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胞桿菌引起的、發生在花生的一種病害。該病是一種典型的維管束病害,也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該病主要為害花生根部。

花生青枯病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等20多個國家;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和安徽等地,尤以南方各省(區)發病嚴重。一般發病率10-2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絕產失收。花生感病後常全株死亡,造成損失嚴重。隨著耕作制的變動,複種指數增加,旱地輪作年限縮短,花生青枯病有發展的趨勢。

花徠生青枯病的防治應採用以合理輪作為基礎,種植抗病品種為主,加強栽培管理的農業防治措施;並適時進行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

癥狀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莖部開始發生。特徵性癥狀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維管束變色。該病從苗期至收穫期均可發生,以盛花期最多。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莖頂梢葉片失水萎焉,早晨葉片張開晚,傍晚提早閉合。隨後病勢發展,全株葉片自上而下急劇凋萎,整個植株青枯死亡。拔起病株,主根尖端變褐濕腐,縱切根莖可見維管束變黑褐色,條紋狀,後期病株髓部呈濕腐狀,擠壓切口處,有白色的菌膿溢出。
花生青枯病在花生的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花期達到發病高峰。花生青枯病主要為害根部,特徵性癥狀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維管束變色。
病株地上部最初是主莖頂梢葉片中午失水萎蒿,1-2天後,全株葉片自上而下急劇凋萎下垂,整株青枯死亡,葉片暗淡,仍星青綠色,後期病株葉片變褐色枯焦,病株易拔起,可見根部發黑、腐爛。 
從發病到枯死,快則2-3天,慢則21天以上,一般7-15天,病菌從主根尖端開始向上擴展,主根變褐色濕腐,根瘤墨綠色。縱切根莖部,可見維管束變為淺褐色至黑褐色;濕潤時擠壓切口處,可溢出混濁的白色細菌膿液,將根莖病段插入清水中,可見從切口湧出成煙霧狀混濁液,病株上的果柄、莢果呈黑褐色濕腐狀。結果期發病的植株,癥狀不如前期明顯。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

病原特徵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 稱青枯假單胞桿菌I號小種,屬細菌,假單胞桿菌屬。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0.9-2×0.5-0.8(μm),具極生鞭毛1-4根,無芽孢和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在牛肉汁玉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直徑2-5mm,光滑,稍有突起,乳白色,具熒光反應,6-7天後漸變褐色后失去致病力。國外發現該菌有3個生理小種。其中小種Ⅰ侵染番等多種植物,小種Ⅱ侵染香蕉和海里康,小種Ⅲ侵染馬鈴薯。該菌寄主包括茄科蝶形花科菊科等200多種植物。

形態特徵

病菌短桿狀,兩端鈍圓形,大小0.9-2微米×0.5-0.8微米,無芽孢和莢膜,極生鞭毛1-4根。格蘭氏陰性,菌體內有聚-β-羥基丁酸鹽的藍鼎色顆粒,在馬鈴薯洋菜培養基上,菌落乳白色,近圓形,光滑,稍突起,有熒光反應,直徑約2-5毫米,培養7-10天後,菌落漸變褐色,培養基也變成黑褐色。這是由於病菌分泌的水溶性色素所致。在牛肉汁培養基上,菌落乳白變褐色,微透光,光滑,邊緣整齊,微凸起。在牛肉汁培養液中,使培養液渾濁,不生沉澱。病菌有致病型和非致病型兩類。在TTC培養基上,致病型菌落較大,圓形或不整形,中心粉紅色,邊緣乳白色,無致病型菌落較小,圓形,深紅色。致病型青枯菌無鞭毛,菌體有明顯的粘質層;非致病型的菌體有1-4根極生鞭毛,菌體無明顯的粘質層。

生理特性

病原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8-33℃,生長溫度為10-40℃,致死溫度為52-54℃10分鐘。病原菌對酸鹼度的適應範圍為pH6-8,pH5以下生長微弱,在pH4時死亡。適應的含鹽量為0.1-0.5%,含鹽量達1%時,生長受到抑制。 
病原菌怕陽光,不耐乾燥。在乾燥條件下10分鐘就死亡。病株暴晒2天,病菌全部死亡。在人工培養條件下,青枯病菌的致病力特別容易喪失。一般培養3天後,致病力即減弱,培養20天以上,接種不再發病。菌種移植次數增多,致病力下降。每2天轉管一次,結果菌種移植5次以內致病率在70%以上,移植10次致病力只有30-50%,移植20次后,基本上喪失致病力。該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8年。

分佈範圍


花生青枯病主要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等20多個國家;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和安徽等地,尤以南方各省(區)發病嚴重;隨著病區的擴大,山東、遼寧、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發生,且部分地區逐漸嚴重。

侵染循環


青枯假單胞桿菌主要在病田土壤、病殘體及以病殘體製作的肥料與帶病雜草寄主等處越冬。因此,這些場所就是來年花生青枯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花生播種出苗到生長期間,病菌通過流水、人畜、農具及地下昆蟲傳播。細菌接觸植株的根部后,一般通過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通過皮層組織進入維管束系統,在其內繁殖擴展,並分泌果膠酶、毒素等物質,使寄主組織腐爛,出現萎薏癥狀。腐爛組織的細菌散落在土壤中,又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到健株根部進行再侵染,從而導致病害迅速擴展蔓延。花生收穫后,病菌又在土壤、病殘體等場所越冬。

流行規律


花生青枯病的發生主要受氣候條件、耕作栽培管理以及品種抗性等因素的影響。 
徠氣候
花生青枯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在花生生長期間,旬平均溫度在20℃以上,土壤具備一定的濕度,病害就開始發生,溫度達25-30℃時,最有利於發病。一般花生產區,氣溫均能滿足病害發生要求,其病害流行的決定因素,往往是降雨量,在有菌源存在的情況下,若雨水較多,田間土壤濕度大,有利於細菌的侵入和繁殖,通常發病較重。長期乾旱后驟降大雨,或久雨驟晴,或時晴時雨,也會誘發病害發生。這種氣候條件使土壤的濕度能加速病菌的傳播,同時,氣候的驟然變化,容易導致植株根系受損,造成傷口,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機會。所以,病害發生就會加重。 
栽培
耕作栽培管理直接影響病害的發生與危害程度。一般而言,合理用肥,田間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通常比缺乏有機質的瘠薄地發病較輕;田間整地平整,溝廂能較好排水和濾水的田塊,比地勢低注、易積水的田塊發病較輕。由於花生青枯病菌主要存在於土壤中,故連作花生田比輪作田病重;病菌在浸水條件下很容易死亡。所以,花生與水稻輪作,或花生收穫后田間浸水一段時間,具有顯著減輕發病的效果。 
品種
花生品種間對花生青枯病的抗性存在明顯差異。從花生的株型來看,一般蔓生型品種比直生型品種抗病;中國南方品種比北方品種抗病;珍珠豆型、龍生型比普通型抗病。20世紀70年代,中國曾鑒定出一批優良抗病品種,但由於品種的抗病性隨著種植的年限和病菌致病力變異的影響,其抗病性也會發生變異。因此,各地應根據所種植的花生類型應不斷篩選鑒定新的抗病品種和資源,以供生產應用。 
生育期
花生在不同生育階段對花生青枯病的感病性也不相同,植株開花后至結莢前期發病最盛,結莢後期一般發病較少。

傳播途徑


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殘體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間主要靠土壤、流水及農具、人畜和昆蟲等傳播。花生播種後日均氣溫20℃以上,5cm深處土溫穩定在25℃以上約6-8天開始發病,旬均氣溫高於25℃,旬均土溫30℃進入發病盛期。湛江觀察:氣溫27-31℃,春花生4-5月降雨量120-150mm,秋花生9月降雨量達150-200mm,發病嚴重。該菌通過根部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過皮層進入維管束,由導管向上蔓延,病菌還可突破導管進入薄壁細胞,把中膠層溶解致皮層爛腐,腐爛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再通過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8年,一般3-5年仍保持致病力。連作使土壤中病菌數量逐年增多,頭1年病率為5%的花生田,第2年繼續種花生,病率可增至30%-40%。粘土利於發病。土層淺、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抗青10號、11號、魯花3號、鄂花5號、中花2號、粵油92、桂油28、泉花3121、粵油22號、粵油320號、粵油250等;播種前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種(可形成保護膜,隔離病原菌,提高種子發芽率),時間不宜過長;播種后應及時在地面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墒防水分蒸發、防土層板結,隔離病蟲源,提高出苗率。
(2)大力推廣水旱輪作或花生與冬小麥輪作。提倡進行3~4年以上輪作,以控制病菌基數。由於青枯病的寄主範圍較廣,輪作時要考慮茬口的安排,與甘薯、玉米或採用水旱輪作的方式較為適宜,避免與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連作。
(3)加強田間管理。深耕土壤,增施有機肥,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在花生生長期應及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瘋長,促進花芽分化;在開花前期、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噴施地果壯蒂靈使地下果營養輸導管變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加花生的產量。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早施氮肥,促進花生穩長早發。對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減輕病害發生。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帶出田間深埋,並用石灰消毒。花生收穫時及時清除病株與殘餘物,減少土壤病源。
(4)播種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剷除雜草,清除病殘體也有較好防治效果。對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減輕病害發生,通過深耕、深翻、嚴整土地、改良旱坡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農業防治

清除菌源
花生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一旦土壤中帶有病菌,要想徹底根除是很困難的。但是,花生收穫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帶出田外集中燒毀,對田間病株應及早拔除深埋或燒毀。不用病花生藤堆肥,盡量減少和控制病菌的擴散,降低次年發病的初侵染源,仍然具有減輕病害發生的作用。 
種植抗病品種
種植抗病品種是經濟有效的防病措施。中國利用協抗青、台山三粒肉為抗源進行抗病育種培育出一批抗病優良花生品種,如鄂花5號、中花2號、粵油92、桂油28、魯花3號等品種。 
合理輪作
對重病區,水源條件較好,實行水旱輪作是控制花生青枯病發生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對旱坡地花生種植區,不能進行水旱輪作,可與花生青枯病菌的非寄主植物輪作,如小麥、玉米、甘薯、大豆等,一般輪作2-3年,具有明顯減輕病害的作用。 
加強栽培管理
田間栽培管理措施,對控制花生青枯病的發生和危害具有明顯的作用。在花生青枯病發生區,應注意田間水肥管理。對旱坡地在播種花生前,進行短期灌水泡浸,可促使土壤中病菌大量死亡,從而減少病菌侵染機會,降低發病率。田間增施有機肥,使花生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同時,做好田間的清溝排漬,防止雨後積水,早期零星病株及時拔除,集中處理,不施用帶菌肥料等農業栽培管理措施,既具有防病作用,也具有增產效果。 

生物防治

每畝可選用10億CFU/克(CFU/克為每克樣品中細菌菌落總數)多黏類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450-700克,或3000億個1克熒光假單胞桿菌粉劑450-700克,或2%春雷黴素水劑150-175克,或2%氨基寡糖素水劑200-250克等,兌水50-60千克;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粉劑1000-2000倍液等50-60千克。在花生始花期或發病初期,噴淋花生莖基部或灌根,每穴澆灌藥液0.2-0.3千克,7-10天噴灌1次,連防2-3次。 

化學防治

播種前藥劑拌種,可控制苗期發病。病害常發區和連作田,當病株率達到1%以上時,及時噴葯防治。 
種子處理:花生播種前,按種子重量,可選用0.4%的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或0.5-1%的20%噻菌銅懸浮劑,或0.2-0.3%的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或0.3-0.5%的25%絡氨銅水劑,或0.5-1%的75%敵磺鈉可溶粉劑等拌種。充分拌勻后即可播種,不要悶種,防止產生藥害。 
藥劑灌根:在花生始花期或發病初期,每畝可選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00-200克,或20%噻森銅懸浮劑150 -200毫升,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40-80克,或41%乙蒜素乳油60-75毫升,或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200-250克,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00-180克等,兌水50-60千克;也可選用20%噻菌銅懸浮劑300-5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300-500倍液,或47%王銅可濕性粉劑300-600倍液,或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12.5%松脂酸銅乳油500-600倍液,或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等,均勻噴霧,畝噴藥液50-60千克。噴淋花生莖基部,或澆灌花生根部,每穴澆灌藥液0.2-0.3千克,7-10天噴灌1次,連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