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vibriovulnificus),或稱為海洋弧菌,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細菌。
如果傷口暴露在含有這種細菌的海水中,創傷弧菌會在傷口上繁殖,可能引發潰爛,甚至導致組織壞死。
若徠食用了遭污染的海鮮,也有罹患腸胃炎的可能。在2003年12月,中國台灣衛生研究院主導的基因體定序團隊,完成了創傷弧菌的基因體定序與分析工作。
創傷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弧菌。在液體培養基中菌體大小為0.7*2-3μm,稍彎曲。在固體培養基中呈多樣性。有極端單鞭毛。培養特性:營養要求一般,最適生長溫度為30℃,兼性厭氧。在無NaCl及超過8%NaCl的培養基中不生長,可在0.5%NaCl及3%NaCl的蛋白腖水中生長,在含6%NaCl的蛋白腖水中生長良好。
美國佛羅里達海濱爆發“吃人肉細菌”致死率超過30%,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據悉,感染吃人肉細菌后,會發生嘔吐、發燒、腹瀉、低血壓、腫脹和疼痛等癥狀,另外,吃沒有煮熟的貝類(如牡蠣)也可能造成感染。
這種名為創傷弧菌(Vibriovulnificus)的細菌可通過人體表面傷口,或者是游泳者吞咽海水而進入人體內繁殖作亂。
雖然多數游泳者不會受上述細菌影響,可一旦感染,患者體表傷口附近的肌肉組織將被細菌“殺死和吃掉”。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人(如肝腎功能不全者)最容易感染這種致命的細菌。另外,吃沒有煮熟的貝類(如牡蠣)也可能造成感染。
其實海產品很易受副溶血型弧菌以及其他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根據2003年中國部分沿海地區零售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狀況的主動監測,38.6%的海產品檢出VP(副溶血性弧菌),浙江省試樣的VP陽性率最高。甲殼類、貝類和魚類試樣VP陽性率分別為49.3%、37.9%和25.5%,生食海鮮尤其不推薦。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且自然生存於河海交界處,需要一定鹽分(0.7%~1.6%)和適宜的溫度(20~40℃)才可生長。人感染創傷性海洋弧菌和海水污染無關。
所致感染病例多在夏秋兩季,一方面夏秋季水溫較高,適合海洋弧菌的生長和繁殖;另一方面,人們和海洋接觸的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增加。
創傷弧菌對比圖
這種病菌不但在台灣少見,在歐美國家更是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原因是海洋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它與霍亂弧菌是屬於同一類的病菌,所需的溫度是攝氏20度左右,還有0.7-1.6%鹽分的海水,夏日(8月-10月)較常見,出現此種病例的地區有泰國、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緯度較低的地方及日本都曾經發生過。
創傷弧菌也叫海洋弧菌,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嗜鹽的革蘭陰性菌,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台灣一帶常見,它們喜歡生長在20攝氏度至25攝氏度的水溫中。一旦人體感染后,一般會在48小時內出現感染性休克、皮膚肌肉壞死、膿毒血症,進而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有文獻記載,75%的患者可能會喪命。
通過傷口傳染是這種創傷弧菌的最主要傳播途徑。此外,生吃海鮮,如腌制的螃蟹、牡蠣等這些貝殼類海鮮容易成為傳播載體。由於創傷弧菌一般臨床上比較罕見,早期正確診斷困難,大多均在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出來后,再結合接觸海水或海產品病史方可做出診斷。
有以下幾種情形的族群,若感染此種弧菌容易造成嚴重感染:
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酗酒,但沒有肝病紀錄。
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
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地中海型貧血、慢性腎衰竭、淋巴瘤。
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創傷弧菌,用點滴方式注入,若是短時間內沒有效果,就必須將其潰爛部分切除。
創傷弧菌
美國疾控中心給出的建議是。
⒈不要吃生牡蠣及其他生的貝類。
⒉烹調貝類(牡蠣、蛤、貽貝)時,加熱要徹底。
一有殼:
①徠煮,水沸至貝殼張開后5分鐘;
②蒸,至貝殼張開后9分鐘
③不要吃烹調過程中殼未張開的貝類。
二無殼:
①煮,水沸后3分鐘;
②炒,溫度約為190℃至少10分鐘。
⒊烹調時避免交叉污染。
⒋貝類食品烹調后及時食用,剩餘部分密封冷藏。
⒌避免將開放性傷口或皮膚破損暴露在溫暖的鹹水域,或者是貝類豐收的水域。
⒍處理貝類時,穿防護衣/防護手套。
2014年7月,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的溫暖海水中生活著創傷弧菌,已造成三人因此喪生,另有10人因感染此類細菌接受治療。每年夏天是這種細菌數量都大增,目前正是其爆發期。
當地醫療機構表示,治療此類細菌感染並不困難,可一旦拖延治療,它們就會造成患者截肢和其他嚴重後果。因此,在佛羅里達游泳后,需儘快將全身沖洗乾淨。當地每年都有將近100人感染此類細菌,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喪生。
創傷性海洋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細菌之一,首例人感染病例於1979年報告,同年被正式命名。此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創傷性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如美國自1996~2010年累計報告1600餘例,病死率達30%;台灣地區自2003~2010年累計報告近100例,病死率高達60%;丹麥、西班牙、韓國、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我國浙江等地也報告了感染病例。
細菌的藏身地創傷弧菌廣泛分佈在海水中,可從牡蠣等海產品中分離得到。該菌主要通過傷口接觸海水造成感染,也可經口感染。經傷口感染時可導致蜂窩織炎及骨髓炎等多種炎症,經口感染時常迅速導致菌血症或敗血症。感染本菌后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很高。
感染后的癥狀包括嘔吐、發燒、腹瀉、低血壓、腫脹和疼痛等,需要儘快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感染此弧菌,臨床最常出現的兩種表現為傷口感染以及原發性敗血病。如果傷口接觸到海水、貝殼或魚類,便有可能感染到此弧菌。一般來說這樣的感染多半很輕微,但在高風險的族群上,此類弧菌感染可以很快速的傳播,並導致嚴重的肌炎和肌膜炎引發嚴重的壞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