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性初
曾性初
曾性初,湖南邵陽人,1923年5月15日出生於辰谿,2014年10月2日在上海因病逝世。
曾性初先生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民革黨員,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在實驗心理學發展理論和漢字心學等方向建樹頗豐。
1948年,他受胡適和梅貽琦的推薦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師從著名的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195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受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向當時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將軍推薦從事博士后的研究。
1954年回國后,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與心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之一,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學校心理學》編委,以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院校的客座教授。1987年,曾性初先生受美國科學院院長郝伯特·西蒙邀請成為美中交流學者,是中國心理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心理學家。
1945年中山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本科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194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心理學系後任北大助教,1948年受胡適和梅貽琦推薦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5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受杜威向當時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將軍推薦從事博士后的研究。於1954年回到祖國。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與心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之一、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學校心理學》編委、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以及華盛頓大學等院校客座教授。專於實驗心理學發展理論和漢字心理學的研究。
中文名: | 曾性初 | 出生日期: | 1923年5月15日 |
曾用名: | 鄭興楚 | 畢業院校: | 中山大學(本科)、清華大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代表作品: | 《漢字好學好用證》 |
出生地: | 湖南寶慶 | 主要研究領域: | 漢字心理學、兒童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探究等 |
生平履歷
1935年至1937年就讀於湖南一師,主要研究的實驗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由於種種原因,僅在一師讀了一年半便肄業。
1943年至1946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心理學系,師從於中國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主要從事實驗心理學的研究。
1946年至1948年,在北京大學任助教,這期間,除了教授心理學的課程外,還和陳友松教授合開“教育與心理的英文名著選讀”的課程。
曾性初教授與斯金納
195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受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向當時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將軍推薦從事博士后的研究。
1952年至1954年,在美國著名的MINESOTA兒童研究所做研究員。
1954年,應新中國的號召回到祖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
1954年至1957年,在河北師範學院任教,但由於其所學和所教不符合當時中國所推崇的蘇聯教育,所以受到排擠,幾乎是一個閑置人員,隨後便“罷工”而離開河北師範學院。
1957年到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任教。
曾性初教授出席科協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3年,發表《漢字好學好用證》一文,在心理學、教育學、語言文字學、中文信息編碼等領城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83年7月,曾教授應邀出席了在香港召開的“中國語文國際討論會” ,宣讀了《方塊字與字母文字之比較》的論文,受到了來自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好評。
1987年,由美國科學院院長郝伯特·西蒙(Harberta-Simen)簽署邀請為美中交流學者,是中國心理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心理學家(郝伯特·西蒙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曾先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為心理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實驗心理學的課程,並編寫了《實驗心理學》的講義和學生實驗手冊,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和心理學學科的發展付出了許多心血。先生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校客座教授,並應邀赴美國華盛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講學,為加速當時國內心理學研究與國際的接軌做出了重要貢獻。
《漢語的信息分析》
《漢字好學好用證》
《情志與情商》
《兒童全面學習錄像光碟》
《方塊字與字母文字之比較》
《漢字各種筆畫的頻率估計》
《迷信與外氣的心理學解釋》
曾性初教授首先運用資訊理論與實驗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中文與漢字,香港大學心理系主任高尚仁教授對他的《漢字各種筆畫的頻率估計》、《漢語的信息分析》等論文曾這樣評價:“這個分析的成果對漢字的信息處理的研究以及筆畫為單位的漢字鍵盤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曾教授根據漢字筆畫的冗餘信息所提出的筆畫碼(特別是輪廓碼)的設想,已為多種中文信息編碼方案所採納。
1983年,曾教授發表《漢字好學好用證》一文,在教育學、語言文字學、中文信息編碼等領城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日本電視台特地邀請有關專家就此文舉行了漢字改革的專題討論。與會者認為不論贊成與反對文字改革的人士都可以從中吸取教益。著名的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先生說:“曾文打破了長期以來對漢字的一言堂的局面。”所謂一言堂的觀點,就是“漢字筆畫繁、字數多,難學、難認、難記、難讀、難寫、難用”。而曾教授卻認為筆畫多的字,雖然書寫時多費一點時間,但是因為線索(冗餘信息)多反而較易辨認。就詞而論,各種文字的詞數大致相等。牛津大詞典收詞60萬,漢詞也不過此數。根據實驗結果,因為漢字的冗餘信息高,它英文、日文假名與漢語拼音都較易學、易懂、易寫,它所佔的篇幅少,經濟實用。因此漢字是悠久、優美的文字,紀錄與傳遞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曾性初教授運用資訊理論開創了一門“漢字漢語心理學”。關於這項研究的性質和成果,在楊桂欣(《中國教育報》1995年11月22日第二版)的紀念廖一帆的文章中做了評估:“表揚他貫徹執行黨的‘雙百’方針,為辦好《教育研究》而努力工作。1982年下半年,刊物收到自發來稿《漢字好學好用證》,稿子長達兩萬餘字,即用豐富的科學實驗材料,又同多種拼音文字進行認真的比較,非常充分地認證了‘漢字是歷史悠久、字型優美、易學、易寫、經濟有效的文字’,根本不應當廢除它而走什麼拼音化道路。事關重大,作者曾性初曾被錯劃為右派,怎麼辦?發表還是不發表?編輯們把這篇稿子交給一帆同志,他認真閱讀之後,毫不猶豫地予以簽發,並立即向編輯們布置任務:多方面組織爭鳴稿件,尤其要組織文改工作和語言文字專家們的稿件,認真討論一番。1983年伊始,《教育研究》分兩期連載了《漢字好學好用證》,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響,說是“轟動效應”也不為過分。後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鄭重決定將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不再提漢字走拼音化道路了,這同《教育研究》發表曾性初《漢字好學好用證》,有著重要的關係。”
曾性初教授在80年代做了兒童早期識字的實驗。運用程序設計與操作條件反射的方法教授不到周歲,尚不會說話的嬰兒辨認漢字(利用指辯、用圖或實物配字、或用字配圖和實物,、聽音指字、中英文對照比較學習、動作表字以及口說等方法),不僅使兒童認識了漢字,也在認識漢字的過程當中學到了相關的英語單詞,同時還使兒童具備了利用漢字來識別未見過的圖畫的能力。實驗表明,嬰兒在未說話前可學會辨認百來個漢字。一般智力中上,2到4歲的兒童,每天以兩節(15到20分時間),可以學會二三千個漢字。曾教授對尚未說話的嬰兒教學識字的方法,已被美國聖路易斯聾啞研究所採納,用來教聾啞人識字與閱讀。
曾性初教授在教小孩學算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