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短語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出自《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宗聖曾子對孝道家風,家訓。
禮如山,重遷居。立家國之本! | |
信如海,以誠為本。為人之根本 |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的人,會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會冒犯君上,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和悌應是是‘仁’的根本!”
【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小三十三歲之說比較可信。《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另外,冉有和騫偶一稱字,又當別論),因此很多人疑心《論語》就是由他們兩人的學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稱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後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尊重的緣故(這一史實可參閱《禮記·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至於《左傳》哀公八年說有若是一個“國士”,還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稱為“子”的原因。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音讀和意義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封建時代也把”孝弟“作為維持它那時候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前兩句是古時候的成語,“孝”是孝順父母,“悌”是友愛兄弟。“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與”通“歟”,表示語氣不那麼肯定地說出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
與,在語末是舒緩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間互相參與比較義,即與字本義,驗之孔門舊籍,可通釋。與“語氣不那麼肯定”不搭界。歟,晚出,俗字,加畫限義。
一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
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禮: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裡上更要恭敬,這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
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儘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當然這不是那種狹隘的“哥們義氣”,那不是義,那是愚昧而已。)
廉: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恥: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為當所為,不也是勇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