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竹山

位於浙江省臨海市的山峰

蓋竹山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南。因滿山翠竹,鬱鬱蔥蔥,故又名竹葉山。頂有兩峰,一如騰龍,聳立雙岩似龍角,一若奔獅,兩石開裂如獅口,遙遙相對,人稱“龍獅相湊”,“奔獅峰”上有一石洞,洞前翠竹覆蓋,故名蓋竹洞,又名楊嶴洞。

簡介


蓋竹山
蓋竹山
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為道教“第十九洞天”,名日“長耀寶光洞天”,洞內昔有道觀,后漸被毀,現僅存石井、石床、石室、石硯、石碑等名勝古迹,洞后崖壁滴水不定,人稱“聖獅靈涎”;洞外奇岩怪石,各具景緻;洞右懸崖如削,峭壁千丈,形如瓊樓,故有“丹風樓”之稱;洞北懸崖聳立,壁岩上刻“天門”二字;洞東山上茶園以盛產“蓋竹名茶”稱著,為江南古茶園之一。

蓋竹洞


蓋竹洞,坐落在臨海市汛橋鎮下路坑村,相傳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九洞天。蓋竹洞古時又稱仙人洞,是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漢至晉,曾有道家高人入山修鍊。早在漢代就有道士陳仲林等四人在山中修道,後傳說其得道升天。晉時有道人許邁於蓋竹洞創石室,后改名棲真觀。明代臨海地理歷史學家王士性《廣志鐸》云:“臨海南三十里,第十九蓋竹洞,為長耀寶光之天。”曾在五代十國任過宰相的道士杜光庭,在道書上寫著三十六洞天,稱蓋竹洞為十九洞天。今年初夏的一天,我懷著一種好奇兼休閑的心情,走進蓋竹洞。
蓋竹山
蓋竹山
從市區驅車,經汛橋鎮,往蔣山方向,過程家村、白岩下村,至洋嶴村。洋嶴村位於一山坳的坳口,村口道旁一條小溪邊,有一株雖不粗壯也不繁茂的古樟,卻也枝殘婀娜,看樹榦上掛著的古樹名木保護牌,已有350歲的“高齡”;不寬的小溪中,有石制丁步,與古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道路另一側,有一座“朝文三級電站”。過洋嶴村,沿小泥小道左拐,順山嶴邊蜿蜒前行,路邊不時可見成片的枇杷林,枇杷樹上已掛滿果實。至下路坑村,只有路邊的古舊的農舍,見不到農人,也沒有農家常有的犬吠。道路兩側竹木相夾,十分幽靜。山澗里,流水嘩嘩啦啦;澗邊水田中蛙兒競相鼓鳴,更襯出了山嶴的寧靜。小道左側山腳,有一座蓋竹寺,沿小寺邊的山道上行,就可前往蓋竹洞。
據說,汛橋鎮西邊有座山叫洋山,該山麓村莊就被命名為洋嶴村,因蓋竹洞自洋嶴村而入山處幽,當地人故又稱之為洋嶴洞。從蓋竹寺沿石塊壘築而成的山道往上攀爬,過農舍,抬頭可見高高的山頂有一塊陡立的岩峰。見道旁有農人有勞作,順便打探,證實蓋竹洞當地都稱為洋嶴洞,說不用半小時就能到達。對於已慣於驢行的人來說,這點山峰,這點距離和高度,當然算不得什麼,於是我抬腿就往山上走。山勢比較陡峭,山道石階左折右拐,幾無平緩之處。沿途是茂林修竹,初夏時節,滿山蒼翠。道邊,一路的大大小小的楓樹,雖不及永豐茶遼楓樹的粗壯古老,但也眾多繁密,若逢深秋時節,滿目火紅,別有一番風景和樂趣。
不知是天氣使然,還是身處深坳幽林中之故,倍感涼爽。據傳,因山上盛蓋毛竹,終年翠色常新,春光不盡,“有竹如蓋,故以為名”,山因竹而名為蓋竹山。一路走來,不時有連綿成片的翠竹,可謂名副其實了。遠山近處,滿目蒼翠,一派生機。清新的空氣中,還帶著一絲樹葉蓬勃的青香。山道邊的樹叢中,各式鳥兒競相鳴叫,遠近高低、此起彼伏、婉轉動聽,好似鳥兒的世界正舉辦音樂盛典。陶醉之下,作為一個貿然闖入的不速之客,心情大好,也禁不住和著它們動聽的鳥叫,吹起了口哨。相比鳥兒的婉鳴,我的口哨聲顯得十分乾澀難聽,但卻掩飾不了我的開心。
山道石階古樸而整潔,路邊的樹叢里,不時有小動物悠然而過,小動物靈動而敏捷,應該是山兔或是松鼠吧。只見它們身影晃過,隨後就見樹枝輕微晃動。走到半途,稍息。回望對面的青山,也是“半山毛竹半山松,竹林深處景色濃”,一目青黛。最奇的是西面的一座山,酷似一隻靜卧之猴。山峰的形狀與猴頭十分神似,遠遠望去,甚至能見到“猴”的一雙眼睛,真是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鼓作氣往上走,清涼的早晨,我已是滿頭大汗。轉眼來到一片竹林中,翠竹掩映之中,隱隱中一座建築,就是蓋竹洞了。一看時間,從山腳到山洞,爬上海拔不到500米的蓋竹山,用了才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呢。
山洞外,立著一塊“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蓋竹洞”石碑。走過一座二層的廊屋,依山崖而建的就是蓋竹洞了。
蓋竹洞,前臨深澗,左邊的峰崖若香爐,右邊的石壁峭立若寶劍指天,所謂“左挹香爐峰,右峙寶劍岩”,“高嶂翻空作獅蹲,呀然張口開巨谷。”蓋竹洞即棲真觀便建在獅口之內。洞外前殿平面三間半,二層建築;順前殿右側拾級而上,一側立有一碑,記錄龍門真宗第二十三代傳人、黃岩金清勸勞村人、1984年起任蓋竹洞監院的徐宗達(1926-2007)道長之事迹。
洞前東南筑有圍牆,洞門上書“蓋竹洞天”四字。走入洞門,是洞內大殿,平面三開間。前洞寬大開朗,岩壁如削;神台上,供太乙真人、玄天上帝、雷祖大帝、呂洞賓等。前洞右邊,立《蓋竹洞碑記》額《蓋竹山長耀寶光道院記》石碑一塊,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禮部侍郎天台齊召南所撰、牟正鵠書並跋,碑文是因蓋竹道士袁陽月所請而作,述其勝概,記其歷史,惜碑左上角有大面積殘損。后洞頂岩不時有岩泉落下,滴滴答答,人稱“聖獅靈誕”。清馮賡雪《台南洞林志》有云:“洞中寬敞,靈異幽奇,其中岩泉點滴,東西無定,人每以手承之,以瑞應。”我也以手接之,以求吉祥吧。
遊人香客不多,洞內有一道人,靜坐於桌前,負責接待香客。道人是本地大田人,姓楊,是從臨海城關城隍廟過來的。從與楊道士的攀談中得知:棲真觀現有三名道士,還有另兩位來自廣東和溫州洞門左側,懸一口鐘,楊道士稱,原來觀內有一口巨鍾,大約有一千多斤,但在文革破四舊時,不要說鍾,就是連廟宇建築,也被搗毀一空。還有一位道士,七歲就在觀中,文革時觀毀人走,被趕下山,現在已是耄耋之年,昨天因為有了玄孫女剛來山上還願。據楊道士介紹,上蓋竹洞,另有一徑,是從蔣山上山,山道平緩,卻要遠很多,大約有十里地。我想,那條道應該適合驢行吧,有空不妨一走。
道人桌前,有一疊列印的《蓋竹山簡介》,免費奉送,讓遊人對蓋竹山的人文歷史多了一份了解。“茶者,南方嘉木也。”台州種茶歷史悠久,蓋竹山與臨海茶葉也有淵源。蓋竹洞東邊小山上有古茶園,漢時葛玄始植,產蓋竹名茶。清《浙江通志·物產》記載:“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因葛玄被奉為太極左仙翁,所以茶園被稱為“仙翁茶園”,這是有史可查的浙江較早種植茶葉的地方之一。
蓋竹山竹旺林密,風景幽美。據記載,宋代知府唐仲友、清代馮賡雪等名人,都曾游過蓋竹洞。王士性在詩中讚美蓋竹洞:“宇內洞天三十六,玄都仙伯紛相逐。我聞此洞多素書,葛洪謂是神仙居。”齊召南在《蓋竹洞碑記》中描述:“台郡城南三十里,有蓋竹山,土人呼為竹葉;有洞幽深,呼為仙人。自天門峰高插霄漢,十數裡層巒疊嶂,蜿蜒翔舞,迥旋起伏,鍾秀於是。”
竹翠林幽,空氣清新,幽靜安寧,離市區也不遠。蓋竹山確實是人們繁忙之餘休閑賞景的好去處。

人文歷史


修鍊養生

蓋竹山
蓋竹山
蓋竹山,漢代有道士陳仲林、許道居、尹林子、趙叔道四人在山中修道,傳為得道升天。
葛洪(283—363),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晉永康元年從葛玄的弟子鄭隱學,悉得其法。曾於臨海的蓋竹山修道、煉丹。東晉時王世龍、趙道元、傅太初三人均為得道之人,同時居蓋竹山。
東晉時句容人許邁,居蓋竹山蓋竹洞修鍊養生之道。許邁,字叔玄,曾拜王世龍為師,博學多才,善於文章,性好清靜無為、養生之道。許邁於蓋竹洞建“棲真觀”,生平與王羲之交好,常有詩書往複。
元、明、清道觀時有興廢。
光緒中,道教龍門派第二十三代傳人理全來此靜修。民國時(1912—1949)林誠壽主持道務,觀內有道士七人,每日約有百餘通道者前來參悟。
“文革”時毀,1980年蓋竹洞口道觀陸續重修。2006年12月,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蓋竹洞為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詩文

北宋政和八年(1118),重建道觀,宣和元年(1119),始有“真棲”額,南宋淳熙八年(1181),台州郡守唐仲友游此,寫下文章:
天門發秀萬馬下,水口離立群峰稠。
瀑泉對面深絕壁,寶劍卻依丹鳳樓。
溪聲噴薄雷震動,石色古怪神剜鎪。
洞天呀含風颼颼,香爐峰下蛟龍湫。
中岑特秀小為貴,左右旌節森戈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