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1953年創立的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簡稱成都綜合所)始建於1953年,主要從事礦產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研究與開發,長期為業界提供選礦、冶金、地質勘查、岩礦鑒定和岩礦分析測試等各類科學研究,使“貧礦變富礦、一礦變多礦”是該所的宗旨。

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簡稱綜合所)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主要從事礦產資源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研究。重點配合國家地質找礦開展礦產資源可利用性評價,研究礦產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開拓新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保障程度,為國家資源開發規劃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礦山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科研實力


該所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儀器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具有選冶加工試驗、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資質,固體礦產勘查、水文地質調查、工程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甲級資質、工程諮詢、冶金礦山工程設計等資質,承擔著大量國家、部、省級的各類礦產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項目及研究課題。對國內外1000多個礦區的礦產資源進行了賦存狀態、物質組成、選冶工藝和建廠設計方案的試驗研究,已提交各類試驗研究報告2000餘份。為中國攀西釩鈦磁鐵礦白雲鄂博稀土鈮鐵多金屬礦、金川銅鎳礦等三大共生礦資源基地以及鄂西鮞狀赤鐵礦、宜昌膠磷礦、黔西南微細粒金礦、廣西下雷碳酸錳礦、內蒙古黃崗鐵錫礦、湖南柿竹園多金屬礦、四川城口錳礦、清平硫磷鋁鍶礦、白玉呷村銀銅鉛鋅多金屬共生礦等提供了詳盡的物質組成研究和選冶試驗研究報告,有力地推動了這些礦產的開發利用,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至2011年1月1日,該所已有百餘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中國專利發明創造金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20項,是原地礦部唯一的“功勛研究所”。
該所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承擔並完成了一些重大科技項目,致力於解決國家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儲備技術問題,推動礦產綜合利用技術進步,同時,加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工作力度,積極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歷史沿革


1953年 前身“地質部地礦司技術加工室”建於北京。
1964年 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地質部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下轄南京中心實驗室。
1969年“三線”內遷至四川省峨眉縣。
1992年 經國家計委批准,遷至成都市。
1999年 經國土資源部三定方案批准,該所更名中國地質科學院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2001年 經中編辦重新核定,該所定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2002年,經國土資源部批准,該所同時成為“中國地質調查局金屬礦物利用技術中心”。
2005年 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管理。
2006年 國土資源部批准為部級質檢中心,命名為“國土資源部成都礦產資源利用評價中心”。

現任領導


劉亞川:所長,黨委書記,研究員
胡澤松:副所長,高級工程師

人員構成


截止2005年年末,全所在冊職工439人。其中在職職工204人,離退休職工235人。在職職工中高級技術職稱50人,中級技術職稱5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者40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76人。全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人,其中在職2人。

地位榮譽


綜合所是我國國內僅有的兩家以礦產綜合利用為專業的科研院所之一,已發展為具有地質勘查、岩礦鑒定、礦物工程、冶金化工、分析測試、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環境評價等專業種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儀器設備先進,並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和國家計量認證的研究機構。先後提交各類試驗研究報告2000餘份,為我國建設以攀西釩鈦磁鐵礦、白雲鄂博稀土鈮鐵多金屬礦、金川銅鎳礦三大共生礦為標誌的大型資源基地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和戰略性的基礎資料;使宜昌膠磷礦、廣西下雷碳酸錳礦、內蒙古黃崗鐵錫礦等複雜難選冶低品位新類型礦產從“難利用礦”變成了“可利用礦”。
綜合所1980年創辦的《礦產綜合利用》雜誌是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礦業科技期刊,填補了我國礦產綜合利用學術研究領域的空白。
綜合所在兩個文明建設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1980年地質部授予該所“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功勛卓著,特予嘉獎”的地質部嘉獎令,成為地質礦產部唯一的“功勛研究所”;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該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優異”的獎狀;所黨委2005年被四川省科技廳授予“四好班子”稱號;多次獲得上級主管部門及成都市武侯區頒發的“雙文明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平安單位”等稱號;2012年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機構設置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發展狀況


科研中心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執行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會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會議
門之一,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綜合評價和合理開發的研究。完成國家、部、省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項目千餘項, 中心具有選礦(礦物工程)、冶金、化工、儀器設備、選冶藥劑和材料專業等各類研究技術人員近百人,擁有國內一流的科研試驗設備及試驗車間。
綜合所分析測試中心(簡稱測試中心)原為“地質部張家口中心實驗室”,已有50餘年歷史。中心按照ISO/IEC17025標準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自1992年起獲得國家級計量認證合格證書。2003年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的評審,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測試人員隊伍,具有等離子體質譜儀等離子體光譜儀x-射線熒光分析儀氣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紅外碳硫儀量熱儀微波消解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等分析測試儀器設備100多台套,是頗具規模的現代化的、多學科的、多工種的分析測試研究機構,為國內外提供過大量技術服務。
資源與環境地質研究中心(簡稱資環中心)是集岩礦鑒定(礦石工藝礦物學)、礦產資源勘查與地質環境評價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究中心。本中心擁有一支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科研團隊,具有配套齊全、居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裝備,以務實的創新精神,為礦業界提供優質服務。

研究領域


配合戰略性和緊缺性礦產資源的地質調查工作和資源潛力評價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開展目標礦床的可利 用性技術經濟預評估,為礦產資源找礦勘查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靶區優選的依據 金屬複雜共伴生礦、低品位礦、新類型礦物原料可利用性評價及其提取、分離技術研究、水源水質的環境評價、
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研究
綠色礦業新技術研究
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組織開展礦產資源地質勘查評價、獃滯資源潛力調查評估、二次資源調查評價、礦山環境地質調查與防治評價等工作
礦物岩石原料工藝性能及其應用研究
常規化學成分分析測試技術和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資料信息服務

主要專業


選礦(礦物工程)專業
選礦(礦物工程)專業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的傳統主專業,主要從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研究與開發。擁有專業科研技術人才50
研究人員研究中
研究人員研究中
餘人,其中研究員12人,副研究員16人,工程師10人。配備有浮選試驗室10套,浮選擴試設備6套,重選設備20台,高梯度強磁機、弱磁機、干濕式磁選機等磁選設備28台,電選設備3台,化學選礦設備12台,藥劑合成儀器3套,其他儀器設備20多台。已對中國攀西釩鈦磁鐵礦、白雲鄂博稀土鈮鐵多金屬礦、金川銅鎳礦等三大共生礦資源基地以及鄂西鮞狀赤鐵礦、宜昌膠磷礦、黔西南微細粒金礦、廣西下雷碳酸錳礦、內蒙古黃崗鐵錫礦、湖南柿竹園多金屬礦、四川城口錳礦、清平硫磷鋁鍶礦、白玉呷村銀銅鉛鋅多金屬共生礦等開展了詳盡的選冶試驗研究,為這些礦產的開發利用和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研究技術水平處於國內先進水平。選礦專業可從事礦山開發中的礦石可選性試驗研究、提高選冶技術指標的試驗研究、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等小型試驗及擴大試驗(最大擴試規模可達12噸/天);選礦廠設計、建廠、投產調試及生產技術指導等一條龍式的服務;地質調查礦樣的礦石性質研究和評價、“三廢”資源化及無害化治理技術研究,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研究、環境評價。可從事浮選、磁選、重選、電選、化學選礦、浸金等實驗研究工作。
冶金專業
冶金專業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的傳統專業,主要從事礦產資源、化工產品、金屬及合金材料、無機材料和“三廢”治理及資源化等方面的開發利用技術研究,一直承擔了國家、部、省級多項重點研究課題和攻關項目,研究領域涉及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非金屬礦、鎳鈷鉑銠等貴金屬礦、稀散金屬、稀土以及複雜多金屬礦等不同礦種的開發與合理利用技術研究,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截止到2011年1月1日,冶金專業有專業技術人員20餘人,其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8人,工程師5人,擁有50KVA單相熔煉爐、10KVA高頻爐、25kg中頻感應爐、30KVA真空電阻爐、30KVA氫氣還原爐、氨分解爐、高壓釜等大型冶金設備,配有成套的濕法冶金火法冶金實驗室試驗和中間試驗設備,可承接各類礦產冶金資源的小試及中試研究課題,為企業提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工藝技術、評價及設計依據和技術支持。
岩礦鑒定(礦石工藝礦物學)是研究所傳統優勢學科,具有國家甲級資質,裝備有電子探針、高精密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紅外光譜儀、差熱熱重分析儀、激光粒度分析儀等數十台套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測試設備。在四十多年的科研實踐中,先後對包括攀西釩鈦磁鐵礦、白雲鄂博稀土鈮鐵多金屬礦、金川銅鎳礦等三大共生礦在內的1000多個礦區進行過礦石的詳細物質組成和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還出版了《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工藝礦物學》等專著。
可為業界提供包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稀土金屬、貴金屬、非金屬等各類礦產資源的礦石物質組成和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選礦流程考查和冶金工藝礦物學研究。
地質與環境專業
地質與環境專業是研究所新興學科,通過“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西南地區典型礦山地質環境研究”、“危機鐵銅老礦山深部和外圍地質找礦”等國家和部級項目帶出了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科研人才隊伍,已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地質環境影響評價資質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
可為業界提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坑探);1:5萬礦調、1:5萬災害地質調查、危機礦山找礦以及礦山地質環境、礦床成因、成礦模式、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和不同比例尺各類圖件的編製等技術服務。

科研成果


研究所的物質組成(也稱岩礦鑒定,或工藝礦物學研究)研究是在全國具有領先優勢的學科。主要研究有用元素和有害、伴生元素在礦石中的賦存狀態、有用礦物組成、脈石礦物組成、礦物的賦存狀態、礦物的嵌布共生狀態、礦物的粒度組成、以及礦物和礦石的基本性質,研究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實驗室
礦石性質對選冶工藝過程的影響、各種礦物在流程中的走向及原因,各種礦物和物質組分在選冶過程中的行為,將礦石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與選冶工藝的要求相結合,從而為選礦工藝研究提供依據,為礦山企業的生產工藝改進提供指導。研究所通過物質組成研究支持和引導選冶工藝研究取得了一批影響深遠的成果。如對黔西南微細粒金礦的物質組成研究,首次發現了金以浸染型分佈在粘土礦物中,從而指導選礦工藝研究提出了“氧化預處理—氰化浸出”工藝,解決了新類型金礦的利用技術問題,使黔西南成為中國著名的“金三角”;在宜昌磷礦物質組成中發現在膠磷礦石中存在含磷量不同的集合體分帶,指導選礦研究創新地提出了“重介質-反浮選”工藝並獲得成功,為中國開發利用儲量以億噸計的膠磷礦提供了有效途徑;對攀西釩鈦磁鐵礦的綜合利用研究,物質組成研究通過長期深入的工作,系統總結出攀西四大礦區的釩鈦磁鐵礦礦石的規律性、相似性和差異性,指導選礦工藝研究提出了粗粒拋尾-強磁=浮選工藝技術。針對金川銅鎳礦開展的物質組成研究的詳盡和深入前所未見,為選冶工藝研究提供了基礎。研究所廣西下雷碳酸錳礦等一批重大選冶工藝技術研究成果的產生也與物質組成研究的突破密不可分。

學術期刊


《礦產綜合利用》創辦於1978年,是經國家科委批准,由中國地質科學
《礦產綜合利用》
《礦產綜合利用》
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主辦的礦業科技刊物。設有選冶試驗、工藝礦物、綜合評述等欄目,主要報道國內礦產綜合利用科研成果與技術進展,探討礦產綜合利用方面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藥劑、新設備及二次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等,為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家礦產資源服務。期刊自創辦至2011年1月1日,發表了大量學術價值較高的科技論文,推薦了大量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成果,受到中國礦業界專家學者及礦山企業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評價,成為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礦業科技期刊,已進入同類刊物的前列。刊物訂戶遍及全國32個省市區地質、冶金、化工等部門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廠礦,並已向英、法、美、德、希臘等國交換或發行。1987年起入選美國《化學文摘》跟蹤摘錄刊物、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990年7月榮獲四川省首屆科技期刊評比優秀期刊二等獎,1992年、1996年、2000年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已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和萬方資料庫《科技期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