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腸息肉的結果 展開

腸息肉

隆起於腸道黏膜表面的腫物

腸息肉是指隆起於腸道黏膜表面的腫物。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包括小腸息肉結腸息肉直腸息肉,以結腸息肉多見,約佔80%,其中多數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屬於消化系統常見疾病。腸息肉可分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和腫瘤性息肉。反覆腹瀉或便秘,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腸黏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就很容易形成息肉。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如便次增多或便秘,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同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等癥狀。治療原則是發現息肉即予切除。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目及蒂的長短粗細選擇內鏡下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是首選方法。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綜合征與結腸癌密切相關。一般積極治療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普通外科或外科

疾病病因


● 腸息肉的發病與腹瀉、便秘、遺傳、炎症刺激等有關。

炎症、病毒感染

● 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感染有關。

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胚胎異常

●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生活習慣

● 低食物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煙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遺傳因素

●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高發人群

● 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 長期西方化飲食,如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等,常食油炸食物。
● 年齡大於50歲。
● 有相關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疾病癥狀


● 多數患者起病隱匿,無任何癥狀,少數可有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腹脹。根據息肉生長的部位、大小、數量多少,臨床表現不同。
●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息肉較大時可引致腸套疊;息肉巨大或多發者可發生腸梗阻;長蒂且位置近肛門者息肉可脫出肛門。
●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癥狀。
● 伴發出血者可出現貧血,出血量較大時可出現休克狀態。

醫學檢查


● 確診腸息肉需要進行結腸鏡、消化道鋇餐或鋇灌腸造影、直腸指診、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結腸鏡:可內鏡下直視見到息肉。
● 消化道鋇餐或鋇灌腸造影:可顯示腸道充盈缺損,反映息肉部位及生長情況。
● 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 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息肉性質,排除癌變。

醫學診斷


● 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確診腸息肉。
● 臨床表現: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腹脹。
● 結腸鏡:可內鏡下直視見到息肉。
● 消化道鋇餐或鋇灌腸造影:可顯示腸道充盈缺損情況。
● 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 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息肉性質,排除癌變。

鑒別診斷


● 腸息肉應與結直腸癌、各種類型息肉病等相鑒別。
● 結直腸癌:結腸鏡可協助診斷,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
● 波伊茨-耶格綜合征(PJS):又稱黑斑息肉綜合征,以皮膚、黏膜特定部位色素斑和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色素沉著主要位於面部、頰黏膜、口唇周圍、指(趾)及手掌、足底部皮膚,陰唇和龜頭亦可見。
● 卡納達-克朗凱特綜合征(CCS):又稱胃腸道息肉病-皮膚色素沉著-脫髮-指(趾)甲萎縮綜合征。臨床表現為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皮膚色素沉著、脫髮、指(趾)甲萎縮、慢性腹瀉、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等。

微創治療(內鏡)

● 符合內鏡下治療指征的息肉可行內鏡下切除,並將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多數結直腸息肉可在內鏡下用圈套器電凝摘除,創傷小,恢復快。

手術治療

● 息肉有惡變傾向或不符合內鏡下治療指征;或內鏡切除后病理髮現有殘留病變或癌變,如小腸息肉、大的廣基息肉或惡性息肉,不能在腸鏡下摘除時,可選擇行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切除。

藥物治療

● 對症治療:如有出血,給以止血藥物如垂體後葉素,並根據出血量多少進行相應處置。
● 病因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導致的炎性息肉,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 預防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可服用塞來昔布減少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數目,每日兩次,與食物同服。

疾病危害


● 貧血:腸息肉可出現便血,便血的量與息肉大小、數量有關。長期便血可導致貧血,出現皮膚蒼白、全身無力等。
● 影響生活:大便習慣的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 易癌變:大息肉、多發性息肉的癌變概率較高。

預后


●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 良性息肉,體積較小且孤立,治療起來比較容易。通過內鏡的方法進行腸息肉完整的切除,是可以治癒的。
● 已經惡變但是並沒有進展的息肉,沒有發生轉移,僅僅是局限在大腸的黏膜範圍內,局部切除乾淨后也可以治癒。
● 息肉已經惡變且已發生轉移,可能無法從根本上治癒。

疾病預防


● 預防腸息肉首先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纖維的含量,減少有毒有害物質與腸壁接觸的機會和時間,盡量少吃油炸、煙熏和腌制的食品;
● 其次,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加體育鍛煉,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
● 對於有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息肉並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 [1] 宋雯,趙梁,朱萍,陶文華,李曼蓉,王躍,朱海航,卜平。腸息肉發生髮展與診治研究新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2012,21(09):876-879.
● [2] 張向輝,劉冰熔。腸息肉的內鏡下治療技術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2015,24(12):1415-1417
● [3]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臨床醫學消化病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4]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5] 百科名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