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年

191年

公元191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其中190年2月23日~191年2月11日為農曆庚午年(馬年),191年2月12日~192年1月31日為農曆辛未年(羊年),全年無農曆閏月;初平二年。

所處朝代


東漢:25年8月5日至220年11月25日。

節氣時刻表


節氣交節時間節氣交節時間節氣交節時間
立春191年02月04日 18:14:20雨水191年02月19日 19:01:53驚蟄191年03月06日 23:12:13
春分191年03月22日 06:31:05清明191年04月06日 17:12:08穀雨191年04月22日 06:35:09
立夏191年05月07日 22:25:20小滿191年05月23日 15:42:47芒種191年06月08日 09:49:42
夏至191年06月24日 03:42:10小暑191年07月09日 20:31:37大暑191年07月25日 11:28:29
立秋191年08月09日 23:49:38處暑191年08月25日 09:13:15白露191年09月09日 15:14:33
秋分191年09月24日 18:03:43寒露191年10月09日 17:39:40霜降191年10月24日 14:40:19
立冬191年11月08日 09:25:37小雪191年11月23日 02:51:56大雪191年12月07日 19:32:01
冬至191年12月22日 12:29:23小寒192年01月06日 06:18:49大寒192年01月21日 01:59:23

傳統節日


節日節日時間節日節日時間節日節日時間
春節191年02月12日元宵節191年02月26日龍抬頭191年03月15日
寒食節191年04月09日清明節191年94月10日端午節191年06月14日
七夕節191年08月14日中元節191年08月22日中秋節191年09月21日
重陽節191年10月14日寒衣節191年11月05日下元節191年11月19日
臘八節192年01月10日小年192年01月25日除夕192年01月31日

大事件


袁紹擊敗韓馥,佔據鄴。
荀彧投靠曹操,后成為曹的主要謀士之一。

歷史紀事


袁紹議立劉虞為帝
初平二年(191)正月,袁紹、韓馥等以獻帝年幼,且控制在董卓手裡為由,欲廢掉獻帝,推舉漢宗室、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劉虞為帝。於是袁紹等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上尊號於劉虞。曹操、袁術等都不同意,劉虞堅辭不受,其事遂罷。
孫堅大敗董卓
191年
191年
初平二年(191)二月,孫堅移軍梁東(今河南伊川),進攻董卓。初戰失利,僅與數十騎敗逃。又收合軍隊,與董卓所部大戰於陽人(今河南臨汝西),斬董卓部將華雄,董卓軍大敗。這時袁術擔心孫堅勢大,不供應孫堅軍糧。孫堅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使袁術繼續調發軍糧。董卓見孫堅勇猛,讓李傕向孫堅提親求和,並請孫堅列子弟姓名,許用為刺史郡守。被孫堅嚴詞拒絕,孫堅率軍進至離洛陽僅九十里的大谷。董卓親自出戰,與孫堅大戰於洛陽諸帝陵間,董卓不敵,敗退至澠池(今屬河南)一帶。孫堅進至洛陽,又擊敗董卓部將呂布,進入洛陽。又分兵了澠池等地截擊董卓。董卓被孫堅打敗后,命中郎將牛輔等分屯華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澠池等地防備孫堅,自己率軍返回長安。孫堅掃除漢室宗廟,修復園陵,並在修整洛陽時在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
討董聯盟瓦解
初平二年(191),當孫堅去攻打董卓時,袁紹卻改派周昂為豫州刺史,率兵襲取曾作為孫堅豫州刺史治所的陽城。孫堅得此消息,十分感慨:“我們同舉義兵,目的是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賊將被掃滅,內部卻如此爭鬥起來,我跟誰戮力同心,回天轉日呢?”說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事到如此,孫堅只好回軍魯陽,揮師攻打周昂和曹操的軍師周喁,周昂等潰敗遁逃。袁術得知孫堅手上有傳國玉璽,拘禁孫堅的妻子向孫堅奪取了玉璽。
孫堅戰死
191年
191年
初平二年(191),劉表和袁紹聯合,斷絕孫堅的歸路和糧道,孫堅遂進攻劉表。劉表派其將黃祖出屯樊城(今屬湖北)、鄧縣(今湖北襄樊北)之間,迎擊孫堅。孫堅大破黃祖,進圍劉表於襄陽(今湖北襄樊)。劉表命黃祖乘夜出城召集救兵,黃祖率救兵返回襄陽時,被孫堅攔截,敗逃峴山之中。孫堅乘勝追擊,被黃祖兵發暗箭射死,時年三十七歲。桓階(孫堅曾舉桓階為孝廉)冒險進襄陽求見劉表並索回孫堅屍體,孫賁(孫堅的侄子)撤除對襄陽的包圍帶領部隊投奔了袁術,袁術上表推薦孫賁為豫州刺史,孫賁扶送孫堅的靈柩到曲阿。
孫堅(155—191),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出生寒微,以勇武著稱。十七歲為縣吏時以孤身智退海盜聞名州郡,郡府里召他代理縣尉之職。熹平元年(172),被任為郡司馬召募精良勇敢的壯士千餘人,參與鎮壓會稽郡(今江蘇蘇州)人許昌起義。后歷任鹽瀆、盱眙(今屬江蘇)、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縣丞十餘年,所到之處,甚有聲望,官吏百姓也親近順服。同他往來的人,常常達到數百人。這裡有鄉里耆舊名人,也有任俠好事的少年。孫堅對他們,像對待子弟親友一樣。接待撫養,盡心儘力。中平元年(184),從中郎將朱俊討黃巾,作戰悍猛,常置生死於度外,以戰功為別部司馬。中平二年(185)又參與平定涼州,向張溫建言以軍法殺掉違犯軍紀的董卓,中平四年(187)為長沙太守,迅速攻滅區星起義,后又平定零陵、桂陽、宜春等地民變,被封為烏程侯。董卓專權后,孫堅參加關東聯軍討卓,初平二年(191),大敗董卓,攻佔洛陽,當年死於攻伐劉表之戰中。孫堅勇猛善戰,為當時名將,被時人認為有忠壯之烈。后其子孫策、孫權開創基業,建立孫吳政權。
公孫瓚擊破青州黃巾
初平二年(191),青州(今山東淄博北)黃巾軍三十萬軍勃海郡(今河北沒皮東北),準備與另一農民軍黑山軍會合。降虜校尉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從駐地幽州(今北京西南)迎擊黃巾,二軍於東光(今河北滄縣東南)展開激戰。公孫瓚大破黃巾,斬首三萬餘級。黃巾軍棄輜重,南渡黃河。公孫瓚於黃河邊設伏,待黃巾半渡之時突然出擊,黃巾軍死者數萬,血流成河,公孫瓚俘虜黃巾人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計其數。朝廷以其功,拜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袁紹據有冀州
初平二年(191),渤海太守袁紹見冀州牧韓馥才具平庸,起意謀取冀州,以為立足之地。時降虜校尉公孫瓚駐屯幽州(今北京西南),袁紹從謀士逢紀之議,唆使公孫瓚攻打冀州,韓馥出戰不利,惶恐不安。袁紹乘機使外甥高幹及韓馥素所親近的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向韓馥陳說利害,說公孫瓚兵勢甚銳,其鋒不可當,袁紹也在企圖東向進攻冀州,冀州非常危險;又袁氏為天下所歸,不如將冀州讓與袁紹,以保平安。韓馥為人素來懦弱,欲託庇於袁紹以自保,不顧部下極力反對,將冀州牧讓與袁紹。袁紹進入冀州,以韓馥為奮威將軍,自領冀州牧。又招引冀州名士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以許攸、荀諶等為謀士,遂據有冀州。冀州為當時大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素為天下重資之地。袁紹勢力大盛,從此南據黃河,北依燕、代,虎視中原,在群雄割據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冀州牧韓馥讓掉冀州后,並未因此得安,不久逃至陳留太守張邈處。袁紹使人至張邈處議事,韓馥以為將要圖己,自殺而死。
袁紹公孫瓚相爭
初平二年(191),公孫瓚之從弟公孫越在與袁紹部下周昂交戰時中流矢而死。公孫瓚遷怒於袁紹,上疏陳說袁紹之惡,隨即出兵進攻冀州(河北臨漳西南)。雙方由此展開一聲爭奪冀州的戰爭。時公孫瓚大破黃巾,威名正盛,領軍進入冀州后,郡縣紛紛反叛袁紹歸附。袁紹畏其兵威,授公孫瓚另一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公孫范至郡后反以渤海郡兵進攻袁紹。一時公孫瓚兵勢 甚盛。於是,公孫瓚以其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又改置冀州治內郡縣守令。第二年春天,袁紹親率大軍反公孫瓚,兩軍大戰於界橋(今河北威縣東)以南二十里之處。公孫瓚以兵三萬列為方陣,又將突騎萬匹分置左右,袁紹命大將曲義領精兵八百,強駑千張為前鋒。公孫瓚輕其兵少,縱騎兵衝擊,趙義之兵伏於盾下,等敵將至,一時齊發,遂大敗公孫瓚軍,斬其大將嚴綱,獲首級千餘。袁紹軍乘勢追至界橋。再戰,復大破之,攻破公孫瓚大營。公孫瓚大敗,只得引軍而回。當年十月,公孫瓚整軍再攻袁紹,兩軍大戰於龍湊(今山東德州東北),公孫軍又被紹擊敗。公孫瓚接連挫,實力大為削弱,退回幽州(今北京西南),無力再發動進攻。
曹操立足東郡
初平二年(191)秋,以於毒、白繞、眭固等為首的黑山農民軍進攻魏郡(今河北臨漳西南)、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等地,東郡太守王肱不能抵擋。袁紹派當時正隸屬於他的曹操引兵入東郡,藉以發展自己勢力。曹操在濮陽大破黑山軍白繞部。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改治東武陽(今山東曹縣一帶)。次年春,曹操又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大破黑山軍於毒部,在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大破黑山軍眭固和正在東郡騷擾的匈奴於扶羅,平定東郡。曹操起兵以來苦無地盤,至此有了東郡這一立足之地。
劉焉割據益州
初平二年(191),益州(今四川德陽東北)牧劉焉命督義司馬張魯、別部司馬張修合兵攻殺漢中(今陝西漢中東)太守蘇國,斷絕褒斜道(古代溝通秦嶺的南北通道,首尾七百里),殺漢廷使臣,聲言盜賊斷路,無法與朝廷聯繫。又以託辭殺州中大族王咸、李權等十餘人,藉此立威。不久,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太守任岐與校尉賈龍起兵攻打劉焉,被殺。劉焉氣勢更盛,時其諸子皆在長安,獻帝使其子奉車都尉劉璋回益州曉喻利害。劉焉使其留在益州不再返回,遂割據益州。
劉備任平原相
初平二年(191),劉備因曾與公孫瓚同學於盧植,往依公孫瓚。不久,公孫瓚因劉備與其將田楷鎮撫青州(今山東淄博北)有功,以劉備為平原相。劉備以共少時摯友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為別部司馬。時常山人趙雲率本郡將吏投奔公孫瓚,劉備深加結納,趙雲歸附劉備。劉備本漢宗室之後,素有大志,因當時兵微將寡,暫依附於公孫瓚。
應劭擊破青州黃巾
初平二年(191)十一月,青州(今山東淄博北)黃巾軍三十萬人進入泰山郡(今山東泰安東北)界,泰山太守應劭親率文武與黃巾數次交鋒,前後斬首數千級,獲老弱人口萬餘人,輜重銀二千兩。青州黃巾數戰不利,退出泰山。
司空種拂免官
種拂(?—192),字潁伯,南洛陽人,名臣種暠之子。歷任司隸從事、宛令、光祿大夫等官,甚有政績。初平元年(191),首任司空。次年七月因災異免官。初平三年,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陷長安,百官多逃避躲死。種拂揮劍而出,與李傕等交鋒,戰死陣前。

逝世


孫堅(155年——191年)
韓馥(han fu)?--191年,東漢末年的軍閥與政治家。字文節。潁川郡人。
耿武(?--191年)字文威,韓馥部將。
華雄(?-191年),東漢末年武將,於董卓手下為都督之職。
閔純(?-191年),衛尉,被董卓以勾結袁術的罪名殺害。
張溫(?-191年),漢中太守,被張魯的部將張修殺害。

相關典籍


資治通鑒》記載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公元一九一年)
春,正月,辛丑,赦天下。
關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共立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舉兵而遠近莫不響應者,以義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非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韓馥、袁紹以書與袁術曰:“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馬虞為帝。”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君,乃外托公義以拒之。紹復與術書曰:“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複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術答曰:“聖主聰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乃雲今上‘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馥、紹竟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欲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二月,丁丑,以董卓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上。
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或謂袁術曰:“堅若得雒,不可複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術疑之,不運軍糧。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者,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浸潤之言,還相嫌疑,何也?”術踧?,即調發軍糧。
堅還屯,卓遣將軍李傕說堅,欲與和親,令堅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復進軍大谷,距雒九十里。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間。卓敗走,卻屯澠池,聚兵於陝。堅進至雒陽,擊呂布,復破走。堅乃掃除宗廟,祠以太牢,得傳國璽於城南甄宮井中;分兵出新安、澠池間以邀卓。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孤昔與周慎西征邊、韓於金城,孤語張溫,求引所將兵為慎作后駐,溫不聽。溫又使孤討先零叛羌,孤知其不克而不得止,遂行,留別部司馬劉靖將步騎四千屯安定以為聲勢。叛羌欲截歸道,孤小擊輒開,畏安定有兵故也。虜謂安定當數萬人,不知但靖也。而孫堅隨周慎行,謂慎求先將萬兵造金城,使慎以二萬作后駐。邊、韓畏慎大兵,不敢輕與堅戰,而堅兵足以斷其運道。兒曹用其言,涼州或能定也。溫既不能用孤,慎又不能用堅,卒用敗走。堅以佐軍司馬,所見略與人同,固自為可;但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耳!”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澠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諸將布在諸縣,以御山東。輔,卓之婿也。卓引還長安。孫堅修塞諸陵,引軍還魯陽。
夏,四月,董卓至長安,公卿皆迎拜車下。卓抵手謂御史中丞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黨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以問蔡邕,邕曰:“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太公,愚意以為未可。宜須關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卓乃止。卓使司隸校尉劉器籍吏民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皆身誅,財物沒官。於是更相誣引,冤死者以千數。百姓囂囂,道路以目。
六月,丙戌,地震。
秋,七月,司空種拂免;以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為司空,太尉趙謙罷;以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初,何進遣雲中張楊還并州募兵,會進敗,楊留上黨,有眾數千人。袁紹在河內,楊往歸之,與南單於於扶羅屯漳水。韓馥以豪傑多歸心袁紹,忌之;陰貶節其軍糧,欲使其眾離散。會馥將麹義叛,馥與戰而敗,紹因與義相結。紹客逢紀謂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結,不據一州,無以自全。”紹曰:“冀州兵強,吾士飢乏,設不能辦,無所容立。”紀曰:“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使取冀州,馥必駭懼,因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肯遜讓。”紹然之,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討董卓而陰謀襲馥,馥與戰不利。會董卓入關,紹還軍延津,使外甥陳留高幹及馥所親潁川辛評、荀諶、郭圖等說馥曰:“公孫瓚將燕、代之卒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其鋒不可當。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馥懼,曰:“然則為之奈何?”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監危吐決,智勇過人,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諶曰:“袁氏一時之傑,將軍資三不如之勢,久處其上,彼必不為將軍下也。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彼若與公孫瓚并力取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彼必厚德將軍,瓚亦不能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馥性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聞而諫曰:“冀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先是,馥從事趙浮、程渙將強弩萬張屯孟津,聞之,率兵馳還。時紹在朝歌清水,浮等從後來,船數百艘,眾萬餘人,整兵鼓,夜過紹營,紹甚惡之。浮等到,謂馥曰:“袁本初軍無頭糧,各已離散,雖有張楊、於扶羅新附,未肯為用,不足敵也。小從事等請以見兵拒之,旬日之間,必土崩瓦解。明將軍但當開閣高枕,何憂何懼!”馥又不聽,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趙忠故舍,遣子送印綬以讓紹。紹將至,從事十人爭棄馥去,獨耿武、閔純杖刀拒之,不能禁,乃止;紹皆殺之。
紹遂領冀州牧,承製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御,亦無官屬。紹以廣平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寵遇甚厚。魏郡審配、巨鹿田豐並以正直不得志於韓馥,紹以豐為別駕,配為治中,及南陽許攸、逢紀、潁川荀諶皆為謀主。紹以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漢先為韓馥所不禮,且欲徼迎紹意,擅發兵圍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樓,收得馥大兒,槌折兩腳。紹立收漢,殺之。馥猶憂怖,從紹索去,往依張邈。后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馥在坐上,謂為見圖,無何,起至溷,以書刀自殺。
鮑信謂曹操曰:“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只以遘難。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搡善之。會黑山、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人略東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南單於劫張楊以叛袁紹,屯於黎陽。董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使人誣衛尉張溫與袁術交通,冬,十月,壬戌,笞殺溫於市以應之。
青州黃巾寇勃海,眾三十萬,欲與黑山合。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輜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劉虞子和為侍中,帝思東歸,使和偽逃董卓,潛出武關詣虞,令將兵來迎。和至南陽,袁術利虞為援,留和不遣,許兵至俱西,令和為書與虞。虞得書,遣數千騎詣和。公孫瓚知術有異志,止之,虞不聽。瓚恐術聞而怨之,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由是虞、瓚有隙。和逃術來北,復為袁紹所留。
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袁紹、袁術亦自相離貳。術遣孫堅擊董卓未返,紹以會稽周昂為豫州刺史,襲奪堅陽城。堅嘆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引兵擊昂,走之。袁術遣公孫越助堅攻昂,越為流矢所中死。公孫瓚怒曰:“余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上疏數紹罪惡,進兵攻紹。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范,遣之郡,而范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將帥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又悉改置郡、縣守、令。
初,涿郡劉備,中山靖王之後也。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嘗與公孫瓚同師事盧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備與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為平原相。備少與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相友善;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備周旋,不避艱險。常山趙云為本郡將吏兵詣公孫瓚,瓚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雲曰:“天下訩訁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初,袁術之得南陽,戶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稍稍離散。既與袁紹有隙,各立黨援以相圖謀。術結公孫瓚而紹連劉表,豪桀多附於紹。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又與公孫瓚書曰:“紹非袁氏子。”紹聞大怒。
術使孫堅擊劉表,表遣其將黃祖逆戰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遂圍襄陽。表夜遣黃祖潛出發兵,祖將兵欲還,堅逆與戰,祖敗走,竄峴山中。堅乘勝夜追祖,祖部兵從竹木間暗射堅,殺之。堅所舉孝廉長沙桓階詣表堅喪,表義而許之。堅兄子賁率其士眾就袁術,術復表賁為豫州刺史。術由是不能勝表。
初,董卓入關,留朱俊守雒陽,而俊潛與山東諸將通謀,懼為卓所襲,出奔荊州。卓以弘農楊懿為河南尹;俊復引兵還雒,擊懿,走之。俊以河南殘破無所資,乃東屯中牟,移書州郡,請師討卓。徐州刺史陶謙上俊行車騎將軍,遣精兵三千助之,餘州郡亦有所給。謙,丹楊人。朝廷以黃巾寇亂徐州,用謙為刺史。謙至,擊黃巾,大破走之,州境晏然。
劉焉在益州陰圖異計。沛人張魯,自祖父陵以來世為五斗米道,客居於蜀。魯母以鬼道常往來焉家,焉乃以魯為督義司馬,以張脩為別部司馬,與合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閣,殺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托他事殺州中豪強王咸、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犍為太守任岐及校尉賈龍由此起兵攻焉,焉擊殺岐、龍。焉意漸盛,作乘輿車具千餘乘,劉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時焉子范為左中郎將,誕為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帝在長安,惟小子別部車馬瑁素隨焉;帝使璋曉喻焉,焉留璋不遣。
公孫度威行海外,中國人士避亂者多歸之,北海管寧、邴原、王烈皆往依焉。寧少時與華歆為友,嘗與歆共鋤菜,見地有金,寧揮鋤不顧,與瓦石無異,歆捉而擲之,人以是知其優劣。邴原遠行遊學,八九年而歸,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今當遠別,可一飲燕。”於是共坐飲酒,終日不醉。寧、原俱以操尚稱,度虛館以候之。寧既見度,乃廬于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獨居北,示無還志,后漸來從之,旬月而成邑。寧每見度,語唯經典,不及世事;還山,專講《詩》、《書》,習俎豆,非學者無見也。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邴原性剛直,清議以格物,度已下心不安之。寧謂原曰:“潛龍以不見成德。言非其時,皆招禍之道也。”密遣原逃歸,度聞之,亦不復追也。王烈器業過人,少時名聞在原、寧之右。善於教誘,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以勸為善也。”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度欲以為長史,烈辭之,為商賈以自穢,乃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