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夜讀

弦歌夜讀

淮陽七台八景”中八景之一,“弦歌夜讀”指弦歌台三進院之弦歌書院,是孔子絕糧時講學之所,中國春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古書院之一,有“書聲朗朗月溶溶,似譜弦歌解素衷”之美稱。

歷史回顧


弦歌逸韻久消沉,弔古常得過客心。
勝事惜難追既往,徽音喜得振於今。
北窗每見三更火,雪峰常披萬卷吟。
最愛清風明月夜,書聲朗朗出疏林。
這是清代詩人吳履坦吟詠淮陽風光的組詩之一,。詩中描繪的景象就是淮陽“七台八景”中“八景”之一“弦歌夜讀”的景象。其具體所指是弦歌台上的弦歌書院。
弦歌書院是儒學先師孔子三次來陳講學的紀念地。春秋時期,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並親自整理古代典籍,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孔子在陳國四年,在弦歌台上講學時,收了很多弟子,其中在孔門七十二賢之列的有就四個,即子禽、子張、子期、公良孺。在整理《詩經》時,孔子還選入了“陳風”十首。可見當時陳地文化的繁榮景象。這也足以說明當時的弦歌台已經初具了書院的雛形。遙想當年,那裡一定是弦歌悠揚,書聲朗朗,儒風四溢。
“書院”一詞最早出現於唐太宗時期,相傳即大將軍李靖在山東讀書和研習兵法的書院。而從官方的文獻記載看,它則始於唐玄宗時期開設的東西二都麗正、集賢書院。書院的出現,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術使書籍大量流傳於社會之後,中國士人圍繞著書,包括藏書、校書、修書、著書、刻書、讀書、教書等進行文化研究、積累、創造、傳播等活動的必然結果,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新的文化教育組織。
宋代是書院獲取顯赫聲名並得到較大發展的時期,全國創建書院720所。北宋立國之初,一方面擴大科舉名額,一方面利用唐代以來出現的書院,通過賜書、賜額、賜田、召見山長等方式進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學教育之職而運行。經此一期,書院教育教學功能得到了強化,其聲名也彰顯天下。
陳州的弦歌書院即為宋代所建,據說曾是中國三大古書院之一。弦歌書院三面臨水,自然風光秀美,夏來荷香襲人,秋來滿湖蒲葦。因為孔子講學的典故和傳說,這裡曾經十分顯赫輝煌。有宋一代,文化藝術極為繁榮,陳地的弦歌書院也曾吸引過全國各地的文人墨客。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蘇轍晏殊王禹偁陸遊張耒等都來過淮陽,並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著名詩人張詠還在這裡做過七年知州,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淮陽當地文化藝術的發展。“北窗每見三更火,雪峰常披萬卷吟。”莘莘學子們星夜下掩卷夜讀的不朽身影,早已定格在千年的滄桑歷史畫卷中。“最愛清風明月夜,書聲朗朗出疏林。”每每聽到朗朗的書聲,總會想起那千年的弦歌逸韻,特別是在明月之夜,在溶溶的月光下,更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弦歌書院一直維持到清代,一直是傳播儒學的神聖殿堂。而“弦歌夜讀”也作為一景列入了淮陽名勝“八景”之列。這其中,無不飽含著陳人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深深懷念和敬仰。

近代發展


弦歌書院的原建築因年代久遠,建國后已經坍塌。近年來,淮陽縣委縣政府在弦歌書院舊址投資重建了弦歌書院。再現了當年“弦歌夜讀”景象。如今,每逢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漫步弦歌台前新修的文化廣場。面對著巍峨的弦歌台,如果你用心去聆聽,隱約間還能聽到千年間遺音不絕的朗朗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