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校
魏校
魏庄簡像
魏校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學,而貫通諸儒之說,擇執尤精,認為,理、氣、心,雖岐而為三,但天地間只有一氣,其升降往來即所謂理,人得之以為心,故心亦氣,氣能自為主宰。強調“蘊蓄”、“涵養”,認為古人蘊蓄深厚,故發越盛大,而今人易漏泄於外,故無由厚積而遠施。
魏氏著有 《周禮沿革傳》、《周禮義疏》、《郊祀論》、《春秋經世》(一作《春秋經史書》)、《大學指歸》、《奕世增光錄》、《官職會通》、《體仁說》、《魏庄渠粹言》、《巷牖錄》、《庄渠遺書》、《庄渠詩稿全編》等。其學宗胡居仁;初疑陸象山之學為禪,其後又轉而“始知為坦然大道”(《明儒學案》),因而具有一定特色,在儒學中較有影響。
魏校半身像
校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學,而貫通諸儒之說,擇執尤精。嘗與余佑論性,略曰:“天地者,陰陽五行之本體也,故理無不具。人物之性,皆出於天地,然而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又曰:“古聖賢論性有二:其一,性與情對言,此是性之本義,直指此理而言。其一,性與習對言,但取生字為義,非性之所以得名,蓋曰天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先儒因‘性相近’一語,遂謂性兼氣質而言,不知人性上下不可添一物,才著氣質,便不得謂之性矣。荀子論性惡,楊子論性善惡混,韓子論性有三品,眾言淆亂,必折之聖。若謂夫子‘性相近’一言,正論性之所以得名,則前後說皆不謬於聖人,而孟子道性善,反為一偏之論矣。孟子見之分明,故言之直捷,但未言性為何物,故荀、楊、韓諸儒得以其說亂之。伊川一言以斷之,曰‘性,即理也’,則諸說皆不攻自破矣。”所著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卒,謚恭簡。唐順之、王應電、王敬臣,皆其弟子也。順之,自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