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甘村
勐甘村
該行政村隸屬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地處勐角鄉東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8.00 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政府7公里。東鄰糯良鄉,南鄰勐懂鎮,西鄰空井村,北鄰勐來鄉。轄南廣、立新等5個村民小組。

道路
全村國土面積 13平方公里,海拔 1,300.00 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 900.00 毫米,適合種植 茶葉 等農作物。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94.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9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213戶通自來水,有0 戶飲用井水,有 15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2.6%)。有371戶通電,有19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 53.3%和 8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8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90 戶(分別佔總數的 66.8 %和 51.2%)。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8.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8.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 輛,拖拉機 20輛,農用運輸車12輛,摩托車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179 畝,有效灌溉率為 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988.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7戶。全村有 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4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4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4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4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0 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 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磚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0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5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27.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7.32萬元,佔總收入的55.4%;畜牧業收入48.01萬元,佔總收入的7.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50頭,肉牛6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 2萬元,佔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29.36萬元,佔總收入的4.7%;第二、三產業收入24.1 萬元,佔總收入的3.8%;工資性收入37.96萬元,佔總收入的6.1%。農民人均純收入3178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62人(占勞動力的33.3%),在省內務工54人,到省外務工10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現有農戶 371戶,共鄉村人口 1443人,其中男性729人,女性714人。其中農業人口 1443人,勞動力 486 人。該村以佤族為主(是佤、拉祜族混居地),其中 佤 族 1152人,拉祜族 276人, 彝族1人,漢族13人,彝族1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0 人(人員名單附后),占人口總數的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318人(人員名單附后),參合率91.3%;享受低保 609 人(人員名單附后)。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 1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8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0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0 戶。
建有小學 2 所,校舍建築面積 16675 平方米,擁有教師 18 人,在校學生 154人,距離 鎮中學8.00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8人,其中小學生154人,中學生64 人。

文化教育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5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99.4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人均 0元),一事一議籌勞450(勞均 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9.06萬元,有固定資產 41.3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5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4人,少數民族黨員 44人,其中男黨員 40 人、女黨員 4人。該村黨支部 2005 年被評為 市 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 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 南廣、立新等 5 個村民小組。

榮譽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1684元,新農村建設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1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8畝;人均有經濟林果1.4畝;有316院安居房,每戶有1個科技明白人、有1個好的發展項目,有287個以沼氣為主的潔凈能源,有1個群致富聯合體,有5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有4條進村入社硬板路;村極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1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1個,有產業發展規劃1個。
困難和問題是:地塊不集中,飲水困難。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核桃、竹子產業和茶葉。(如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30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720頭、牛60頭、羊65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62 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178元增加到32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