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茸
中醫入葯的常用藥
參茸為中醫入葯的常用藥,其性溫、味苦、微甜。治重病、久病或大出血虛脫,脾胃虛弱、性機能衰退等。具有強心、鎮靜、降血糖、抗疲勞、利尿等作用。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和產地的不同,加工後人參的名稱、功效也不同。
人蔘化學成分主要含多種皂甙類,此外,尚含人蔘炔醇(Panaxynol)、β-欖香稀(Elem-ene)等揮發性成分,以及單糖(葡萄糖、果糖等)、雙糖(蔗糖、麥芽糖等)、三聚糖、低分子肽、多種氨基酸(蘇胺酸、β-氨基丁酸、β-氨基異丁酸)、延胡索酸、琥珀酸、馬來酸、蘋果酸、枸櫞酸、酒石酸;還有軟脂酸、硬脂酸、亞油酸、膽鹼、維生素B、C,果膠,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以及錳、砷等化合物。由人蔘中分離出的皂甙已有人蔘皂甙(Gi-nsenoside)Ro、Ra、Rb1、Rb2、Rb3、Rc、Rd、Re、Rf、20-葡萄糖-Rf、Rg1、Rg2、Rg3及Rh等14種。
人蔘為中醫入葯的常用藥,其性溫、味苦、微甜。治重病、久病或大出血虛脫,脾胃虛弱、性機能衰退等。具有強心、鎮靜、降血糖、抗疲勞、利尿等作用。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9/m1917b7d7c485d119eb14516e8bb38433.jpg)
參茸
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和產地的不同,加工後人參的名稱、功效也不同。由於人蔘品種繁多,加上偽劣人蔘充斥市場,使人蔘的市場監督管理出現一定困難。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有必要介紹一些真偽人蔘和不同品種人蔘的鑒別方法。人蔘為五加科植物它的乾燥根,主要分佈於我國東北三省。生於茂密的林中,喜寒冷、濕潤,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鬆而肥沃的沙質壤土為宜。人蔘栽培5-6年後秋季採收,洗凈曬乾,表面淡黃色稱生曬參;水燙、針刺后浸於糖液中再乾燥,顏色呈黃白色稱白參;剔除側根,蒸熟后乾燥,表面紅棕色者稱葯參。進口的人蔘,目前有朝鮮紅參和西洋參。人蔘以生長年久、漿足、蘆長、碗密、體豐滿、紋細、堅韌不易斷者為佳。根據不同品種可進行如下分類鑒定:生曬參:主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上端連接較細的根莖(蘆頭),有不定根和稀疏的碗狀莖痕(蘆碗)4-6個交互排列,下部分出2-4支根及少數側根,表面淡黃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細皺紋,主根橫紋細密斷質成環。
![高檔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5/mf5722a89889a8948bc7482787d8fc5dd.jpg)
高檔參茸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d/med1f3319a9f8b169ff841e8a6769f161.jpg)
參茸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0/me0f5ba244c984f2a3ee42d0fdc436d62.jpg)
參茸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c/m4cff8060b20de1aaf5d4ad18b3f4ade6.jpg)
參茸
五形是指須、蘆、皮、紋、體
須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2/m22f5ef0dbc2e9589f7343bf749598e24.jpg)
參茸
蘆
蘆較長,分為二節蘆、三節蘆、線蘆、雁脖蘆。二節蘆——有馬牙蘆和圓蘆者。三節蘆——有馬牙蘆、圓蘆和堆花蘆。所謂馬牙蘆,是根莖上的莖痕明顯,形如馬牙狀,多在根莖上段。所謂圓蘆,是根莖上的莖痕因年久而長平,形如圓柱狀。所謂雁脖蘆,是根莖細長,稍彎曲,如雁脖狀。所謂線蘆,是因年限久遠,根莖上的蘆碗長平,根莖又細又長。
皮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c/m5c64797be5ad19f92c74147e3224db4b.jpg)
參茸
紋
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
體
系指毛根(見六體)。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0/m90c1c6453533f64bb41477a981ad4927.jpg)
參茸
靈
指人蔘體態玲瓏,樣子好看,體腿明顯可分,腿多具兩個,且分叉角度大。按形態分為“菱角體”和“疙瘩體”。
笨
指人蔘根形挺直,體態笨拙而不美觀,即使有兩腿,兩者粗細或長短也不勻稱。
老
山參皮老,色黃褐,橫紋細密而結實。皮嫩色白者不是純山參。
嫩
皮色嫩白,橫紋粗糙浮淺,鬚根嫩脆色白易折斷者,則不是純山參。
橫
指人蔘根粗短,兩條腿多向旁伸展者,多為野山參。
順
指人蔘根順理且直,單腿或雙腿併攏者,多不是野山參。
![參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f/m6fa078c68c6359d9c534a21224a3b1d5.jpg)
參茸
系採集新鮮圓參中體短,漿足,質佳者,於日光下曬1日,再用硫磺熏過曬乾而成,因本品加工過程中未損及原汁,質量較佳,性味平和,不溫不燥,補氣益津乏力均較雄厚,故臨床中最為常用。
系採集鮮之圓參,經籠蒸等加工后曬乾或烘乾而成,其色棕紅,微透明,故名。本品性屬偏溫,補氣之中尚有溫健剛燥之性,最善振奮陽氣,臨床中多用於陽氣暴脫,或氣虛而兼見陽虛癥狀者,一些素體偏寒而喜熱葯者,以服此品為佳。
系選擇粗壯之圓參,刷洗乾淨,經炸熟,排汁,浸糖,烤乾等工序所制而成,本品較生曬參藥力弱,性味更為平和;癌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病患者以服此品為宜。
系將幼小移山參,趁鮮洗刷乾淨,日光下曬一日,再用硫磺熏曬乾入葯者,本品益氣之力微弱,而養陰生津之力較勝,糖尿病,熱病傷津等患者以服此品為宜。
為人蔘之細小鬚根加工而成,分紅參須與白參須二種,本品奶O雖呈最弱,但對氣虧津虛之症或病後大虛,虛不受補及小心無力盜汗等症,仍以此品為宜。
人蔘雖好,服用亦應有所講究,濫服多用亦會損傷身體,體壯無病者自不必亂服,另如感冒發熱、陰虛火旺、咳血、吐血、急性肝炎、肝陽上亢之高血壓、女性月經期、健康兒童尤其是少年女性均不宜服用。並且人蔘服用方式應掌握小量,多次為原則,除非危重證需以大劑量救治,一般每次量以2~8g為宜,且每日量亦不宜超過20g,老年人,慢病患者更應以少量,長期服用為佳。一些慢性病患者服用人蔘時還應配合辨證用藥更好,如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可以人蔘合田七、山楂等葯,則不僅能起到補益作用,同時對降低血脂,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有顯著療效,另如人蔘配五味子治老慢支、哮喘;合丹參治糖尿病併發症及心悸等,均有較好的標本治兼作用。
選購時生曬參以主根較圓,皺紋細深,體輕、質硬而脆,斷面淡黃帶白,呈粉性,有菊花紋,皮灰黃色,質充實完整少分支者為佳。紅參以主根粗壯,飽滿,無抽皺溝紋,棕紅色,半透明,質硬而脆,折斷面平坦,角質,氣香者為上品;糖參以主根上部有橫紋,蘆須較長,皮較細,全體可見針刺的點狀纖痕,斷面色白,有菊花紋者為佳。平時在服用人蔘時如出現頭暈,心悸,失眠等中毒癥狀,即應停止服用,隔段時間自會慢慢恢復,如出現抽搐,驚跳,心率明顯減慢,呼吸困難等嚴重中毒癥狀,即應到醫檢查治療,或以甘草、糖水代茶喝解毒。
有關人蔘及其它中藥材的貯藏知識,在中國的古書中已有論述。唐代的《干金要方中寫到:"凡葯皆不欲數之日晒曝,多見風日,氣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諸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時,於烈日中曝之,令大幹,以新瓦器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風濕之氣,雖經年亦如新也。"明朝陳嘉謨在他的《本草蒙荃》中即提到:"凡葯貯藏,宜常提防,倘陰乾、曝干、烘乾,未盡去濕,則蛀蝕霉垢朽爛,不免匆缺。見雨久著火頻烘,遇晴明向日旋曝。粗糙懸架上,細膩貯壇中",同時還介紹了有關人蔘貯藏的方法,人蔘須和細辛共藏。
在人蔘中的水分、皂甙、脂肪、澱粉、糖類、蛋白質、生物鹼和揮髮油等成分,均不夠穩定,容易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而起各種變化。人蔘中的安全含水量為 13%。如果水分過大,人蔘中的澱粉、蛋白質、糖類就容易分解和發熱,造成發霉和變質。如果人蔘的含水量過低,就會失去其應有的重量和色澤,而出現乾枯等現象。人蔘中含有植物脂肪,在外界條件影響下,可能產生酸敗和分解。人蔘中澱粉含量較高,易著火或受蟲、鼠侵害。人蔘含有本身特有的香氣,與別的藥材同貯易串味,或貯藏不當,使特有氣味喪失或變味。
貯藏因素
1、溫度
在人蔘貯藏過程中,溫度對其藥用及商品價值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在常溫下(15~20℃),隨溫度的升高,各種物理化學及生化等的變化將加劇。溫度的升高,會促其水分的蒸發,從而降低了人蔘的含水量。溫度的升高有利於微生物的活動,從而加速參的發病腐爛。溫度升高,還會促使人蔘揮髮油成分的損失。溫度的驟變,會導致空氣相對濕度的變化,使人蔘忽干忽濕,對人蔘貯存十分不利。
2、濕度
濕度是影響人蔘質量的又一重要因素。空氣濕度隨季節和溫度而改變。濕度的變化影響到人蔘的含水量、化學成分及表現特徵,並且關係到微生物的活動。人蔘在貯藏過程中,相對濕度愈高就愈易吸潮;反之,相對濕度愈低,則愈易於縮。建議人蔘貯藏相(濕度為 60%-70%。相對濕度與溫度密切相關,因此,在進行人蔘貯藏的溫、濕度管理時,要考察溫、濕度的相互關係。
3、空氣
藥材在貯藏過程中,大部分情況下總是與空氣接觸的。O2能與人蔘中的一些物質,如脂肪酸、揮髮油、皂甙等,發生化學反應,使人蔘變質。臭氧含量雖低,但它是一種強氧化劑,對人蔘的變質也有促進作用。N2與Ar2一般不與人蔘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
4、日光
太陽輻射中的紅外光線有熱效應,可使人蔘溫度升高,加速各種理化變化。紫外光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在晴天時可使人蔘短期通風、透光,但不可長期曝晒,否則會發生變質。
人蔘的普通貯藏法是,少量用木盒,每盒2~4kg;大量則用木箱,每箱15-25kg。木盒或木箱底部墊上一層棉花,棉花上面覆以白紙,木箱壁上墊上棉花和白紙,這樣可以在搬運時,不損壞人蔘。木箱及襯墊材料均需無異味,以防污染參體。將裝箱的人蔘,最好貯於冷藏庫中,通過低溫的抑制作用,使人蔘減少或免受病蟲害。如沒有冷藏庫,也應盡量將其放在陰涼的地方。對裝箱或裝盒的人蔘,除要調節溫度外,還要注意調節濕度。可用豬血密封參箱,也可在夏季加石灰,或添加硅膠等吸濕劑,但要掌握投放量,量過大,吸水過多,參體失水過多,會加大人蔘的損耗率。貯藏過程中還應注意霉變的發生,應經常檢查有無受潮及霉變、蟲蛀現象。
氣調貯藏,不僅是人蔘保鮮的重要方法,也是干參貯藏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是,在密閉的貯藏環境中充入N2、CO2等惰性氣體,降低O2的濃度,使害蟲缺氧窒息而死亡,達到控制一切害蟲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活動,保證庫內貯存物處於良好狀態的目的。此法經濟、實用、無污染,在許多中藥材上試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先將倉庫準備好,然後在下面墊上麻袋、油布或蘆席,以防潮氣影響商品質量,再放上薄膜,薄膜上鋪一層麻袋。將人蔘擺放到麻袋上,擺放整齊,盡量不出稜角,以免弄破薄膜。用熱合機將薄膜黏合,黏合時要留抽氣口。抽氣時要連接一真空表,當真空度達到 2.13kPa以下時,就可以充入 N2。充氣量一般為體積的 75%~ 85%。充完氣以後要定期檢查,如果CO2數量增多,可能是害蟲和微生物在套內活動;如果O2增加,則說明塑料套子漏氣,外界有空氣進入。同時要定期給套子補充N2。充CO2的操作與充N2基本相同。
將吸氧劑和人蔘或人蔘製品密封在塑料袋中,吸氧劑就可以吸收密閉環境中的氧氣,使氧的含量降低到0.1%左右,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阻止人蔘及其製品的蟲蛀及霉變。用此法保存價格較貴的飲片,保質期可達18個月以上。鑒於吸氧劑法操作簡單,保質效果佳,此法可能在人蔘及其製品的保藏中起重要作用。
又名黃毛茸、花茸。為梅花鹿的幼角。
鋸茸:全體呈圓拄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習稱“二杠”,其主枝習稱“大挺”,挺高14~20厘米,鋸口直徑約3厘米,離鋸口約3厘米處分枝,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緻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稀,分岔間具一條灰色筋脈,皮茸緊貼。體輕,鋸口潔白,有細蜂窩,外圍無骨質。氣微腥,味微威。具2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4~30厘米,直徑較細,多不圓,略呈彎弓形,微向後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縱稜線(稱“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稱“骨豆”或“釘”),皮紅黃色,毛稀而較粗。二茬茸和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毛較粗糙,體較重,無腥氣,
砍茸:即帶有腦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規格,與鋸茸同。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的骨,習稱“虎牙”。腦骨潔白無殘肉,外附腦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圓、頂端豐滿、質嫩。毛細、皮色紅棕、油潤光亮者為佳。挺細瘦、下部起筋、毛粗糙、體重者質次。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區亦有少量生產。
又名青毛茸。為馬鹿的幼角。形狀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
“單門”,二個稱“蓮花”,三個稱“三岔”,四個稱“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四 岔為主。東北產的單門,大挺長28~27厘米,直徑3厘米許。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細而光亮,質嫩,斷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央米黃色,有較細的蜂窩眼,微有腥氣,味微咸,蓮花大挺長16~33厘米,下部有稜線,而質不老,斷面蜂眼稍大,三岔質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稜線及疙瘩,分岔頂端多顯露光頭,習稱“捻頭”。砍茸腦骨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兩茸間距離較花鹿茸為寬。西北產的多為砍茸,長30~100厘米。挺多不圓,預端圓扁不一,表面有梭,多抽皺乾癟,分岔較長且彎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長,鋸面色較深,上端紫紅色,中段以下灰紅色,下部灰白色,常見骨質。有腥臭氣,味咸。馬鹿茸均以茸體飽滿、體輕。下部無稜線。斷而蜂窩狀、組織緻密、米黃色者為佳。茸體乾癟、毛粗不全、體較重、下部起筋、斷麵灰紅色看質次。茸體大部分毛已脫掉,顯灰臼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狀,內部灰白色,體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人葯。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產東北的稱“東馬茸”,又名“關馬茸”,品質較優。產西北的稱“西馬茸”,品質較次。
呈圓柱形或圓錐形,略彎曲,無分岔,長約15-30厘米,直徑約2-3厘米,皮紅棕色或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淺灰色細毛,茸基底部鋸口略圓形,黃白色或帶血污色,外圍顯骨質鏵。中部呈海綿樣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釘,氣微腥,味微咸。
大挺圓柱形,直立長15-18厘米,直徑3-4厘米,頂端鈍圓飽薄,向內方稍彎曲,習稱彎頭或稍有皺縮,眉叉亦呈圓柱形,斜向前伸,長9-15厘米,直徑2.5-3.5厘米,全形略如拇指與食指,作八字樣分開,皮紅棕色或黃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淡灰色細毛茸,鋸口卵圓形,黃白色或淡黃色,外圍有較薄的骨質,中部密布海綿狀細孔,體輕如朽木,氣味同上。
大挺略呈方形彎曲,長20-30厘米,已分生第二枝,大挺及側枝先端略尖而無彎頭,下部分壁有縱稜線及微突丐的疙瘩,習稱起筋骨釘,皮紅棕色,毛茸較稀而稍粗,外用骨質較厚,其餘與二杠相同。再生茸:形與二杠相似,唯大挺不圓或下粗上細,無彎頭,皮灰棕色,毛茸較稀而粗或生有較長的針毛,鋸口外用骨質厚,外壁已有縱稜線,質堅重,其餘與二杠略同。
即帶頭蓋骨的二杠或三岔,茸形及氣味與二杠或三岔相同。顯微鑒定:粉末:淡黃色。表皮角質層表面呈顆粒狀,茸毛脫落後的毛窩呈圓洞狀。毛茸中部直徑13-50μm,表面由扁平細胞(鱗片)呈覆瓦狀排列的毛小皮包圍,細胞的遊離緣指向毛尖,皮質有棕色色素,髓質斷續或無。毛根常與毛囊相連,基部膨大作撕裂狀。骨碎片表面有縱紋及點狀孔隙,骨陷窩呈類圓形或類梭形,邊緣骨小管呈放射狀溝紋。橫斷面可見大的圓形孔洞,邊緣凹凸不平。未骨化骨組織表面多具不規則的塊狀突起物。角化梭形細胞多散在。
通常呈賀形或橢圓形,直徑為1~4厘米,片極薄。外皮為紅棕色。鋸口面為黃白至棕黃色,外圍有一明顯環狀骨質或無、色較深,裡面具蜂窩狀細孔,中間漸寬或呈空洞狀,有的呈棕褐色。體輕,質硬而脆。氣微腥、味咸。一般來說,鹿茸片以體輕,斷面蜂窩狀,組織緻密者為上乘品。古人對鹿茸片積累了豐富的鑒別經驗。如在《增訂偽藥條辨》一書中所載:“茸之頂尖,最首層之白如蠟,油潤如脂,名之曰蠟片;次層白中兼黃,純系血液貫注其中,故名之曰血片;最次層片有蜂窩,色紫黑透孔,名曰風片,俗雲木通片,如木通之空通也。最次則骨毗連,同角相仿,名曰骨片,效力最薄矣。”由此可見其鑒別之精說,辨析之明了。在藥材商品市場上,常把鹿茸的切片,近頂處切下的,叫做“血片”。血片厚約1毫米,呈蜜脂色,微紅潤,片面光滑。把在鹿茸下段切下的稱做“粉片”。粉片厚約1.5毫米,呈灰白色,起粉,片面光,有細孔,周皮紫黑色,有腥氣。“沙片”則臨近骨端,片面粗糙,有蜂窩狀細孔。血片功效甚佳,價格昂貴,粉片次之,價格也較便宜,沙片又次之。“骨片”骨端,質量比沙片為差。
◆藥物學家通過藥物化學分析發現,鹿茸的頂部浸出液的生物活性最高,鹿茸的淺表組織細胞也是愈近頂部愈呈幼稚像,及至髓部頂端充滿大而長的紡錘形細胞。鹿茸的基底部生物活性最低,而中間部的化學成分及含量,基本上可以代表整個鹿茸的平均值。
鹿茸鑒別
市場上銷售的鹿茸大都是人工飼養鹿的鹿茸,其質量鑒別方法如下:
切片比較
① 正品。外皮平滑,呈紅棕色或棕色,上部毛密柔順,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茸毛,橫切面黃白色,有蜂窩狀,細孔明顯,氣微腥,味咸。
② 劣品。外皮稍皺縮,呈暗黃棕色,毛疏散呈間綠色,橫切面為雪白色,細孔相對較小,不甚明顯,無腥味,味淡。
2、試驗鑒別
① 取樣品粉末0.1g,加水4 ml,置於水浴中加熱15分鐘,取出水浴,放置冷卻,過濾,取濾液1ml,加20%的茆三酮溶液3滴,搖勻,加熱煮沸數分鐘,正品顯藍紫色,劣品不顯色。
② 取上述過濾液1ml,加入10%的氫氧化鈉溶液2滴,搖勻,再滴加0.5% 的硫酸銅溶液,正品顯藍紫色,劣品不顯色。
◆ 鹿茸為常用中藥,其正品多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雄性未骨化密生茸毛之幼角。由於資源漸危,價格昂貴,常有同科屬動物角代用、同科不同屬動物角混用、仿製品冒用、。增重謀利等現象,造成質量嚴重下降。另外,現行質量標準不夠健全。為此,筆者闡述已見,僅供參考。
◆ 同科屬動物角代用
《四川少中藥材標準》 1987年版收載的鹿茸原動物為鹿科鹿屬動物白鹿、白唇鹿和水鹿。還有報道,將豚鹿、海南坡鹿、北京鹿等腐之角代鹿茸用。這些鹿角親緣關係相近,未成形的幼角、段塊或飲片不易鑒別,僅能從毛色、斷面特徵等方面作初步判別,無法定種,即使全形藥材,無一定的水平及資料也不易定種。考慮到資源、地方使用習慣等方面,可考慮代用,擴大藥用資源。
◆ 同科不同屬動物角混用
除上述同科屬動物角外,尚有同科不同屬動物角,如駝鹿、馴鹿、狍茸、鹿茸(赤鹿)、(小麂)、鹿茸(麋鹿)等角混作鹿茸,這些角與鹿茸親緣關係稍遠,全形角區別較大,但幼角切成飲片后也不易鑒別,需考慮用顯微及理化等方法鑒別之。能否代鹿茸入葯,需做更多研究比較工作。
◆ 仿製品冒用
1、精製鹿茸片主要有三種情形製成的仿製片。一種是鹿茸粉(包括一些加工處理剩下的碎片塊粉碎物)加適當的輔料粘結加工切片而成,有鹿茸的成分和效用;另一種是鹿角粉加工成的,該種鹿茸怎實為鹿角片,不可作鹿茸片用;還有一種是生產鹿茸精等製劑提取過的廢渣加工而成,有效成分已被提去,無效用,不可作鹿茸片藥用。該三種鹿茸均為加工品,邊圈無皮毛,中央無骨松質孔骨,性狀上明顯存在加工痕迹。配體和理化鑒別,主要是TLC法和UV法分析。可確定上述三種情形及與真正鹿茸片。
2、膠質仿製品各種膠質物灌注到某些動物尾皮、四肢皮、羊角等包裹套中製成,或直接用模型壓製成型,一般為整枝的原藥材。這種偽品的形狀不自然,視其斷面可見膠質樣,無孔洞。一般用加熱法即使膠質熱溶,熱熔冷凝法可鑒別出各種膠質,也可結合顯微理化鑒別定性。
3、水泥或瀝青等製品與膠質仿製品製法相同,需用顯微、理化(TLC法和UV法)鑒別之。
◆馬鹿茸、花鹿茸和馴鹿茸的鑒別
性狀鑒別花茸片:圓形或近圓形,切面直徑 l~ 5cm;外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色細茸毛(有時可見燎痕或利痕);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中部黃白色、無骨化、密布細孔;體輕質軟富彈性(有時可見小而角質樣片即蠟片);氣微腥、味微咸。馬茸片:圓形或類圓形,切面直么 l~3cm;外表面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時可見燎、刮痕),可見棱筋及疙瘩狀突起;外皮灰黑色、較厚;中部灰白色或黃白色密布蜂窩狀小孔;氣腥味稍咸。馴鹿茸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切面長軸直徑 1~5cm,短軸直徑 0.5~2cm;表面茸毛灰白色,稀疏、粗而長;外皮灰棕色,角質化較厚;中部白色或紅棕色,可見由外向內的骨化圈明顯,約為直徑的 1/2,中間可見蜂窩狀孔紋、稀疏、質硬、無彈性,有時透明;氣微味淡。
理化鑒別分別稱取花茸、馬茸、馴鹿茸粉末各0.1g加水4ml、置水浴中加熱15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各 l ml,加 2%茚三酮溶液3滴、搖勻、加熱煮沸數分種觀察。花茸片、馬茸片液呈藍紫色;馴鹿茸片液呈淡藍色。取濾液各 lml,加 10%NaOH2滴,搖勻、滴加 0.5%CuSO4溶液觀察。花茸片、馬茸片試液呈藍紫色;馴鹿茸片試液呈淡色。結果表明花茸片在正品檢驗中呈陽性反應為正品;馴鹿茸片呈陰性反應為偽品。
顯微鑒別現將花茸片、馬茸片、馴鹿茸片的茸毛顯微特徵比較如下:中部直徑:花茸片為13~60mm;馬茸片為15~70mm;馴鹿茸片為20~80mm。鱗片排列方式:花茸片為復瓦狀多見、平行狀少見;馬茸片為平行狀、中部到基部呈網狀;馴鹿茸片為尖部多呈復瓦狀,平行狀少見。髓質形狀;花茸片為連珠狀多見、梯綸狀少見;馬茸片為梯綸狀多見,連珠狀少見;馴鹿茸片為多網狀,尖部可見連珠狀。
◆ 增重謀利
質優血茸價格高,有的藥販即借增重法謀利。常見的方法是浸泡到鹽水、糖水、膠水液體中,讓其充分吸入,略干即欲出售,恁增加的重量賺錢。鑒別時應注意觀查表面特徵、舌舔味是否正常,等等。
總之,鹿茸的質量問題較多,導致鹿茸精(口服液、注射液)等製品的質量嚴重下降,市售品多數不符合規定,引伸到鹿角、鹿角膠及霜質差,產生諸多鹿類藥品的質量問題。然而,現行的鹿茸、鹿角及其製品質量標準不夠健全,有些質量問題無法查處,有些質量方面無法控制。建議今後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定性方面盡量設置理化鑒別項目,如TLC法和UV法,定量方面也可通過測定紫外吸收度、50%醇提物、醚提物、無機物及氨基酸含量等來控制質量、劃分等級,以進一步保證鹿茸的質量。
吉林輝南輝發製藥有限公司以參茸為藥材製作了參茸強腎片被批准國葯准字
人蔘為神草,古人避其諱,又稱土精,玉精,久微,人衙,鬼蓋,海腴,草還丹,金井玉闌等,極信其通生死,達幽冥,競長生的神奇功效。歷代文人墨客亦盛讚人蔘之神,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宋·蘇軾《小圃人蔘》,清·楊賓《柳邊紀略·參》,以及清·乾隆皇帝御制《人蔘》詩。
人蔘是的草本藥物來自人蔘屬植物的根。它已被用於幾千年前在亞洲和所謂的藥用性能均達到了神話般的比例。在美國的使用人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丹尼爾·布恩交易人蔘,而且在他的日記中,喬治·華盛頓所說採集草藥。
用於藥理作用,亞洲人蔘(人蔘),美國人蔘(西洋參),日本竹節參(人蔘)的物種中常見的描述。其他的“品種”,如西伯利亞的人蔘(Eleintherococcus刺五加)和巴西的人蔘(Pfaffia穿心蓮)是與不同的藥理作用,仍然可能被包括在市售人蔘製劑的獨特的植物。
Brekham,在人蔘研究的先驅,標記為“適應原”,因為它似乎保護身體免受壓力和恢復平衡。人蔘一直倡導的幾乎每一個包括一般健康狀況,乏力,免疫功能,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認知功能,病毒感染,性功能和運動成績的目的。雖然人蔘具有治療潛力的,可衡量的藥理活性,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以支持其用於任何具體指示。德國已經批准了委員會E人蔘作為治療疲勞和降低濃度和工作能力。
人蔘的藥理作用是廣泛的,不完全理解,因為許多異構和不同的人蔘皂甙的影響有時反對。人蔘皂甙的作用的基本機制似乎是類似的類固醇激素。幾乎每一個器官系統的動作進行了描述。
參的最有前途的治療用途之一包圍的碳水化合物代謝和血糖的調節。在2型糖尿病患者,人蔘降低餐后血糖與安慰劑相比,服用時或在同一時間前40分鐘為葡萄糖的挑戰。在健康受試者中無糖尿病,人參與安慰劑相比,降低餐后血糖,如果採取前40分鐘葡萄糖的挑戰。
資料庫中的動物研究表明,人蔘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可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人蔘皂甙阻止東莨菪鹼所致記憶障礙在實驗動物中,通過增加中樞膽鹼能神經活動。他們也可以保護神經元免受缺血性腦損傷,促進學習和記憶的促進神經生長。人蔘疼痛通路的影響需要進一步調查。人蔘皂甙非阿片類藥物介導的鎮痛特性,在實驗室動物身上,但衰減的阿片類藥物的鎮痛作用。人蔘皂甙出現調製通過-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傳遞,並通過抑制神經遞質再攝取。
往往是矛盾的心血管效應中的人蔘的調查的結果,根據測試的化合物和器官系統,在該系統中進行測試。刺激內源性一氧化氮的釋放有牽連的心血管和抗氧化作用的人蔘皂甙。在人類中,正常劑量的人蔘並未影響血壓和心臟率非常高的劑量,雖然伴有高血壓。人蔘可以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在一項初步研究中,停搏液含有人蔘提取物改善後繞過二尖瓣手術的患者的心肌功能。
人蔘皂甙有抗癌和免疫調節作用。幾個單獨的人蔘皂甙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誘導細胞分化,調節細胞程序性死亡,並抑制轉移。一項隊列研究的結果表明,人蔘消費者的風險較低幾種不同類型的癌症相比,那些誰不消耗人蔘,人蔘可能有非器官特異性抗癌作用的。人蔘皂甙也增強在實驗室動物的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和,增強響應於在人類疫苗接種。
人蔘皂甙Rg1,Re和RB2的葯代動力學進行了研究中的作用。這三種人蔘皂甙的消除半衰期為0.8小時,人蔘皂甙Re至7.4小時,人蔘皂甙Rb2的。與蛋白結合的程度也許可以解釋在不同的人蔘皂甙的半衰期之間的巨大差異安全
早期描述的“人蔘濫用綜合症”高血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因為受到了挑戰,雖然有一些病例報告告誡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人蔘。雌激素樣作用的人蔘已與絕經后陰道出血和乳腺痛。人蔘之間的互動和單胺氧化酶抑製劑苯乙導致頭痛,震顫和狂熱。有一個血管造影證實,自限性腦動脈炎與人蔘過量的病例報告。人蔘也與華法林抗凝在一個案例中的一個顯著減少。不知道是否人蔘可引起副作用,長期使用類固醇所描述的相同。
另一個潛在的安全問題,周圍的人蔘涉及凝血途徑的影響。人蔘皂甙在體外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酶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影響。這些發現在人類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不建議使用在懷孕或哺乳期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