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區
廣東省肇慶市轄區
高要區,廣東省肇慶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距廣州90千米、香港138海里,東鄰佛山市三水區,西連雲浮市雲城區、肇慶市德慶縣,南接佛山市高明區、雲浮市新興縣,北連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廣寧縣、四會市,全區陸地面積218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高要區共轄1個街道、16個鎮,總人口82.04萬人。
高要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有華僑13萬多人,分佈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要地處以廣州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內,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地絲綢之路對接的交通樞紐,屬珠江三角洲、廣佛肇經濟圈和肇慶市經濟發展中心區。
2019年,高要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0.69億元,增長6.3%。
高要古為百越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勢力範圍,秦屬南海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呂嘉之亂,始置高要縣,隸屬蒼梧郡。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置高要郡,轄高要、博林二縣,高要成為地區政治中心。
隋開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樂城、平興、新興、博林、銅陵七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端州為信安郡,仍治高要。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稱端州,轄高要、平興二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端州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復為端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肇慶路為肇慶府,仍以高要為治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提督(后改為兩廣總督)駐地由梧州遷至肇慶,高要從此成為兩廣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時達182年。
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佔肇慶,高要縣仍屬肇慶府。宣統三年(1911年)11月9日,肇慶宣布反清獨立。
民國初期隸屬粵海道,民國九年(1920年),廢道後由省政府直轄。
1958年4月,肇慶鎮改為肇慶市,12月高要專區與佛山專區的台山、新會、開恩、高鶴及江門市合為江門專區,以肇慶市為治所。同月肇慶市改為肇慶鎮。
1961年4月,江門專署改為肇慶專署,肇慶鎮升格為肇慶市,與高要從此分治,縣治仍設肇慶市區。
1988年,遷入新縣城南岸鎮。
1968年,成立高要縣革命委員會。
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
1979年,恢復高要縣人民政府。
1993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高要縣,設立高要市(縣級),由廣東省直轄,委託肇慶市代管。
2015年4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廣東省調整肇慶市部分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縣級高要市,設立肇慶市高要區,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區域為高要區的行政區域。
高要區位於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距廣州90千米、香港138海里,中心位置處於北緯22°47′—23°26′、東經112°26′—112°52′之間。
高要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屬山區和半山區,南部為丘陵區,東南部屬平原低塱區。
高要區河流屬珠江水系西江流域,西江自西向東橫貫高要,流經祿步、小湘、大灣、南岸、金渡、金利等鎮(街道)。主要支流有新興江、大逕河、大小榕水、大小湘水、大灣水、筍洞水、白諸水、蓮塘水、宋隆水、金利水等,河網密度為0.36公里/平方公里。
高要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647.8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1.6小時。
高要區主要礦產有黃金、硯石、螢石、石膏、硫鐵、高嶺土、石灰石、鉀長石、花崗岩、泥炭土等30多種。其中黃金儲量居華南之首,產量佔全省80%以上,被譽為“廣東黃金之鄉”;高嶺土可開採儲量近1億噸,是廣東重要的陶瓷工業原料供應基地。
高要區西江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徑流量224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徑流量218.4萬立方米/日。
截至2011年,高要區林業用地面積12.4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6.7%,活立木蓄積量544.82萬立方米。擁有省級金鐘山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12個,面積224.6平方公里,覆蓋率為10.23%。
截至2019年,高要區現轄1個街道、16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號。
高要區
南岸街道 | 金渡鎮 | 金利鎮 | 蜆崗鎮 | 白土鎮 | 回龍鎮 | 蛟塘鎮 | 蓮塘鎮 | 新橋鎮 | 白諸鎮 |
活道鎮 | 大灣鎮 | 小湘鎮 | 祿步鎮 | 河台鎮 | 樂城鎮 | 水南鎮 |
截至2019年,高要區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4.62‰,自然增長率為7.08‰,下降0.42‰;據公安戶籍統計,年末全區總人口82.0328萬人,比上年增加4948人,其中:鄉村人口57.8319萬人。常住人口80.05萬人,增長0.6%,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1.1592萬人,佔比重38.92%。2021年5月,肇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高要區常住人口數為741591。
高要區
2019年,高要區生產總值實現420.69億元,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21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11.68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118.8億元,增長5.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702元,增長5.6%。
2019年,高要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3%,上漲3.3%。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3%,固定資產投資指數上漲4.1%,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上漲5.1%,生產者岀廠價格指數下降0.2%,交通費價格指數上漲3.0%,建築安裝工程價格指數上漲4.2%,通信服務費價格指數下降2.6%。
2019年,高要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8.11億元,增長3.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0.86億元,增長3.7%。
2019年,高要區完成工業總產值896.9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77.2億元,增長5.7%;完成工業增加值188.9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2.38億元,增長7.0%。
2019年,高要區房地產投資增長12.7%,商品房銷售面積62.69萬平方米,增長8.0%,商品房銷售額41.22億元,增長5.9%。
2019年,高要區已裝固定電話7.08萬部,下降4.8%,行動電話用戶74.15萬戶,增長3.6%,網際網路註冊用戶14.17萬戶,下降5.2%。
2019年,高要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40億元,增長4.7%,其中:批發業的零售額14.17億元,增長2.4%,零售業的零售66.26億元,增長4.8%,住宿業0.68億元,增長9.9%,餐飲業13.29億元,增長6.2%。
2019年,高要區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456529萬元,增長3.7%。其中:出口總值400759萬元,增長13.6%,實際利用外資15962萬元,增長859.3%。
2019年,高要區一般公共服務支岀增長70.7%、教育支岀增長2.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岀增長1.5%、衛生健康支岀增長13.9%、農林水支岀增長10.8%、公共安全支岀增長14.1%,節能環保支岀增長113.8%,住房保障支岀增長1125.9%,全年保險保費收入2.75億元,下降0.2%;賠款0.89億元,下降29.0%。
高要區
高要端硯自唐初聞名於世,以優良的質地和精美的雕刻而成為歷代皇室貢品。著名坑點有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宣德岩、朝天岩、古塔岩、綠端、白線岩等,主要分佈於金渡的硯坑、楊梅坑等地。唐代硯形多為箕形,到宋代觀賞與實用並舉。元代端硯粗獷而又大氣。明代硯形、題材多元廣泛。清末至民國,因戰亂陷於停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三大名坑重新開採,促進端硯發展。1973年,高要成立水口端硯廠,1986年成立羚州端硯研究社和高要端硯廠。1993年有端硯廠30多家。
陳希遷是中國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唐聖歷三年(700年)出生於高要。12歲聽聞六祖慧能南來韶州曹溪(今廣東韶關南華寺處),便前往參學。開元十六年(728年)受戒於羅浮山。后又拜青原山行思為師,得其衣缽真傳。唐玄宗天寶初年,希遷到南嶽衡山,結庵於南台寺東大石上,時稱“石頭和尚”。貞元六年(790年)圓寂。穆宗賜謚“無際禪師”。希遷經三傳有曹洞宗,五傳有雲門宗,七傳有法眼宗。雲門宗以韶州雲門山為基地,在嶺南發展;法眼宗在金陵向江浙發展,傳入朝鮮。在江西影響最大的是唐末時良價、本寂師徒開創的曹洞宗,在贛東北發展迅速。他們將禪學和儒學糅合在一起,甚至在禪宗中直言忠孝之道,受到廣泛認可,於是從江西擴展到江北直至海外,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南宋後期,傳到日本,日本的曹洞宗發展到20世紀末,信徒有上千萬人。
截至2019年,高要區公路通車里程2208.7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6.618公里,增長35.3%;一級公路109.431公里,增長28.1%,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9.36萬輛,增長12.7%。
高要區
截至2019年,高要區普通中學29所,增加1所,在校學生3.50萬人,增長3.2%;專任教師2577人,下降6.1%;小學48所,增加2所,在校學生6.78萬人,增長4.8%;專任教師3182人,下降0.5%;小學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8.5%;九年義務教育率98.99%;高中升學率為96.43%,上升3.19%。
截至2019年,高要區專利申請1346個,下降2.6%;全年專利授權1015個,增長31.6%,新增發明專利授權30個,增長15.4%。
截至2019年,高要區擁有公共圖書總藏量25萬冊,增長8.5%;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和文化館、博物館各一個。
截至2019年,高要區運動員參加全國比賽獲獎牌4塊,獲肇慶市比賽獎牌42塊,向上級輸送人才43人,增長104.8%。
截至2019年,高要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8.02萬人,下降1.5%。年末共有醫療床位2256張,增長0.7%。衛生技術人員3635人,增長2.6%。其中:執業醫生、執業助理醫師共1354人,增長7.0%。
截至2019年,高要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41萬人,增長6.8%;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01萬人,增長10.9%;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15萬人,增長9.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6.65萬人,增長0.9%。
截至2019年,高要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191人,比上年增加1545人,增長27.4%。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800元,比上年增加50元,增長6.7%。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有22個,增加2個,增長10.0%;床位923張,減少17張,下降1.8%;收養老人362人,增加93人,增長34.6%。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097人,減少1人,下降0.1%。
平興縣城遺址位於蓮塘鎮羅勒與波洞之間的“古成頭”。南朝宋時,省平興縣,置宋熙郡,郡治設在原平興縣址。城址長206米,寬110米。現存城牆殘基和護城河遺址。
高要學宮又名文廟,原為肇慶府學宮,位於肇慶市正東路42號。始建於北宋崇寧初(1102年),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修,清朝曾多次修葺。學宮部分保留了明代南方建築特色,小部分還留有宋、元代的藝術風格。宮內尚存有碑記10多面。
文明塔位於南岸鎮以東的鎮塘崗上,又名鎮塘塔。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肇慶知府為振興文風而建此塔,該塔為樓閣式六角形磚石塔,高45米。外觀7層,底層開4門,第七層開2門,其餘為4門。塔內分13層,除13層開1門外,其他開2門,逢偶數層開上落門,奇數層開平門。石砌塔基,鐵鑄塔剎。各層均用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相隔疊澀出檐,兩個牆面以120度角吻合平砌,交錯疊實建結構堅實。
巽峰塔位於南岸街道烏榕崗,又名烏榕塔。建於明朝天啟年間,為平面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塔,高39.2米。塔體厚3.68米,首層壁高3.2米,底層開7個假門和1個從外面登上二樓的疊澀門,從首層進入不了密封的暗層,為明磚塔首例。塔內第1層為暗層,設神龕一座,第2層對開上下梯級門,第3、5層開4真門,設神龕4;第4、6層對開上下2梯級門,設神龕2,第7層開上落門,北開平門,設神龕2。外牆顏色為紅白相間。1984年列入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9月,修葺工程竣工。
高要區
張國梁(1823~1860),清江南提督。原名嘉祥或家祥,字殿臣,原高要縣沙浦鎮蘇坑村(今屬鼎湖區)人。出身貧窮,少時好習武。
鄧兆祥(1903~1998),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原高要縣肇慶鎮(今端州區)雙木棉村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出生,民國三年(1914年)3月,考入黃埔海軍學校第16期學習。
梁寒操(1899~1975),原名翰藻,字均默,高要新橋道悅村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6月12日出生於三水縣(現佛山市三水區)西南鎮。自幼文思敏捷,聰慧過人,被譽為文壇才彥。
高要區
2007年,高要區被廣東省政府授予“林業生態縣”稱號。
2007年4月,高要區獲得“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肉桂之鄉”稱號。
2018年,高要區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9年10月,高要區入選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9年10月,高要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2020年2月13日,高要區獲得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稱號。
2020年6月,高要區入選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
2020年6月30日,高要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