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魚目
龍魚目
魚龍目(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魚”和σαυρο?“蜥蜴”)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今天的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佈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龍魚目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的1目。
體延長,吻極突出。體一般披有四行鱗板或裸露無鱗。上頜形狀與古鱈類相似。鰓蓋部由單一的大的鰓蓋骨構成。牙齒強大。背鰭居臀鰭上方。腹鰭基寬。尾鰭為原正型或正型奇鰭無棘鱗以龍魚(Saurichths)為代表,分佈在斯匹次卑爾根、格陵蘭及馬達加斯加早三疊世,歐洲早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澳大利亞中三疊世,北美晚三疊世。在中國浙江長興晚二疊世海相地層產有始龍魚(Eosaurichths),陝北晚三疊世地層中產有龍魚屬化石。
龍魚目
龍魚目
總的來說魚龍在2至4米之間(不過一些種小一些,有些種長於4米)。它的頭像海豚,擁有一個長的、有齒的吻。魚龍嘴巴長而尖,上下頜長著錐狀的牙齒,整個的頭骨看上去像一個三角形。像今天的鮪魚它的體型適於快速游泳,椎體如碟狀,兩邊微凹,一條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條繩索上,尾椎狹長而扁平。。有些魚龍看上去適合深潛,頭兩側有一對大而圓的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而目前所知,現生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也才15厘米。因此魚龍可以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一些科學家估計,魚龍可以下潛到海洋中500米的地方(藻谷亮介,2000年)。估計魚龍的游速可以達到每小時40千米。如同今天的鯨目動物它們呼吸空氣和胎萌(有些成年魚龍的化石包含胎兒)。雖然魚龍是爬蟲動物,其祖先是生蛋的,但是魚龍本身胎萌並不出奇。所有呼吸空氣的海生動物不是要到海岸上生蛋(如海龜和一些海蛇),就是得直接在水中產仔(如海豚和鯨)。由於魚龍流線型的體型它們相當不可能能夠爬到岸上生蛋。
1863年的魚龍繪畫根據藻谷亮介的估計一條2.4米長的狹翼魚龍的體重在163至168千克之間,而一條4米長的大眼魚龍(Ophthalmosaurus icenicus)的體重在930至950千克之間。
雖然魚龍看上去像魚,但它們並不是魚。史蒂芬·傑·古爾德說魚龍是他最喜歡的趨同演化的例子。在這裡類似的結構相似,但是不同源。他指出:
漢堡動物博物館中一條年輕魚龍的化石“(魚龍)與魚的趨同性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它們演化在同一地方演化出的背鰭與尾鰭擁有同樣的流體力學設計。由於這些結構從沒有演化出來,因此它們尤其顯著。陸生的爬行動物祖先背上沒有板,尾巴上也沒有片來作為(這些結構的)前身。”
魚龍有鰭狀的四肢,它們可能被用來起穩定以及轉向的作用,而不是用來加速,加速可能主要來自於鯊魚似的尾鰭。其尾鰭分兩葉,其中下葉受到尾椎的支持。
除與魚的明顯類似處外玉龍與海豚也有類似的進化標誌。兩種動物的外形類似,這可能表示其活動也類似,也許它們大致佔據了類似的生態位。
許多魚狀的魚龍的主要食物是古代屬於箭石亞綱的魷魚的近親頭足動物。有些早期的魚龍有能夠貝類的牙齒。它們的主食可能是雨。一些大型的種擁有強壯的齶和牙齒,說明它們也吃小的爬行動物。由於魚龍的大小相差很大,而且生存了這麼長的時間,因此它們很可能有非常廣的食譜。典型的魚龍有很大的、受角膜環保護的眼睛,似乎說明它們主要在夜間獵食。
龍魚目
魚龍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士發現的化石殘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兩次被發表,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跡。1811年瑪麗·安寧在今天被稱為侏羅紀海岸的萊姆里吉斯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此後她相繼發現了三個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恐龍遠征隊在三疊紀是淺海的內華達州發現了25具化石。一些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龍公園裡被參觀。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龍秀尼魚龍(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長的沙尼龍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魚類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龍化石,它長23米。
看上去更像有鰭的蜥蜴,而不像魚或者海豚。在加拿大、中國、日本和挪威斯匹茲卑爾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疊紀層均找到了這些化石。這些早期的種包括巢湖龍(Chaohusaurus)、短尾魚龍(Grippia)和歌津魚龍(Utatsusaurus)。這些屬於魚龍超目,但不屬於魚龍目(藻谷亮介,1997年;藻谷亮介等,1998年)的早期魚龍在三疊紀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為真正的魚龍。這些魚龍很快就分化為許多種,其中包括像海蛇的、10米長的杯椎魚龍(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更典型的種如混魚龍(Mixosaurus)。三疊紀晚期的魚龍包括比較老式的薩斯特魚龍科以及更像海豚的加利福尼亞魚龍(Californosaurus)等。專家們現在還不一致這些魚龍是否顯示了進化的過程,其中薩斯特魚龍是比較不專一的並系群,逐漸進化為更高級的種類(Maisch和Matzke,2000年),還是它們是從同一祖先發展出來的兩種並列的種類(Nicholls和Manabe,2001年)。
![龍魚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1/mb1019fbd1aa9b608674449c544cd0413.jpg)
龍魚目
![龍魚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0/m9010b3162d2b9cb9abc468b2644bc8b4.jpg)
龍魚目
![龍魚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5/ma5008db9b34419b92a541806ab52e88f.jpg)
龍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