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肯

王林肯

王林肯(1888—1960)),原名王麟閣,曾用名王書山。高密縣王家苓芝村人。曾是地下國民黨員,蔣介石獨裁統治後退出國民黨。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東局參議室秘書長,山東省人民代表,山東省文史館副館長,民革山東省副主委,山東省第二屆政協副主席等職。

人物經歷


王林肯,9歲入本村私塾就讀。1906年,考入高密縣高等小學堂,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他調查揭露了高密縣教諭兼高等小學堂堂長尹曰遴與劣紳張某、傅某相互勾結作弊貪污,製造的高密“孔子借錢案”。
1909年,高等小學畢業后,聯合盟友唐壽先等到康莊創辦英林小學,並以學校作掩護,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考入山東中等工業學堂預科,畢業后,又轉入染織本科繼續學習。
1911年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山東同盟會決定在濟南、煙台等地組織起義。王林肯毅然棄學,赴青島的震旦公學同盟會,參加策劃高密即墨諸城青州的獨立,並分擔高、諸、青3縣的獨立任務。當時以青島為中心的同盟會組織決定兵分三路發起進攻。一路進攻即墨;一路進攻青州;一路由王林肯、班麟書、吳鳴岐、邵麟勛、馬海嶠、庄秉真等負責進攻高密。為了使高密獨立得到成功,王林肯帶領兩名同志潛入高密城內,摸敵情,並將從青島同來的兩位同志安置在離東門較近的勸學所隱蔽,以備屆時開城門迎接。
1912年1月27日(宣統三年十二月初九日)夜,班麟書等10多名同志從青島乘火車直奔高密城。一到東門,埋伏在勸學所的同志便打開城門,他們迅速闖進縣衙,進行突然襲擊。知縣王鑒清嚇得狼狽逃竄。革命軍在無一傷亡的情況下佔領了縣衙,立即宣布高密脫離清廷,實行獨立。
張樹元得悉高密獨立,立即調兵前去鎮壓。由於雙方力量懸殊,為了避敵鋒芒,保存實力,王林肯與班麟書等計議,主動放棄高密,撤至諸城,與青州方面軍會合。兩支革命軍在諸城五里堡會師后,對攻克諸城進行了策劃。革命軍在農林學堂、高等小學堂和東武公學師生的配合下,一舉攻佔了諸城縣城,成立了山東軍政府諸城分府。
1912年2月10日夜,增援清軍兵臨城下,革命軍當即與之展開激烈的戰鬥。2月11日,城遂陷。清軍攻佔城裡后,立即對革命黨人及其支持者進行大肆捕殺。王林肯因當時尚未剪掉髮辮,得於是日晚間雜於群眾中出城脫險。
討袁革命
1914年,山東都督靳雲鵬秉承袁世凱的旨意,大肆搜捕革命黨人。王林肯亦在通緝之列。他先流亡濟寧,后又返回高密,后輾轉到孫中山委任的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居正指揮下的第二師任軍需長。
1916年5月間,王林肯在居正的統一指揮下,隨呂子人部配合趙仲玉、尹錫武、馬海龍等討袁軍攻陷濰縣縣城后,接著又奉命進攻高密。正當革命軍攻高密城受挫時,去青島取軍火的軍需長王林肯夜間從青島帶隊趕來增援,下車后即帶領援軍繞至敵人守備空虛的西南門,突然發起猛攻,一舉攻破城門,衝殺進去。呂子人趁機對城東門發動強攻,敵軍堅守不住,拂曉棄城逃走。革命軍進城后,王林肯協助呂子人出布告,安民心,釋放囚犯,平倉谷。接著召開議會,恢復自治,辦教育,興實業。
1916年後,王林肯始從政。他先到濟南與部分省同盟會員組織水利協會,主編《山東水利志》,後去黃河河務局任職,“五四”運動后,又創辦《醒報》,自任主編,進行新文化運動宣傳。他是地下國民黨員,在國共合作期間,他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
北伐后,蔣介石背叛革命,王林肯即公開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專政,在國民黨實行黨員重新登記時,拒絕登記,自動退出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七七事變爆發后,王林肯又組織抗日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
新中國成立之後
解放戰爭到新中國建立,王林肯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積極參加了人民革命政權的建設工作,他歷任華東局參議室秘書長,山東省人民代表,山東省文史館副館長,民革山東省副主委,山東省第二屆政協副主席等職。1946年7月,由陳毅和劉冠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6月24日,王林肯因病逝世。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其骨灰安放在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紀念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