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山歌

流行於廣東梅州境內的民間音樂

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於廣東省梅州市境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的民間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梅州客家山歌於宋、明期間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的餘韻,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11。

歷史淵源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種。據史料記載,唐代始有山歌之稱,而梅州民間流傳的歌仙“劉三妹的故事"也發生在唐代神龍年間,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時。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詩經》中《十五國風》的影響,后隨客家人的遷徙,受畲、瑤等土著人的歌謠的影響。梅州客家山歌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有“國風”和“吳歌”的餘韻。
梅州客家山歌於宋、明期間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

基本特徵


腔調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調近百種,音調高揚綿長,平穩流暢,起伏不大;音區較高,音域較窄;級進較多,跳進較少;節奏自由,節拍多樣,常有多種節拍混合而歌。
梅州市各縣歌腔甚多,但仍以梅縣鬆口山歌著稱。鬆口山歌從整體而言,比較抒情、優美,其歌腔圓潤,委婉迤邐,情深意美。當然,也有表現輕快和瀟灑的歌腔。除了鬆口山歌外,蕉嶺長潭山歌,旋律優美,起伏跌宕,連綿悅耳,格調清新,節奏鮮明,腔多字少,聽來親切感人。
歌詞
梅州客家山歌有數萬首歌詞流傳於民間,內容包括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禮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兒歌等,涵蓋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數量最多,內容最精彩,文學價值也最高;它的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的餘韻。
曲體結構
梅州客家山歌上承《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常用“重章疊句”和“比喻”、“雙關”的形式,每首4句,每句7字。第一、二、四句末押韻,多用平聲韻,字句平仄也較講究,以客家口語文字組詞,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琅琅上口。
梅州客家山歌一般為樂段結構,這大概與山歌的歌詞有關,比較典型的是由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組成的樂段結構,而五句體山歌(少見)往往是由某些樂句做了變化重複,或重複最後一句,使四句樂段擴展為五句樂段,像散板式“疊字山歌”,由於結構自由,類似說話,是隨著內容和情緒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結構形式。
節奏
梅州客家山歌的節奏比較自由,富於變化,有規整勻稱的節奏,也有長短相交的節奏;有前緊后松的節奏,也有前松后緊的節奏;有舒展緩慢的節奏,也有流暢瀟灑的節奏;有步步緊逼的節奏,也有連續切分的節奏。總之,各種不同的節奏,往往表達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情感。總體來說,節奏比較規整、勻稱的山歌,唱來有輕鬆明快之感,這類山歌各地都有;而速度一般比較緩慢,曲調優美婉轉,在曲調進行中經常出現切分節奏、任意延長和插人裝飾音,這類山歌比較典型,一般多用以抒發感情和刻畫內心世界,如表達“離別”、“戀情”等主題。抒情山歌在各地也有流傳,但梅縣的鬆口山歌中有比較典型的表現。
節拍
梅州客家山歌中運用的節拍是多種多樣的,但用得最多的是2/4和4/4拍子,其次是3/4、3/8、4/8、5/8、6/8、1/4等拍子。除上述常見的幾種節拍之外,還有“疊字山歌”和“山歌快板”。“疊字山歌”的節拍自由,類似說話,屬於散板。“疊字山歌”的敘事生動,表達內容也極為深刻,可以說在山歌中非常有特色。“山歌快板"是新中國成立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歌種,主要吸收了戲曲的流水板,它將悠長的山歌節奏進行壓縮,並且去掉一些裝飾音,使它變得簡樸、明快,有利於表現那種歡樂、愉快和激動的情緒,這類山歌的節奏緊迫。
音階調式
梅州客家山歌的音階結構,分為五聲音階、六聲音階、四聲音階和三聲音階等各種形式,其中六聲音階較少見,在五華縣,三聲音階比較常見。從調式上來看,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俱全。從收集到的材料來看,主要是羽調式,其次是徵調式,而其他宮、商、角調式,相對來說較少。從調式分佈來看,各種調式的發展和分佈情況是不平衡的。“羽”調式在整個梅州地區較為普遍,“徵”調式則多見於豐順大埔等縣,“宮"調式在大埔縣等地的山歌中可見到,“商”調式只有在豐順縣的潘田山歌中可見,而“角”調式則更罕見。
“羽”調式的旋律,往往是強調“羽”、“宮”、“商”音在旋律中的意義和作用。而“徵”調式的旋律,有的強調“徵”、“商”、“宮”音在旋律中的作用,但也有強調“徵”、“羽”、“宮”音在旋律中的作用。
旋律進行
梅州客家山歌的旋律進行,一般以級進為主,也有跳進,常見的有三度、四度;其他像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則比較少見。而在羽調式的旋律中,往往是強調羽音、宮音和商音在旋律中的意義和作用,如羽——宮——商,這類山歌很多。

代表作品


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作品有:《送人離別水東西》《桃花開來李花開》《噢嗨》《有好山歌溜等來》《客家山歌特出名》《唱出心頭快樂來》《萬紫千紅百花園》《梅縣唱到北京城》《長潭行出公王陂》《烏烏赤赤還較甜》《唱歌要上石馬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的瑰寶。它對於文學藝術、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客家學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晚清黃遵憲屈大均和當代鍾敬文等學者都曾對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視。
傳承現狀
梅州客家山歌歷來由民間口頭傳承。現在,唱山歌的隊伍嚴重老化,不少優秀山歌手相繼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歡唱山歌、聽山歌,山歌演唱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情況日趨嚴重。搶救和保護梅州客家山歌,對於保存客家文化、豐富中華文化、豐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人物
湯明哲,男,1934年10月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
余耀南,男,漢族,1938年生,廣東大埔人,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1958年至1964年分別為大埔縣歌劇團、大埔三人曲藝隊和大埔文宣一隊演員。1971年至1978年任大埔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聯副主席、市政協委員以及省曲協理事,1998年退休。1990年被評為“梅州山歌大師”。代表作品有:《豆腐夫妻》《老情》等。
保護措施
建國以來,梅州客家山歌得到政府的重視與扶持,每年中秋被定為“山歌節”,開展賽歌、斗歌、山歌擂台等活動。每屆山歌節,都有眾多的海內外鄉親回來觀摩。
梅州市文化館除了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完善客家山歌資料庫,還藉助山歌擂台賽、群星大舞台大家樂、文藝匯演等展示平台活躍客家山歌,組織山歌進校園、幼苗培訓班等課程助力梅州客家山歌活態保護和有效傳承。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梅州客家山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創新山歌


2017年來自廣東梅州的客家三寶團隊,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廣東衛視山西衛視等平台,他們在節目錄製中演唱了用傳統客家山歌、客家童謠改編、重新創作的客家新山歌《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唱山歌》、《月光光秀才郎》等,一首首客家新音樂、客家童謠為推動客家文化、客家音樂、客家童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宣傳、推動效應。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與央視名嘴董卿老師、劉剛路遙等著名人親切互動,讓大家更了解了客家文化跟客家山歌。

社會影響


重要作品
2016年5月14日,青年歌手巫妃梅的首張客家山歌演唱專輯《琴江梅子》在深圳市民中心發布。
所獲榮譽
2019年6月8日,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廣州主會場活動上,梅州客家山歌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衍生作品
2013年1月3日,由廣東省文化廳出品、廣東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廣東客家山歌大典》正式上市。
2018年7月20日,由梅州市文化館和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編印、客家文化研究學者胡希張編寫的《客家山歌歌詞大全》正式出版。
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