寶卷體系比其他教派完整,徵引頗富,多出自知識分子之手,如李蔚即系康熙二十九年貢生。
清中葉后,該教漸趨式微,同治、光緒年間曾一度復興。同治末年萬全大旱,黃天教徒禱於膳房堡原碧天寺李賓墓地,據傳有驗。適有僧人志明遊方至此,遂主持重修碧天寺。光緒元年(1875)落成,更名普佛寺殿宇六進,規制宏麗,為萬全之冠。白蓮教公開的廟宇向來極少,此為其一。但志明所復興的一派因多摻入他教成分,已非舊觀,當時稱為明會。另有保守傳統的一派稱黃會,兩會爭奪道統,聚訟多年。

分佈地區


黃天教傳播地區主要在直隸西北和中南。入清後傳至京畿及晉北。察南許多農村都有該教小型廟宇,殿內設普明一家五口泥塑像。教徒平日在家供奉牌位,日行燒香、打坐、念咒、茹素等修持儀節,節日則至廟中舉行佛事,誦讀《普明如來無為了義寶卷》、《清靜經》等。每年八個節日,均系普明一家五口及其三個女婿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