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藍旗文化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博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榮獲“蒙古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 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
歷史上的蒙古服飾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製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鄂爾多斯部蒙古族頭飾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內蒙古地域遼闊,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服飾。如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烏珠穆沁、蘇尼特、察哈爾、鄂爾多斯、烏拉特、土爾邑特、和碩特等數十種服飾。他們為大體風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製為長袍、下擺兩側或中間開衩,袖端呈馬蹄袖。已婚婦女袍服外面還配有長、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飾中區別最大的是婦女頭飾。如巴爾虎部落蒙古族婦女頭飾為盤羊角式,科爾沁部落蒙古族婦女頭飾為簪釵組合式,和碩特部落蒙古族頭飾為簡單樸素的雙珠發套式,鄂爾多斯蒙古部落婦女頭飾最突出的特點是兩側的大發棒和穿有瑪瑙、翡翠等粒寶石珠的鏈墜,使鄂爾多斯頭飾成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蒙古族服飾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
蒙古族服飾
鄂爾多斯蒙古族首飾
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
“蒙古族服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索用標準化技術保護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被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院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據《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飾》包括28個部分。根據地方標準備案公告2012年第6號(總第150號)
1.巴爾虎服飾
2.布里亞特服飾
3.呼倫貝爾厄魯特服飾
4.扎賚特服飾
5.扎魯特服飾
6.科爾沁服飾
7.奈曼服飾
8.敖漢服飾
9.阿魯科爾沁服飾
10.巴林服飾
11.翁牛特服飾
12.喀喇沁服飾
13.克什克騰服飾
14.烏珠穆沁服飾
15.浩齊特服飾
16.阿巴嘎服飾
17.蘇尼特服飾
18.察哈爾服飾
19.四子部服飾
20.達爾罕服飾
21.茂明安服飾
22.土默特服飾
23.鄂爾多斯服飾
24.烏拉特服飾
25.阿拉善和碩特服飾
26.土爾扈特服飾
27.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蒙古人服飾
28.喀爾喀服飾
科爾沁蒙古服飾的一種
察哈爾蒙古服飾
察哈爾蒙古族服飾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蒙古族服飾的款式和風格,多採用元代皇宮的顏色,服裝的領口、大襟不銹花,領邊、領座、大襟、垂襟和開衩衣邊用綢布進行鑲邊,體現了察哈爾蒙古族服飾華麗多彩的宮廷韻味。
巴爾虎人服裝
巴爾虎蒙古族服飾從整體款式上看,較多保留著古代蒙古民族服飾的特點和傳統風格。巴爾虎蒙古族無論男女均穿寬下擺的長袍。男子主要穿以藍、淡藍、紫紅、深棕色團花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夏季穿白色單衫,系桔黃、黃綠、灰藍色綢類腰帶,腰帶靠下腰系,以上提袍為美;婦女則穿以紅、紫紅、綠色綢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系紫紅、粉紅、淡綠色綢類腰帶,以靠上腰系腰帶,使袍子上部貼身為美。
喀爾喀蒙古格格
此部落婦女頭戴尖頂紅纓帽,著燈籠式裝袖,以庫錦或絛子為裝飾的袖箍和腰圍分割裝飾的袍服,並飾以辮套髮飾為美,而獨具特色。
布里亞特蒙古裝束
內蒙古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遺物:紅緞暗團花馬蹄袖女袍、黑鑲庫錦邊長坎肩。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稱頭飾為“陶勒甘久甘”,漢語意思為頭帶,用松石、瑪瑙、珊瑚以及寶石、金、銀等貴重材料製成,價格相當昂貴。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衩,大襟右邊系扣,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男子喜歡穿藍色或棕色袍,長袍較肥大。女子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綢質袍,比較緊身。
鄂爾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而且扎腰帶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要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布斯貴”為蒙古語,漢意是沒有腰帶,代替腰帶的則是緊身短坎肩,以此來分辨未婚與已婚,穿上坎肩就說明這個婦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帶。扎時將袍子向上提,為的是騎馬方便,也顯得矯健瀟灑。腰帶上還要繫上鼻煙壺、蒙古刀、手巾等,顏色各種各樣,多用布、綢、緞等料。
阿拉善土爾扈特蒙古族婚禮服飾
28個蒙古部落服飾
蒙古族服飾
和碩特男子服飾以藍、黑、中灰色為主色調,面料多為布帛、綢緞,樣式冬夏變化不大。袍子左右開祈滾本色邊,參加重要禮儀時必須袍外穿坎肩(坎肩屬於禮儀服飾)。坎肩多以金黃、紫、青色綢緞為面料,有對襟、琵笆襟兩種,琵笆襟坎肩一般滾黃、白色庫錦寬邊。系橘黃、淺綠色腰帶。穿套褲,纏腿帶。
青海和碩特蒙古服飾
2004年,蒙古族服飾被列入國家民族民家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4月,內蒙古當地政府牽頭,開展蒙古族服飾的搶救保護工程。調查工作遍布內蒙古地區的50多個旗縣,600餘名鄉土專家和牧民群眾接受採訪。經過4年多時間的調查,最終確定了蒙古族28個部落的傳統服飾的基本樣式,共搶救性製作了內蒙古現存28個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飾和34組頭飾,並已全部移交內蒙古博物院,作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清代土爾扈特蒙古服飾
蒙古族服飾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立於我國乃至世界服飾之林而經久不衰。斯慶巴拉木先後手工縫製了上千套鄂爾多斯服裝及40多幅鄂爾多斯婦女頭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群眾和各級“非遺”研究部門的一致肯定,已成為旗、市、自治區、國家四級代表性傳承人。
2021年6月10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蒙古袍的穿著是一件正經、嚴肅的事情,整潔端正的穿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尊重。穿袍子時,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時候,必須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這樣才顯得整體協調,嚴肅莊重。在端茶敬酒的時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頸,袍子的下擺不能從鍋碗瓢盆上掃過。收拾存放袍子時,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領子沖西北放置,不能沖門。在縫製袍子時,忌諱留下線頭。
地域和民族給了蒙古人智慧,創造出這絢麗多姿的袍飾。就像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一樣,蒙古袍作為一種傳統服飾,已成為了蒙古族的象徵。有蒙古袍出現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和豁達,就有悠揚的長調和優美的舞姿。隨著時代的發展,蒙古人穿戴傳統服飾的時候也越來越少,即便在牧區,人們也是傳統服飾和現代服飾交替穿戴,只有在逢年過節、舉辦婚事或召開那達慕大會時人們才穿戴華美的傳統服飾。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和蒙古族服飾一樣源遠流長。展示蒙古族服飾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繡。
刺繡,蒙古語叫“嗒塔戈瑪拉”。蒙古族刺繡同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在中華民族悠遠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說起刺繡,人們馬上會聯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專利。其實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婦女,強健、豐腴,不但能牧羊,而且個個都是刺繡能手。
自古以來草原的姑娘從小就學習刺繡藝術。主要師從於母親,刺繡將伴其一生。《蒙古風俗鑒》等文獻記載,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繡藝術,而且應用範圍廣泛。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婦女,僅憑一縷絲線,幾片綢緞,巧妙地縫綉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間情趣的各種服飾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謂錦繡花團,竟相爭妍。如果來遼闊的綠草如茵的內蒙古大草原,就會發現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刺繡世界里。她們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紋樣粗獷、線條明快,色彩對比強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風格的蒙古族刺繡。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蒙古族婦女精湛的技藝和蒙古族服飾的無窮魅力,那些充滿濃厚蒙古族文化內涵的藝術寶藏,吸引著後人不斷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著蒙古人民精湛的精神境界。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依附於本土文化,也記載著蒙古族的歷史、信念、理想和審美情趣,表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各個階層的文化修養和精神面貌。
蒙古族婦女各式頭飾
自古以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滲透。蒙古族對龍鳳非常崇拜,認為龍鳳是神物並不具有漢族的統治含義,因而在服飾、荷包、建築壁畫、銀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龍的圖案進行裝飾。蒙古族服飾刺繡紋樣無不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種象徵性的手法與刺繡技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圖案內涵特徵。
蒙古族生活在地域遼闊的美麗的草原,這形成東西部文化的差異,從服飾到服飾刺繡圖案,能了解蒙古人民濃厚的生活氣息。如生活在錫林郭勒盟的烏珠穆沁蒙古人,他們以辛勤勞動創造六畜興旺、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而且在蒙古民族服飾文化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記載。其袍服款式肥大、色彩絢麗,以鑲邊工藝著稱,頭飾古樸、華貴。服飾刺繡圖案多採用卷草紋、回紋、盤長紋、雲紋等傳統紋樣。生活在哲里木盟的科爾沁蒙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出了活潑的說唱藝術及安代舞,袍服、外套大襟長坎肩、頭飾為簪釵組合,服飾的刺繡圖案,多選用各種花卉、魚紋等圖案進行裝飾刺繡,她們的繡花工藝以精美著稱。
在蒙古族各種服飾刺繡中,蒙古族摔跤服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聞名於世。在“那達慕”大會上,蒙古漢子們穿的摔跤衣褲,即“班吉勒”的套褲上,綉著龍、鳳、虎、象、各種卷草紋樣的吉祥圖案,威武、古樸。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服飾刺繡自然而不造作,樸素而無虛飾,五彩的絲線始終不分貴賤地裝點著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刺繡中,綉線浮凸於布帛及各類皮革之上,姿態各異的針法在綉面上形成豐富多變的觸覺肌理,有的粗獷、有的細膩,並且以明快的紋樣形象凸現出來,產生一種浮雕的視覺效果。炫奇奪巧的各種針法,各種肌理變化是刺繡藝術的重要審美。蒙古族服飾刺繡,明快響亮與質樸無華的色彩,強調顏色由淡到深進行色彩推移。圖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濃厚的裝飾性,體現了圖案與顏色協調、統一,同時融匯著蒙古人民對自由、和諧、幸福的無限渴望,形成裝飾與實用完美結合的藝術形態。
現代改良后的蒙古服飾
蒙古族摔跤“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