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家老鋪
樂家老鋪
同徠仁堂藥店是北京著名的老藥店,其前身是“京都同仁堂樂家老鋪”,之所以叫“樂家老鋪”,是因它的創辦人姓樂,叫樂尊育。據現任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丁峰峻介紹,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同仁堂南京分號,始建於1926年,由同仁堂樂氏家族第十三代嫡傳樂篤周受命籌辦
同仁堂
樂家老鋪
前後總計,樂孟繁支開設了南京同仁堂一個,樂仁堂五個,宏仁堂四個;樂仲繁支開設了頤齡堂一個,永仁堂三個,懷仁堂一個,沛仁堂一個;樂叔繁支開設了濟仁堂二個,樂舜記一個,宏濟堂一個;樂季繁支開設了達仁堂十個,樹仁堂一個。這三十多號“樂家老鋪”遍及天津、上海、長春、西安、長沙、福州、香港等地,進一步擴大了北京大柵欄同仁堂在國內外的影響。
樂家老鋪宏仁堂
同仁堂
而從零售門店及品牌特色來看,北京的“同仁堂”在國內家喻戶曉,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其淡化了“樂家老鋪”字樣,反而是南京的“樂家老鋪”一直保存至今。
浙江寧波一個中醫大夫,遠到京師搖著串鈴走街串巷,為人看病,時在明代,稱“走方郎中”。他姓樂,從此,在北京扎了根,到了清代他的後人樂尊育已成為京師名醫。
清康熙八年(1669年),樂尊育的兒子樂梧崗在北京鬧市區的大柵欄開辦了同仁堂樂家老鋪。同仁堂從雍正年間成為宮廷御葯“供奉”,即宮內的藥品由同仁堂供應。像慈禧太后就服用同仁堂的烏雞白鳳丸。
同仁堂成為京師最著盛名的中藥房。但是樂家一直尊奉“古以養身,可以濟人者,唯醫為最”的祖訓,重在醫德的養成。
清徠代有詩人寫道:都門藥鋪屬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縱有歧黃難別味,知他若個術通神。
樂家第10代是樂平泉,他有四個兒子:樂孟繁、樂仲繁、樂叔繁、樂季繁,弟兄四人決定分家。在財產上分家很容易,但對“同仁堂”這個無形的金字招牌怎樣分?四兄弟最後商量均用“樂家老鋪”統一字型大小,下面再加一具體店名。樂孟繁開了樂家老鋪宏仁堂,樂仲繁開了樂家老鋪頤齡堂,樂叔繁開了樂家老鋪宏濟堂,樂季繁開了樂家老鋪達仁堂。樂家四支,除在京城外還到外地發展。
1931年樂家老鋪宏仁堂在青島中山路開業,泥金招牌“樂家老鋪宏仁堂”,前店后場,設有坐堂大夫。宏仁堂遵循樂家祖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選用地道藥材,配伍重量不可一錢有錯。
宏仁堂因祖上是內廷供奉,為宮裡供葯,因而掌有宮廷御醫秘方,這是其它藥店不具備的條件。青島宏仁堂從總店進葯,自己也生產成藥,其中有虎骨酒、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國公酒、參茸衛生丸、蘇和香丸、再造丸、紫雪散、活絡丹、女金丹等495種均來自宮廷秘方。
同仁堂
宏仁堂聘的坐堂大夫也是有聲望的名中醫,寧缺毋濫,開的處方並不要求非在本店抓藥。
樂叔繁之子樂敬宇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捐官,為山東候補道,與山東巡府楊士驥相識,借了官銀在濟南開辦了宏濟堂,一度來青島開店,最後因不願像綢布業孟家兄弟那樣鬧紛爭而關閉。
解放后宏濟堂成為濟南的主要中藥店,並成立了宏濟堂製藥廠。
解放后,公私合營時,青島宏仁堂這塊老字號保留了下來。此時,各地宏仁堂之間沒有了關係,分別歸各自所在城市管理,供應的中成藥也是各地藥材批發站統一供應,並且也銷售西藥。
樂家老鋪的故事被編為京劇《風雨同仁堂》和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現在,青島宏仁堂這個老字號仍在。
宏仁堂
同仁堂盛名所以能長久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昔日它與清代宮廷和官府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關係。早在雍正時,同仁堂就正式成為向宮廷提供生葯的店鋪了。後來同仁堂還得到了派人進宮指導御藥房製做成藥的待遇。晚清時節,慈禧索性下詔,讓同仁堂直接為宮廷製藥,就連自己服用的牛黃清心丸和烏雞白鳳丸都是由同仁堂製做的。
既然同仁堂獲得了為宮廷製藥的權利,因此它無論在經費上還是在採購藥材上,都會得到特殊的優惠待遇。從經費上看,宮廷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同仁堂的經費需求,有時一次撥給同仁堂的經費,就夠它用上幾年之久。只要同仁堂感到經費不足,即可向宮廷上奏,宮廷見奏后,便會馬上撥下銀兩。因此同仁堂在製藥的經費上決不會存有什麼顧忌。此外,同仁堂還可通過太醫院上奏摺於皇上,然後皇上再下詔,要求各州衙府縣,將當地上好藥材作為土貢送至京師來,以便滿足同仁堂為宮廷製藥之需。同時,同仁堂往往還打著朝廷的旗號,四處優先收購上品藥材。致使別的店鋪無法與其競爭。同仁堂還常常依仗官府勢力保持鋪號的名聲,如咸豐、同治時期,順天府的告示里,就有禁止冒用同仁堂字型大小,開設店鋪或銷售醫藥的明文。據說同治時,有人以“同人堂”之名開了個藥鋪,結果遭到了官府的查封,鋪主還示眾遊街3日。
樂家利用同仁堂與宮廷的關係,曾在咸豐年間買了個官銜,即十世樂印川先捐得四品候補道。進而又捐得從二品典封,受賞頂戴花翎。來往於官宦之間很是打腰(吃得開)。為了確保同仁堂的地位,每當京城會試期間,同仁堂都要以饋贈平安葯為名,表示對朝廷科舉招賢的支持,同時也以此來籠絡舉子,好為同仁堂四處傳名。據說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考取進士之時,就曾得到過同仁堂贈送的羚翹解毒、牛黃清心和萬應錠等四季應時之葯。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朝廷所屬的各個院部衙門都和同仁堂保持著一定的關係,不少中央衙門的官吏都是同仁堂的老主顧。直至民國年間,京城內的不少王府還在同仁堂留存記帳摺子,同仁堂長年供應府中用藥。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由於大柵欄地方的一場大火,同仁堂的鋪面被大火燒去一部分,樂家保存的珍貴醫書也被火吞噬了,加之侵略軍的騷擾,致使同仁堂損失慘重。事後,由於樂印川妻子的努力,方使同仁堂得以恢復。
1907年,樂印川妻子病故,同仁堂由樂印川的四個兒子共管(稱四大房共 管)。由於兄弟和妯娌間的不信任,所以各設分號於全國各地。據說由同仁堂派生的樂家藥鋪達30多個。什麼宏濟堂、樂仁堂、宏仁堂、永仁堂、沛仁堂、濟仁堂、達仁堂等等。其中以民國初年在天津開設的達仁堂最為出名。達仁堂的主人樂達仁是同仁堂最後一代店東樂松生先生的伯父。他精明能幹,曾去西方留學,因此,在他經營下的達仁堂能夠吸收一些先進的方法,提高生產效率。如在製藥上採用機器動力帶動石磨。
樂家老鋪的商標
1931年以後,在樂松生父親樂達義的主持下,同仁堂真正實行了四大房共管制度。這時北京雖因“國府南遷”市面出現了蕭條景象,但同仁堂仍為北京中藥行的魁首。抗戰中,同仁堂遭日軍的染指,樂家花了大宗的應酬費,才化險為夷。
抗戰勝利后不久,樂達義病逝。同仁堂由樂松生主持。由於內戰激烈,金融不穩,同仁堂連連虧損,解放前夕,它和其他中國民族資本企業一樣,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五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中藥業務板塊重組方案的議案,決定與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天澤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5000萬元,發起成立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醫藥董事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股份有限公司將作為南京醫藥中藥業務板塊重組平台,整合中藥資源,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同時,南京醫藥及南京同仁堂所有中藥產品也將統一使用“樂家老鋪”品牌。“樂家老鋪”品牌的建立也意味南京同仁堂和北京同仁堂多年的品牌之爭畫上句號。
同仁堂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儘管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公司與北京同仁堂一脈相承,也成為同仁堂繼北京之後最大的市場,但兩家企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卻不能同日而語。2007年,南京同仁堂銷售收入僅為1.2億元,尚不及北京同仁堂的零頭,這種落差逼迫南京同仁堂必須重新尋找品牌定位和發展戰略。
醫藥營銷策劃專家張繼明認為,“老字號”企業都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傳承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特殊技藝。“老字號”企業需要不斷整合提煉,找到企業最核心的優勢,對接消費者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企業戰略,才能在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此次南京醫藥的巨資注入和“樂家老鋪”的全面啟用,將為南京同仁堂的重新崛起奠定牢固的基礎。
丁峰峻在接受採訪時透露:“2008年,南京同仁堂產品開始全面改換‘樂家老鋪’商標品牌的工作。”丁峰峻指出,此前南京同仁堂系列產品使用的品牌較雜,有“渡江”“遐齡”“同樂”等,但均不能體現南京同仁堂作為與北京同仁堂一樣的同仁堂嫡傳的地位,而此次全線產品改換“樂家老鋪”品牌,既是南京同仁堂對同仁堂傳統的傳承,也希望“樂家老鋪”品牌的核心價值得到深度的發掘。
虎骨酒
300年老字號,另闢溪徑
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同仁堂”)作為一個歷經百年的中華老字號,吸引著社會各界的目光,但在北有“北京同仁堂”響亮招牌下,年銷售剛1億多元的南京同仁堂接下來該怎麼走卻是擺在了決策者的面前。
追溯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到,先有樂氏家族,後有“樂家老鋪”,最後才發展成為“同仁堂”品牌。不管歷史怎樣變遷,有四個字永遠沒有更改過,那就是“樂家老鋪”。南京同仁堂一直是“樂家老鋪”的正宗嫡傳,已打造出一系列“樂家老鋪”牌中醫良藥。
事實上,南京同仁堂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身的資源。“南京同仁堂”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優勢,而“樂家老鋪”品牌則是企業的核心資源。
300多年的樂家老鋪比同仁堂的歷史更為悠久,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一珍稀資源無疑是南京同仁堂的品牌核心資源。怎樣將“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這一稀有品牌準確的傳播出去,這是企業當前品牌營銷工作的重中之重。
“多年的品牌發展,南京同仁堂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上海等南方地區更受青睞。但如果想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就必須整合現有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服務於企業更長遠的發展才是正道。”南京同仁堂副總經理張延輝表示:“我們得到了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同仁堂控股公司)的鼎力支持,依託其在醫藥流通領域的優勢,可以將南京同仁堂的產品推向更廣更深的層面。”
如今的柵欄商業街-同仁堂
“樂家老鋪”終結南北“同仁堂”品牌之爭
同仁堂回收的冬蟲夏草
此前幾天,南京醫藥發布公告稱,在公司第五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以審議通過了關於中藥業務板塊重組方案的議案,決定與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天澤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5000萬元發起設立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南京醫藥出資3500萬元人民幣,占出資比例的70%。
由此看來,在第59屆中國藥品交易會上的推廣行動,是南京同仁堂推廣“樂家老鋪”品牌的第一步。
張延輝表示,南京同仁堂已申請“中國馳名商標”,有望於本年度8月通過審批;公司正著力於樂家老鋪品牌推廣工作,無論從產品包裝到廣告宣傳再到終端促銷等各方面都力求做到產品與品牌的完美統一。同時,在OTC、臨床推廣、商業流通等方面均準確傳達著“樂家老鋪”的品牌概念。此外,還組織或參與一系列由公司主導的比較大的學術會議或行業會展工作,以達到在行業內迅速宣傳產品及品牌的作用。
同仁堂之所以能享譽長久,還與它的藥品質量有著密切的關係。60年代曾發現過一批保存了幾十年甚至百多年同仁堂製作的中成藥,這些葯香氣濃郁,潤而不幹,彷彿是近期製做的一般。從這件事實上,則不難看出同仁堂的藥品質量了。說到同仁堂的製藥,的確可以有很多的東西要說。先從配方說起,同仁堂製做丸、散、膏、丹、藥酒之方,都是經過名醫審定和實踐后才確定下來的。其中許許多多的藥方來自宮廷,如至今仍享有很高聲譽的參茸衛生丸、安坤贊玉丸、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虎骨酒等均屬宮廷秘方。同仁堂的製藥配方除來自宮廷外,還特別注重收集古方和民間草方。凡古方之適用者,無不悉心考究。“遇有奇方,立即修治”,就是同仁堂一向遵循的祖訓。
所謂考究,可從兩方面談,一是從選料上看,同仁堂一向是依據我國古代醫學經典的記述和前人的臨床實踐,來採購中藥。中藥的品種繁多,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中藥已有1892種之多,後來又經人發現補充,大致當有3000種左右。由於藥材的產地和採集的時期,對於療效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產於四川與產於浙江的貝母,療效不同。產於四川的貝母稱川貝,主治虛勞咳嗽吐血;而產於浙江的稱象貝,主治外感咳嗽。羌活與獨活,草紅花與藏紅花,亦不相同。因而中藥有很多名字是根據產地而起的,如黨參因產於上黨而得名,川芎因產於四川而得名。此外,還有什麼廣木香,秦當歸、杭菊花、雲茯苓、建澤瀉等等。
同仁堂每年為了採集“地道藥材”,都要派專人去以下幾個地方。一是祁州,即後來的河北省安國縣,此地,是全國最大的葯市,不少外地藥材多集中於此。在這裡,同仁堂可以採購到產於各地的藥材:青海的大黃,陝西的當歸,四川的川芎、黃連、麝香、厚朴、枳殼,杭州的白芍,河南的山藥、生地、內蒙的黃芪,山西的黨參,綏遠的甘草,廣東的冰片、陳皮,山東的牛黃,廣西的肉桂,雲南的茯苓等。
著名人士的題詞
採購藥材是選料的主要內容,除此以外,在製造成藥時,還需要一些附加料,比如蜂蜜,高粱酒、黃酒、白蠟之類,同仁堂也非常重視對這些附加料的選擇。除了在選料上下功夫外,同仁堂在製做成藥過程中,還嚴格按照古法炮製的原則辦事。“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樂家後代所遵循的祖訓。同仁堂的成藥以丸、散、膏、丹及藥酒著稱於世,在制煉這些葯的過程中,它都能做到一絲不苟。
比如同仁堂在煉製丸藥時,首先是將藥材切細晾乾,然後搗成粉末,其中如果是濕潤葯如天門冬、地黃等宜光晾乾,搗碎、再晾、再搗成粉末。如遇陰而潮濕天氣,還得用微火烘乾。若制蜜丸,就將所需葯料粉末充分拌勻,放入盆內,然後倒入蜂蜜,這蜂蜜要先加熱,待沸騰后,把上面的沫撇去,等到蜜的顏色是微黃色即可熄火,這樣經過煉製的蜜方可入葯。蜜與藥粉合在一起后,就要用棗木棒攪合,然後取出,放在桌上,用手再細心搓捏,使之更加均勻,摘成小塊,搓成長條,根據需要製成大小不同的丸藥。最後用蠟封好,燙上金印。經過這種工序製成的同仁堂丸藥,能夠長久保存不變質亦不幹硬。
又如同仁堂在製藥酒時,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冷浸,即將葯料浸於酒內,經過相當時間,去掉渣滓而用其酒治病;另一是熱浸,是將葯料浸酒中,放在瓦罐里,隔水加熱,達到酒沸騰為止,然後連渣帶酒倒入缸內,趁熱密封,靜置數日,去掉渣滓澄清,即可飲用。有的藥酒需要在缸內貯上較長的時間,如同仁堂的虎骨酒要在缸內貯上兩年,因為貯存的時間越長,藥力發揮得越好。同仁堂不惜增加設備,亦不惜積壓成本,決不提前將藥酒售出,以防藥力不能很好發揮。至於在使用犀角、牛黃、麝香、珍珠等貴重藥物時,同仁堂也毫不吝惜,一定保證按質按量地放入,決不含糊。正因為同仁堂的成藥貨真,質量上乘,因此才能馳名中外,博得各界人士的信任和讚譽。如清末民初京城內不少京劇演員,終年服用同仁堂的清音丸,致使嗓子得到了保護,住在前門外五斗齋衚衕的四大名醫之一王逢春,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王逢春的一位親戚曾得了口眼歪斜的中風病,就曾拿過王大夫的免費藥方到同仁堂取吃過它制的大活絡丹,最終得到了痊癒。
同仁堂有其自身的一套經營管理制度,這也是它能長期興盛不衰的一個原因。鴉片戰爭后,樂家的第十代人樂印川,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不僅挽救同仁堂於危難之中,而且還奠定了同仁堂穩固的基礎。自此,同仁堂便確定了“自東自掌”的經營管理制度。從稱葯到配藥,一切不假手外人,家中婦女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孫媳婦都要在鋪中勞動。
為了擴大影響,同仁堂還利用種種機會進行宣傳。例如清朝時,每當陰曆二月就要開溝一次,同仁堂便製造寫有同仁堂字樣的大紅燈籠,夜晚放在開溝的地方,以防行人掉進溝內。同時,每當陰曆四月二十八“藥王生日”時,它便擺宴席,請社會名流觀看京劇。同仁堂內的夥計與樂家可以說非親即故,為了鼓勵他們多為同仁堂出力,採取提成薪給制,即誰賣的多,誰的提成就大。據說當時凡是買大宗葯的人,往往是將所要買的葯開在一張紙上,往櫃檯一遞,夥計們便紛紛伸手,爭著為大主顧拿葯,以便獲得大的提成。至於買兩個銅子的一帖膏藥的人,往往要等上多時。於是有心人見此情景,便仿照大主顧的樣子,將要買的一帖膏藥也寫在一張紙上往上遞,這樣,就會節省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