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坡頭鎮

湫坡頭鎮

湫坡頭鎮隸屬於陝西省旬邑縣,位於縣城的西北部,距縣城25千米,東臨旬邑縣職田鎮,南接旬邑縣太村鎮,西與彬縣新民鎮相鄰,北和旬邑縣底廟鎮、甘肅省正寧縣相望,湫坡頭鎮地勢呈東西走向,長約20千米。

徠截至2011年,湫坡頭鎮轄15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6323戶25715口人,屬旬邑縣第二人口大鎮。總面積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383畝,果園面積28500畝。

湫坡頭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度適中,2010年底,湫坡頭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99億元。

歷史沿革


明成化年間復立三水縣時,全縣設有5鎮16里。湫坡頭分屬椒村裡、北宮裡。至清時,椒村裡轄今湫坡頭下部塬區及底廟各村;北宮裡轄今湫坡頭上部塬區及職田以下部分地區。
民國初,全縣劃為中、東、南、北、西5區,湫坡頭鄉隸屬北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革命根據地。湫坡頭區隸屬新正縣,為第四區,區公署駐湫坡頭村。下設第一鄉(看花宮)、第二鄉(坪坊)、第三鄉(北崖頭)、第四鄉(椒村)、第五鄉(甘家店)。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推行保甲制。北區劃為太峪、底廟、太平3聯保。聯保下設保,保下設甲。聯保設主任,保、甲置保、甲長。看花宮、散集屬職田聯保3保,保公所設在看花宮。其他各村屬太平聯保。
1950年,店子區轄看花宮、坪坊、椒村、甘家店等4鄉,區公署駐甘家店村。
1956撤區並鄉,該地區合併為兩個鄉,上片為湫坡頭鄉、下片為甘家店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湫坡頭鄉、甘家店鄉合併設立和平人民公社。機關駐地湫坡頭村。
1959年栒邑縣併入鄰縣,和平人民公社併入職田人民公社。後設置湫坡頭管理區。
1961年栒邑縣制恢復后,設立湫坡頭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政社分設時,設立湫坡頭鄉人民政府。
1998年2月更名湫坡頭鎮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

湫坡頭鎮地處旬邑縣中塬北部,位於北緯35.23°,東經108.29°。鎮界呈長方形,東西長14.5千米,平均寬6千米,總面積87平方千米。

地貌

土地類型依地貌分,有山坡地、塬面地、川道地3大類。塬面地為主體,占土地總面積80%。土壤多為土層深厚、物理性狀好、肥力較高、蓄水性強的黃綿土和黑壚土。

水文

湫坡頭鎮少有水系發育,河流較少,水量不大。支黨河從八王莊、劉家莊地域流過。此外還有梁渠溝、車門溝、門家溝、看花宮溝、西窪溝等無名河溝。

氣候

湫坡頭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度適中,雨熱同期。年最高溫度7月份平均為36.3℃,最低溫度1月份平均為—4.9℃,全年積溫4308.2。年日照2497小時。年降水量606.3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3個月,夏多雷陣雨,秋多連陰雨。早霜始於10月下旬,晚霜終於次年4月上旬,全年無霜期179天。由於受地勢影響,境內熱量有少許差異。上部塬區比下部塬區每年小麥收穫晚5—7天左右。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湫坡頭鎮轄15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
湫坡頭鎮行政區劃一覽表
埝橋子村坪坊村
羅家村椒村
西窪村芝村
北崖頭村太堡村
車門村甘家店村
散集村湫坡頭村
門家村旮旯子村
看花宮村

資源


截止2010年,湫坡頭鎮有土地面積為4802公頃,人均2.82畝。耕地2588公頃(其中蘋果面積1900公頃),林地2214公頃。

人口


據考古發現,坪坊村有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在那個時期便有人在此居住。看花宮村何氏家譜記載至19世,有540多年歷史。
1990年湫坡頭鎮23249人,2000年25272人,2010年27289人。均分佈在15個(2005年前19個)村民委員會、92個村民小組、44個自然村。2010年人口最多的是甘家店村,2550人;最少的是車門村,887人。人口超過2000人的村有坪坊、門家、看花宮、湫坡頭街、椒村、甘家店。同時,鎮區人口增至4817人。
湫坡頭鎮不同自然區人口比重分佈表
面 積1990年2000年2010年
自然區面積比例 (%)人口(人)比例 (%)人口(人)比例 (%)人口(人)比例 (%)
總 計87100%23249100%25272100%27289100%
東部上片區3743%1210452.1%1318752.2%1341552.6%
西部下片區3945%1061245.7%1150545.6%1161545.5%
川 道 區1l12%5332.2%5802.2%4981.9%
1990年2000年2010年
村 名人口小組自然村人口小組自然村人口小組自然村
苟 家3402136921
甘家店236185258885266685
埝橋子93652100752116152
合計232499244252729244272989244
註:2005年八王莊併入北崖頭村、劉家莊併入西窪村、苟家村併入羅家村、風火台村併入椒村。

交通


211國道和彬湫路穿境而過,13個村毗鄰主幹公路四通八達的通村路網已全面形成

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湫坡頭鎮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極為貧困。封建土地私有制使以農為業的廣大人民群眾大都當僱工、佃戶或自種維持生存,過著租牛佃山的日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湫坡頭鎮農業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經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使農民土地私有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但由於所有制單一化,追求“一大二公”,生產管理上高度集中,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義,限制商品生產,給農業經濟帶來了損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極大的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1984年後湫坡頭鎮在抓好糧食生產、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種經營,以烤煙、蘋果、養殖為主導產業,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
2008年,湫坡頭鎮國民經濟收入4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6元;新增個體戶46個,完成產值5500萬元,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2400萬元。
2010年底,湫坡頭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99億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5445元,凈增1656元,增長率43%。

農業

湫坡頭鎮夏田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豌豆、扁豆;秋田有玉米、高梁、糜子、穀子、蕎麥、黑豆、黃豆、白豆、小豆等。其中以小麥、玉米為主,其餘次之。
小麥小麥為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白露前後播種,次年夏至前後收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小麥品種有三月黃、老紅麥、白芒麥等品種,畝產僅幾十斤。1955年引進碧螞1號,產量一般在100千克左右。1960年引種407、農大90等品種。1970年推廣錢交麥、平原50號、33152等品種。至2008年湫坡頭鎮大面積引進推廣長旱58號、長武131等品種,使小麥連年穩產、高產,畝產在350千克左右。
玉米20世紀40年代中期引進試種的有火燒齊、金皇后等,畝產220千克左右。50年代逐漸被白馬牙、紅心黃馬牙代替,畝產約250千克左右。60年代引種單交、雙交、三交新品種,畝產280千克左右。70年代中期種植陝單1號、陝玉683等品種,畝產達到300多千克。至2008年湫坡頭鎮大面積種植單玉、農大95、沈丹16、沈玉17、豫玉22等良種,加之地膜覆蓋技術及作務方法的改進,畝產增加到500千克以上。
高梁早期有雲丈三、燈籠紅等品種。20世紀50年代中期引進高桿齊。70年代推廣三尺三、忻雜202等品種。隨後湫坡頭鎮大面積種植晉雜4號、5號,畝產在500千克以上。80年代後期高粱只作飼料之用,種植面積驟降。
蕎麥種植歷史較長,為夏收後主要的複種作物之一。品種有甜蕎麥、苦蕎麥、北海道1號等,畝產150千克左右。
穀子種植歷史悠久。早期品種有把子谷、獨頂谷、酒谷等。20世紀60年代引進試種60天谷,70年代推廣大寨谷。因其產量不高,至2008年湫坡頭鎮種植不到2公頃。
糜子種植歷史悠久。品種有黃、白、紅、黑4色,分硬、粘兩種,是主要夏收后回茬(複種)作物之一。年種植面積60多公頃,畝產150千克左右。
大麥早期品種有長芒、短芒等。20世紀60年代試種西引2號。由於大麥皮殼厚、品質差,種植面積極小。
豆類早期春種夏熟的有豌豆、扁豆等,秋熟的有黑豆、小豆、蠶豆菜豆、豇豆等。20世紀60年代后陸續引進黃豆、紅小豆、綠小豆、白雲豆、雙青豆、60天黃豆、美國大豆等,品種多達30餘種。早期以玉米、高梁地套種為主,20世紀80年代后純種和回種面積擴大,畝產180千克左右。
油料類油料作物有油菜、荏、麻籽、葵花等。其中以十字科白菜型油菜為主,品種有土油菜、關油3號、74—1、74—2、74—3等。20世紀60年代,油菜作為倒茬作物,常與蕎麥混作。70年代后改為純種,產量有很大提高,一般畝產100千克以上。作為油料作物的荏一改過去春種秋收的作務方法,變地膜育苗、夏收后栽植。2008年湫坡頭鎮種植面積達800公頃,畝產100千克左右。
蔬菜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種植蔥、韭菜、蒜、白菜、芫荽、蘿蔔、菠菜、芹菜、芥菜、辣椒、茄子、葫蘆、黃瓜、筍瓜、蕃瓜、南瓜、洋芋、黃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引進了西紅柿、菜豆、甘蘭(俗稱包包白)、菜花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引進優良品種,提高栽培技術,蔬菜產量成倍增長。

畜牧業

湫坡頭鎮畜禽種類較多,飼養量居中。大家畜有牛(山地牛、黃牛、秦川牛)、馬(青海馬、伊犁馬)、驢(山毛驢、關中驢)、騾等,均為常年圈養。20世紀60年代前土地分散耕種,無農業機械,牲畜是重要勞動生產力,90%以上農戶都有養殖。80年代土地實行責任制后,大家畜作價歸農戶飼養,存欄數增加。90年代后農業機械代替了牲畜動力,大家畜存欄急劇下降。
豬的品種有內江豬巴克夏豬約克豬、蘇白豬、長白豬等,均為圈舍餵養。一般農戶都有養殖,少則1頭,多則四五頭。2008年底,湫坡頭鎮有養豬大戶7戶。湫坡頭村師軍鋒養殖120頭、車門村養殖場飼養110頭,均為生豬養殖大戶。
羊的品種有土綿羊、蘇白羊、關中奶山羊、布爾羊等。20世紀飼養方式為常年放牧,后改為圈養。主要品種為關中奶山羊和布爾山羊,其餘羊種基本淘汰。2008年湫坡頭鎮羊存欄4000餘只。
兔的品種有土種兔、安哥拉長毛兔、日本大耳白、青紫蘭兔、虎皮黃兔、丹青白兔等,農戶普遍飼養。湫坡頭村郭軍勝投資40餘萬元建立的皮肉兼用型獺兔養殖場,飼養獺兔1500餘只。
當地村民素有養雞習慣。品種有土種雞、來航雞、羅斯雞、星雜二八八雞等。過去大多為開放式散養,由雞自由覓食,早出晚歸。后改為圈養,同時推廣各種科學餵養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肉、產蛋率。

工業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看花宮生產大隊把有手藝的木匠、磚瓦工及剩餘勞動力組成建築隊,外出承建民房和進行簡單維修,年收入2至3萬元。當時僅有電夯、電葫蘆等一般機械設備。全公社有多家生產大隊辦有磚瓦窯,手工製作,罐窯燒制,生產規模小,僅自給自足,少有銷售量。80年代后湫坡頭村、車門村開始生產機制磚瓦並建有輪窯,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產量。鄉辦企業有1966年建成的下林場、1976年建成的上林場、1980年建成的公社磚廠、1983年建成的公社手套廠和地毯廠、1985年建成的鄉罐頭廠。

社會


教育事業

湫坡頭的教育,明以前無考。明、清時期人口居住的大村子設有私塾,村民共請塾師以教本村子弟,費用公攤。也有人自設門館,學生慕名而學的。全縣私塾較有名氣的在看花宮、甘家店等村,學生大都學有所成。據看花宮何氏家譜記載,本村歷代共出生員、監生、貢生、武生、童生30餘名。
私塾辦學規模較小,一般只有1名教師,學生名額無定數,入學不考試,無學制年限,學生年齡、文化程度不一,混坐一室。塾師分類施教,因人而異。學生初學《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全天讀誦,注重識字;次則增加寫字;進而學習《四書》、《五經》,練習作對,習寫詩文等。
民國二十年(1931),設公立初等學校。湫坡頭鎮有甘家店、椒村、湫坡頭、看花宮4所小學,學生90餘名。教師由本村聘請,年薪三石六斗小麥。校址大都設在古廟中,學生圍坐在方桌周圍上課,課程開設國語、算術兩門。
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湫坡頭街中山中心國民學校改名湫坡頭鄉高級小學,幾個大村設初小。教師由縣第三科(文教科)派任,教師工資改小麥為薪金,實行計分制,100分為限。一般教師在55—70分之間,每分約人民幣4000元(等於今0.4元)。1960年後,實行國家辦學與群眾辦學的兩條腿走路方針,村村有小學,掃盲識字活動也很活躍。學校重視教學質量,教學風氣良好,在校學生逐漸增加。“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業遭受嚴重摧殘,教學秩序、教師隊伍倍受衝擊,教學質量下降。特別是在“開門辦學”的影響下,學校教育處於半耕半讀狀態。這期間,按照“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方針,小學學制由6年制改為5年制,課程以政語、算術、音樂、體育為主。學校條件簡陋,校舍大多為土窯洞,個別學校仍沒有搬出古廟,桌凳為胡基上放置木板,被稱為“泥孩子、土檯子、黑屋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事業逐步步人改革發展的新時期。至2008年,湫坡頭鎮有1所中學,在校職工76名;教學班21個,學生1200名。完全小學14所,教學班120個,學生1650名。

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湫坡頭鎮較大的村子一般都有戲班(由社火頭兼管),不少人都會唱幾句亂彈。每遇年節、廟會、祈雨、物資交流會及家庭祝壽、婚喪喜慶,常演秦腔助興。田間地頭、家庭院落、大街小路,常可聽到大秦之聲。農事間隙,三五人一聚,吹、拉、彈、唱,自娛自樂。也有外地來的皮影木偶戲班,多在冬閑演出。
社火,村村皆有。主要有抬亭子、走柳木腿、馬故事(地故事)。社火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至來年的二月二結束。其表演空間小至麥場院落,大至田疇廣場;演員眾多,觀眾如潮。其表演形式分為地社火和高抬社火兩類。地社火舞姿粗獷陽剛、大起大落、表演虛擬、動作樸實,即興性很強。高台社火奇妙驚險、動作細膩、格局固定、扣人心弦。無論哪種形式,其內容完整,有時間、有環境、有情節,故事性很強。
體育活動分男女兩種。姑娘有抓烏子、跳繩、踢毽子等。小夥子有打格、打柴、攻城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體活動有所發展。除傳承傳統的民間文體活動外,革命歌曲廣泛受人喜愛,逢會必唱。中、小學生歌詠隊,是課餘活動和開展歌詠比賽的重要組織。合作化時期,群眾唱歌活動較為活躍。20世紀60年代,群眾大唱革命歌曲,開展歌詠比賽。縣、社電影放映隊放映電影。“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始學習“小靳庄”活動,各村相繼成立文藝宣傳隊,表演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歌曲、小戲、舞蹈。1982年成立了公社文化站,群眾文體活動更加活躍。每逢重大節日,都舉辦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有社火、燈謎、乒乓球、拔河、象棋、書法繪畫、文藝匯演等。鄉文化站圖書長期向群眾開放,電影放映隊經常為各村群眾、中小學生放映電影。題材多為愛國教育、科普宣傳的內容。
2008年,湫坡頭鎮有文化站1個、電影隊1個、圖書室11個、文化室11個、老年活動室4處。

醫療事業

2006年湫坡頭鎮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當年參合群眾5205戶、19865人,參合率80%。2007年參合群眾5526戶、23989人,參合率90%。2008年參合群眾5818戶、25064人,參合率達到95%。
2006年至2010年,湫坡頭鎮農民受益者85702人次。醫療費用總計1429.1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補償總計567.11萬元,報銷率為4070。
2010年,湫坡頭鎮已建立鎮衛生院及18個村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服務體系。並多方籌資對鎮衛生院及村級醫療定點,改造房屋,增添設備,培訓醫務人員,建立健全了醫療服務機構。

風景名勝


北宋泰塔
泰塔又稱旬邑塔,在旬邑縣城內。
北宋泰塔
北宋泰塔
泰塔是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層北面正中辟有半圓形券門,通過門裡的甬道,進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盤登遠眺。從第二層起,每層都有拱形的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並逐層依次變換其方 位。
各層塔檐於轉角部位的中線上,用青石製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頸部各有鐵鑄環套,用以系鈴。每當清風徐來,鐵馬叮鐺,抑揚頓挫,如聽神曲,使人心曠神怡。
相傳此塔建於唐代,但據塔身第六層北面東側檻窗上的一塊磚刻題記,起塔的時間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
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石門山森林公園的林木種類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齊的人工林。奇花異草,觀賞植物資源豐富,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國”。其分佈錯落有致,交相輝映。
森林中滿目清翠,鬱鬱蔥蔥。高大的喬木摩雲翳日,低矮的花草爭妍鬥奇。樹木枝葉繁茂,鮮花艷麗奪目。這裡既有原始的自然風貌,又顯示出人工花園的神韻。
古象犀牛化石展館
古象犀牛化石展館
古象犀牛化石展館
古象、犀牛化石館陳列有1975年出土於馬欄鎮西塬村的黃河劍齒象化石和犀牛化石骨架,其中古象化石體長8.45米,高4.3米,犀牛化石體長4.8米,高3.1米,距今已有三百多萬年的歷史,是研究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古地質、古氣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標本。大象化石體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復原裝架的第一具完整的板齒犀牛化石骨架。古象、犀牛化石為國家一級文物。
(湫坡頭鎮境內沒有風景名勝,以上為湫坡頭鎮周邊景區)

歷史文化


湫坡頭鎮是個文化古鎮。著名的陝北公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於1937年在該鎮看花宮村創建,當年學校的遺跡還清晰可見;群眾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民間剪紙、刺繡遠近聞名,民間的鎖吶別有一番特色,多次參加國家和省市大型文藝演出活動。
湫坡頭鎮自古民風淳厚、習俗勤儉、純樸無華、富不喜外、窮不嫌鄉。與鄰和睦相處,與友親善以待。遵長幼之序、重禮儀誠信,既具粗獷、勇敢、豪爽之品質,又兼忠厚、正直、善良之風度。千百年來,這裡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美化山河,為地方文明和社會進步做著不懈的努力。

名人


李維漢(1897—1984)湖南省長沙市人,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秘書長、憲法和選舉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成仿吾(1897—1984)原名成灝,筆名石原生,湖南新化縣人。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教育家、革命家、文學家。先後編輯出版《創造》季刊、《創造》月刊、《創造》周刊、《創造日》、《洪水》等多種文學刊物,發表了許多文學評論、小說和詩歌。
何金升(1914—1937)漢族,湫坡頭鎮看花宮村人。1931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歷任新正縣馬欄區區長、縣武工隊隊長、縣大隊副大隊長、縣委統戰部部長等職。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為革命出生人死,屢建戰功。他是創建和發展旬邑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參加者和領導者。

榮譽


湫坡頭鎮先後被命名為省級衛生鎮,被市政府命名為“烤煙生產”先進鄉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綜合示範鄉鎮黨委、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信訪穩定工作先進集體、新農村建設一等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