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林
山東省曲阜市地標之一
孟母林是孟子父母的合葬地。位於曲阜城南13公里的鳧村。後人以為孟子成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子死後,其後世子孫亦結冢葬於此地。佔地38公頃,外圍石牆,內有樹木約1萬3千株,元明清歷代石碑數通。入林后,神道盡頭為享殿院,以紅色牆垣圍成,享殿四檐三間,長10米,寬6米。殿後為清朝所立的孟公孟母神位碑,殿前東側為明朝所立的邾國公邾國宣獻夫人孟母墓碑。院西50米處為孟母墓,坡高8米,周圍15米,前有供案、石鼎、石燭奴。孟母墓東北為孟氏四十五代中興祖孟寧墓,原有碑,立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碑陰刻“世系之圖”,碑今不存。
“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動人故事,至今流傳,家喻戶嘵。為紀念這位偉大母親,在孟子故鄉鄒縣,很早就建有孟母廟、孟母林,並保存了孟子故宅、孟母井、孟母斷機處等遺址。
孟母林位於古城鄒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環山而建,山林合為一體,林內松、柏、檜、楷、槲等各類古樹數以萬計。那裡除孟母和他丈夫孟激的墓外,歷史孟氏子孫死後也都葬於林內,數得上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孟母林林門前為一條長約百米,寬約四十餘米的神道,神道的盡頭便是祭祀孟母的享殿。三楹殿室,由一道高大的紅牆圍繞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內原安放著孟公孟母神龕、供桌、香爐等祭器。出享殿院西行五十米,有一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了。墓高9米有餘,底寬長達二十多米。元明兩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供桌、石鼎、石燭奴等石雕,排列在墓前。正對墓堆的石碑上,鐫刻著十一個醒目大字:“亞聖孟母端范宣獻夫人墓”。孟母墓西南大約十米處,是孟氏二世祖孟仲子之墓,墓前除有石供桌石爐等墓地設置,還有一塊刻著“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東北走,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孫,被封為中興祖的孟寧墓。墓碑是元代立的,上面刻有記載孟氏家庭繁衍情況的“世系之圖”,有“元代至順四年”字樣。
孟母林
最早記載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以及劉向的《列女傳》。據記載:孟子3歲喪父,*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傳”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
孟母林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村。這裡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與市場為鄰,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鄰居是一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
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關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
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她由衷地發出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貪玩心理。最初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后問孟子:“你學到什麼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學。”孟母非常生氣,拿起刀來,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只做一些蠅營狗苟的事,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養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殺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義、禮、智、信”中“信”的品格。
孟子
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除了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奉養老母,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齊宣王雖然以很高的俸祿來酬謝孟子,卻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張,孟子不貪榮祿,只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很快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禮對於婦人的要求,只不過是做好飯,暖好酒漿,贍養公婆,縫製衣服罷了,因而她們只能料理閨內的事務,不能過問閨外的事情。婦女不應獨擅專制,而應尊三從之道,因此,婦女年少時聽命於父母,出嫁后聽命於丈夫,丈夫死後聽命於兒子。現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經老了,你行你的義,我行我的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方式的教育。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讚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孟母去世后,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母林東向與孟子林遙遙相望,佔地578畝,山上山下遍植檜柏,古木蔥鬱、濃蔭蔽地,墓冢累累,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后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孟母林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3次搬家。後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遊齊孟母林、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母林
孟子出生在山東曲阜城南的鳧[fú扶]村,因此村裡有孟子故里、孟母井、孟母林等古迹。孟母教子的故事,千古傳為美談。如“孟母三遷”,說孟子一家原先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常學送葬的人挖坑掘土,孟母便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學著商販叫賣取樂,孟母再次搬家,在學宮附近居住。這裡聚集著許多知書達禮的士人,孟子受環境影響,也整天在家讀書習禮。孟母選擇了適宜教子的良好環境,對孟子一生的發展極其重要。另外還有一個“斷機勸學”的故事。說孟子小時候學習不用功,有一天從學堂回來,孟母問他的功課,孟子說:還是不好也不壞。孟母便生氣地剪斷織布機上的布,對孟子說: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學習不經常努力,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從此孟子便刻苦攻讀。為紀念孟母,孟廟裡建有“孟母斷機處”碑。鳧村孟母葬地馬鞍山麓有孟母林,林地達萬餘畝。林中有享殿和孟母冢。
孟母林
孟母林多偏北風,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多晴寒天氣;春秋兩季為大氣環流調整時期,春季易旱多風,回暖較快;秋季涼爽,但時有陰雨。具有充裕的光能資源,是濟寧氣候的突出特點。濟寧市年平均氣溫為13.3℃一14.1℃,平均無霜期為199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97—820毫米左右。
濟寧聖地酒店位於濟寧市高新區,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擁有總統套房,豪華套房、商務客房、標準間、單人間共111間(套);中西餐廳、咖啡廳、宴會廳、風味廳,可提供魯、粵、川等菜系菜點和風味名吃佳肴。酒店備有國際會議廳、游泳館、保齡球館、網球場以及歌舞廳、健身房等休閑娛樂項目,是您商務旅遊、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距濟寧火車站6公里,距兗州火車站30公里。
元豐核桃
元豐核桃光滑,大小均勻。果殼單手輕捏即可破碎,果隔小而薄,果仁豐滿,能取仁或半仁,出仁率為55%,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看庄土豆
素有"土豆、生薑、大蔥之鄉"的美譽,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專業鎮,生產"七賢寶"牌蔬菜達50多種,面積5萬多畝,年產各類蔬菜15萬噸,形成了三辣(蔥、姜、蒜)兩薯(土豆、毛芋)一韭菜的生產格局。
鄒城市看庄鎮人民政府素有"土豆、生薑、大蔥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