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功能紊亂
胃腸神經官能症
胃腸功能紊亂又稱胃腸神經官能症,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前提下,精神因素為本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如情緒緊張、焦慮、生活與工作上的困難、煩惱、意外不幸等,均可影響胃腸功能正常活動,進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障礙。
● 消化內科、精神心理科
● 功能性胃腸病由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精神心理因素是誘發胃腸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
● 精神心理因素
● ● 精神緊張、焦慮、抑鬱、壓力過大,遭遇負性事件如失業、親人去世、性虐待、婚姻破裂等,上述因素都可以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
● 其他因素
● ● 有急性胃腸道感染病史者,胃腸道功能紊亂患病風險明顯升高。
● 胃腸功能紊亂者會出現胃腸道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神經症的癥狀。
● 胃腸道癥狀
● ● 包括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灼燒感、噯氣、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
● 神經症癥狀
● ● 常見的神經症癥狀有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情緒異常、女性月經不調、男性遺精、陽痿等。
● 確診胃腸功能紊亂需要排除各種消化系統器質性疾病,一般需要常規行血常規、血生化、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檢測、腹部超聲、腹部CT、內鏡檢查、消化道動力檢查等。
● 血常規
● ● 屬於常規檢測,通過檢查血液中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可用於判斷血液狀況,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
● 血生化
● ● 血生化檢查主要包括肝功能、血氨、血漿氨基酸檢測等,可幫助了解病情嚴重程度,指導診斷和治療。
● 消化系統腫瘤標記物
● ● 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檢測可以初步篩查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
● 腹部超聲
● ● 腹部超聲可以發現肝、膽、胰、消化道的器質性病變。
● 腹部CT
● ● 腹部CT可以發現腹腔感染、佔位、梗阻、穿孔等病變。
● 內鏡檢查
● ● 內鏡檢查可以檢查是否存在腸道痙攣。
● 胃腸功能紊亂的診斷原則是排除性診斷,醫生一般根據病史、癥狀、血常規、血生化、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腹部超聲、腹部CT、內鏡檢查、消化道動力檢查等,排除器質性病變后,按照2016年國際專家工作組推出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標準進行診斷。診斷標準如下: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 存在以下1項或多項: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中上腹痛、中上腹燒灼感癥狀。
● ● 呈持續或反覆發作的慢性過程(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癥狀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 ● 排除可解釋癥狀的器質性疾病(包括胃鏡檢查)。
● 腸易激綜合征
● ● 診斷前至少6個月最近3個月內每周至少1天反覆發作腹痛,且伴有以下兩條或兩條以上:
● ● 與排便相關。
● ● 發作時伴排便次數的改變。
● ● 發作時伴排便性狀的改變。
● 如果出現以上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醫生一般通過血常規、血生化、甲狀腺功能檢測、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檢測、腹部超聲、腹部CT、內鏡檢查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
● 胃腸功能紊亂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精神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 一般治療
● ● 一般治療包括幫助患者認識並了解病情,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可以去除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的誘因。對失眠、焦慮者可適當給予鎮靜葯。
● 精神心理治療
● ● 胃腸功能紊亂患者的病情通常是以精神情緒變化而出現起伏的,因此對於精神癥狀明顯者,常規給予抗焦慮、抗抑鬱藥物和心理治療,不但可以減少精神癥狀,還可以使胃腸道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 藥物治療
● ● 藥物治療需根據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的具體類型,給予個體化的對症治療。如腹痛者可以給予解痙葯、腹瀉者可適當給予止瀉藥,便秘者可適當給予瀉藥和促動力葯,燒灼感患者可以給予抑酸葯,消化不良者可以給予助消化葯等。
● 部分胃腸功能紊亂患者病情反覆出現或持續存在,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影響。
● 對於治療效果不理想或者病程較長的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產生過激行為。
● 胃腸功能紊亂是功能性疾病,一般為良性經過,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可明顯緩解甚至消失。
● 對於有嚴重心理障礙、病程長、既往有手術史者,治療效果可能較差,患者病情有可能會反覆發作甚至持續存在。
● 重視個人心理健康
● ● 保持樂觀心態,重視個人身心健康,及時消除心理障礙,積極參與娛樂活動,可以減少挫折感,減少因精神心理因素誘發胃腸功能紊亂的風險。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 平時注意飲食衛生,進餐時細嚼慢咽,戒煙戒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減輕對胃腸道的負擔,預防胃腸道疾病。
● 嚴重營養不良、神經性厭食。
胃腸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