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寺村
北京市門頭溝區轄村
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鎮轄村,設村委會。位於鎮域西南部,東距區政府駐地43公里,東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西北距西水2公里。聚落呈矩形。面積7公頃,均為漢族。明時村南有福田寺,土地原為寺產,后成村落。簡稱今名。地處低山谷地,海拔約700米。土壤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為荊條灌叢。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田寺村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鎮,109國道95.5公里處向西南6公里,海拔640米。村落地處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環繞。土壤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為荊棘灌叢。上村頭有大頭梁,大頭樑上有柏樹嘴。大頭梁根有泉水宅,泉水宅看上去就像一個硯台和兩隻毛筆。村南是龍山橫亘,這裡有聖泉岩、文昌廟、萬年冰和水庫。村落總面積13303畝,土地確權確地的358畝,退耕還林242.8畝,山場面積12945畝。
2010年9月一座京郊長途客運站已經矗立在田寺村委會的西邊,目前已經完成主體工程的施工和內部裝修,年底交付使用。
田寺村南有座“福田寺”,村子由此得名。古人云:“沒有福田寺,蓋不上百花山”,今人講:“先有福田寺,後有田寺村”。正是這一山一寺,在京西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記號:清水鎮“田寺”村。古福田寺雖不知它建自何年何月,頹廢於哪朝那代,而由“福田寺”定格為田寺村,卻是一個漫長過程,成為它生存繁衍的痕迹。
1、田寺村依託天然的谷地地理資源,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田寺溝西溝發源於百花山,泉水常年不斷,上游大壩高30米,形成了一座水庫,庫水飛瀉,形成瀑布,冬天更有冰瀑奇觀出現。由於水庫周圍無人居住,所以水庫無污染。水庫里有魚、天然水藻等。
2、田寺溝下游目前已經全部開闢為梯田,合理規劃,種有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大面積的杏、核桃可供遊人採摘。
4、夏季,荊籽花花朵漫山,村民在此養蜂,釀製蜂蜜。
5、田寺溝在夏季常出現雲霧景觀,可與黃山雲海相媲美。日出和晚霞同樣壯觀。
6、田寺村後山上有勝泉岩廟宇一座(當地人成為“田寺石塘”),歷史悠久。金朝章宗皇帝上百花山上香,路過田寺石塘,賜匾幅“勝泉施地”。寺院有東側禪房三間、西側禪房二間、南房兩間、北有九間配套房間、講經堂、佛堂地面、院牆、山門及院落。石堂中供有文殊菩薩像。上世紀九十年代佛教協會對此寺院進行了翻新,增加了數尊佛像,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每年都有國內外遊人來此參觀。
7、田寺的山梆子戲很有名,已有200年的歷史了。田寺梆子是原齋堂地區最純正的山梆子,清朝後期戲唱得最為紅火。民國時期一直到解放后,村內都有戲班演唱。唱的劇目有:《過江》、《雙官誥》、《桃花魁》、《蘇武牧羊》、《大登殿》、《採桑》、《王大娘鋦缸》、《小女婿》、《小二黑結婚》、《紅管家》等。當時田寺梆子不出村唱,本村也不請外村人來田寺唱戲,所以保持了田寺村自己的獨特風格。曲調分上、中、下、平,與各村流傳的山梆子戲都不同。
8、田寺抗日高小:1939年春和秋,宛平縣政府分別組辦了馬欄教師培訓班和清水教師培訓班,為平西抗日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39年9月1日,成立“宛平縣抗日高級小學”,1939年9月3日,抗日高小開學典禮在田寺村舉行,教室分別設在今天杜巨林院的南屋和北屋、劉增聲院的南屋和北屋,食堂設在今天王文英居住的房屋,住宿設在今天的張俊芬家。後來人們習慣稱“抗日高小”為“田寺抗高”。“田寺抗高”被譽為是平西抗日幹部的搖籃(著名歌手田震的父親田建華等就畢業於田寺抗日高小)。
1)村莊內閑置地比重大;
2)村莊道路不成系統;
3)村內缺乏公共設施用地,如休閑娛樂、教育等;
4)缺乏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如雨、污水處理設施等;
5)村內無較大規模商場和集市,缺乏商貿服務設施。
6)住宅建築質量較差,需進行修繕或新建;
7)村委會建築面積過小,需進行擴建或重建。
利用閑置地使其成為居住用地
道路梳理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街巷體系
理由部分閑置地和廣場提鉤休閑娛樂需求
更換老化的市政管線設施
沿田寺路布置部分集中農貿點
修繕年代久遠房屋,應做到修舊如舊,新建房屋應有滿足整體風貌同時,具有明顯標識
擴建村委會,滿足行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