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廬山圖的結果 展開
- 明唐寅畫作
- 張大千山水畫作
- 東晉顧愷之創作的山水畫
- 南宋玉澗畫作
廬山圖
明唐寅畫作
明代唐寅的《廬山圖》,也叫《匡廬圖》,或《廬山三峽橋》。真跡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為全景山水,表現的是廬山三峽橋(又稱觀音橋)一帶的景觀,畫面峰岩嵯峨,古木慘淡,瀑泉湍瀉,畫風清剛俊逸,而意境卻蕭索蒼冷。
明唐寅《匡廬圖》
款署:“唐寅畏”,鈐(印章)“南京元”、“六如居士”二印。
《匡廬圖》景層:景嵯峨岩石,挺棵枝丫交錯古樹,朔落葉紛飛,枝紛披;景段玉似雲,橫亘腰,雲隱瀑布,埡噴薄,順勢,曲折,化泓碧,蕩漾腳;景排險峭峰,戟似劍,刺蒼穹;右端畫橫跨澗橋,橋騎驢橋,童尾。
《匡廬圖》呈現給觀眾的是蕭索、壓抑、沉重的情感色彩。這種自然物象的色彩,隱現了詩人心理情緒的色彩。唐寅寓情於畫,借畫隱晦曲折地抒發自己的壓抑情緒,折射出作者一段坎坷的經歷。詩言志,畫寓懷,畫中題詩:
匡廬山前三峽橋,懸流濺撲魚龍跳。
贏驂強策不肯度,古木慘淡風蕭蕭。
此詩的前兩句描寫了三峽橋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勝景,第四句描寫了此間朔風陣陣、落木蕭蕭的氣氛,第三句“贏驂強策不肯度”訴說了內心難以排解的隱痛和有志難伸的悲憤,唐寅在《匡廬圖》的題畫詩,是對畫境的補充和發展,傾吐了胸中的一片真情。
此畫不僅在於其卓越的藝術成就,也是研究唐寅的重要資料。唐寅,早年以科場案被黜,遂而頹放潦倒,而中年的一段幕僚生涯,亦使得他魂魄不定。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當時唐寅44歲,江西南昌寧王朱宸濠派使者攜帶禮物聘請唐寅與文徵明到寧王府作畫。文徵明推病不往。唐寅正想就此機會到江西遊覽名勝,便欣然前往。寧王盛情接待了他,命他歇息幾天就吟詩作畫,作王府的幕賓,為寧王歌功頌德。唐寅在南昌遊覽期間,聽到街談巷議,寧王在招兵買馬,網羅黨羽,圖謀作亂。唐寅這才明白,寧王所以重禮相聘,是想借重自己的名聲,培植個人的勢力,為篡奪皇位結黨營私。唐寅由此而想起14年前曾因別人科場舞弊而受到株連,在官場摔了一跤,現又成為寧王掌中之物,萬一東窗事發,這附逆作亂是要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唐寅愈想愈怕,尋思脫身之計,只有學古人於急難時裝瘋賣傻,掩人耳目。此時他荒誕不羈,故作胡言亂語,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中赤身露體,不知羞恥。這一招果然有效。寧王見他這般醜態,弄得哭笑不得,以為他真的瘋了,留在王府有傷體統,賞了些銀子,打發他回鄉。唐寅這才從政治鬥爭的旋渦中掙脫出來,登舟從南昌經鄱陽湖回蘇州老家,中途登臨了慕名已久的廬山。逃脫出“鳥籠”的唐寅,放情於廬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詩作畫。寫了一首七律《登廬山》:
匡廬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煙濃復濃。
移家欲往屏風疊,騎驢來看香爐峰。
江上烏帽誰涉水,岩際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歲月,讀之漫滅為修容。
詩中流露出的心境即是迷惑,鬱悶。
唐寅這次遊覽廬山,與以往遊覽名山大川的心情有所不同,他是在一場驚嚇之後,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情登上這座千古名山的。儘管如此,他還是敞開心扉,盡情地遊覽了廬山的險峰峻岭,飛瀑流泉,讓大自然的美景消除胸中的塊壘,忘卻近日的不快。他發現匡廬的山水與家鄉小橋流水的園林風光相比,別有一種雄渾剛陽之美。他急於把自己在廬山所見所感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廬山下來,途經安徽,住在一個朋友家裡,便精心繪製了這幅《匡廬圖》。
就是這樣一幅彌足珍貴的無價之寶,竟遭到流落安徽鄉間的厄運。明清兩代,徽商鼎盛江南,徽州豪商巨賈依仗其財力,置田建宅之餘,亦廣購奇珍異寶、名人字畫。如歙縣西溪南大收藏家吳用卿就與唐寅過從甚密。到了近代,徽州各大村邑中的名門望族,都普遍家道中落。徽州以前交通不便,寶物不易外流,遂大多流落於本地。60年代初期,幾個收破爛模樣的人在安徽休寧縣從一位目不識丁的老太婆手中以4元錢購得此畫。后屯溪文物商店余庭光先生又以40元從收破爛者手中將此畫購回。1966年,徽州地區文化局將此畫撥交安徽省博物館收藏,並重裱於杭州“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