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祖有神:明清以來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應對機制
田祖有神:明清以來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應對機制
《田祖有神:明清以來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應對機制》作者將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農學、地理學、生態學、細菌學和流行病學的概念與方法,應用於災荒史研究。研究的空間既有以省為單位的行政區域,也有以數十個村莊為範圍的小河流域。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策略,跨學科的研究手段,以及作者對於中國災害史理論的思考,構成了《田祖有神:明清以來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應對機制》鮮明的特色。
第一部分 文化與生態
Ⅰ 旱作村落雨神崇拜的地方敘事——陝西蒲城堯山聖母信仰個案
一、引言
二、水源形態和信仰——地形雨、廟和傳承人群體
三、抗旱史與堯山聖母信仰——以地方志和碑刻為中心
四、堯山聖母傳說的敘事類型
五、堯山聖母信仰與地方祭祀風俗——以清明接送神儀式為中心
六、結論
Ⅱ 中小流域的人地關係與環境變遷——清代雲南瀰苴河流域水患考述
一、引言
二、清代瀰苴河水患的分期和特點
三、水患重壓下的應對措施
四、水患的原因與其反映的環境變遷
五、結論
Ⅲ 旱澇、水利化與雲貴高原農業環境(1659~1960年)
一、引言
二、早澇災害與農田水利
三、糧食主產區的水利化
四、山地農田的水利化
五、水利的分配與受益
六、結論
第二部分 災荒與應對
Ⅳ 民國時期河南水旱災害及其社會應對
一、水旱災害等級序列的重建與時空分佈
二、政府的應急:賑谷、賑款與施粥
三、政府的力量:平與移民
四、政府的現代性:工賑、除害與免疫
六、結論
Ⅴ 清代江西水災及社會應對
一、清代江西水災的時空分佈
二、“皇恩”與國力:蠲緩與救濟
三、官與紳:平與借貸
四、以工代賑與伐蛟之術
五、效率與體制:官方應對的績效
六、結論
Ⅵ 明代北方災荒性移民研究
一、引言
二、“大災之後,必有大逃亡”
三、“苛政重賦”與“救荒無術”
四、“隨地居處”與附籍安置政策
五、“流民”與“流寇”的出現
六、結論
第三部分 生態政治學
Ⅶ 1928~1930年西北大旱災及其社會應對——以關中地區為中心
一、引言
二、旱災對關中地區的巨大破壞
三、大災的社會後果
四、災后重建:政府與農民
五、社會經濟結構的新變化
六、結論
Ⅷ 賑饑與政區:明清嘉定寶山基層行政之運作
一、引言
二、清代以前嘉定縣區劃涵義的變化
三、從分廠事件到分廠傳統
四、“廠董”職責的擴大和“(粥)廠”功能的轉化
五、從廠鎮合流到地方自治
六、結論
Ⅸ 田祖有神:治蟲與政治強制式的現代化——以浙江省為例
一、引言
二、浙江省各地稻作蟲害與社會環境
三、政府:強制的服務
四、農民:壓力下的動員
五、結論:政治強制式的現代化
Ⅹ 人鼠大戰:1950年代的內蒙古草原——以哲里木盟為中心
一、引言
二、環境、鼠與人
三、從消極防禦到重點進攻
四、剿殺黃鼠的大躍進
五、戰略、戰術與武器
六、結論
Ⅺ 雪災防禦與內蒙古社會的變遷(1930~1980年)
一、風雪中的畜群與保護
二、移牧
三、保畜
四、預防
五、群眾運動與制度協同
六、結論
第四部分 微生物與社會變遷
Ⅻ 鴉片戰爭中英軍的傳染病流行——以舟山為中心
二、霍亂:英軍與中國民眾
三、結論
XIII 上海城區霍亂病史研究——以“地方病”與“外來病”的認識為中心
一、引言
二、上海城區霍亂流行史
三、“地方病”還是“外來病”
四、上海霍亂弧菌之演化
五、上海城區霍亂髮生或流行的背景
六、華界、租界對霍亂的不同預防措施
七、結論
XIV 關於廣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再思考
一、地理景觀
二、宿主
三、媒介
四、病原
五、結論:疫源地的來源、現狀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