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婚嫁

珠海地區的婚嫁習俗

水上婚嫁以船作接新娘的交通工具,以歌來貫穿整個婚嫁的全過程。這是水上婚嫁最喜慶的一個場面,又是體現新郎、新娘的禮貌、才智和孝心的時候。

概括介紹


斗門水上婚嫁,婚嫁過程形式繁複多樣,講究禮儀;它與居住的水環境不可分離,有明顯“水”的特徵;它與沙田民歌藝術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繫。
斗門區地處黃楊山周圍和珠海口的磨刀門、泥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及厓門。這裡河涌縱橫,有廣闊的沙田與灘塗,自古以來是疍家人打魚和耕種謀生的家園。水上婚嫁風俗源於疍家人對歌成親的禮儀,它形成於清初,成熟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水上婚嫁融合了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為交通工具,在備婚宴、接新娘、拜高堂、會親友等情節上,以歌唱貫穿整個婚嫁活動的全過程。水上婚嫁的出現,對促進平民百姓的仁愛禮儀、衣著服飾、家居陳設、民歌創作都是一次檢閱,它歡慶、祝福、諧趣和真誠的文化魅力影響著珠江三角洲整個沙田區。
斗門水上婚嫁作為民間婚俗。經過幾百年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演變,形成了獨特的富有水鄉地方特色的風俗文化,尤其是水鄉居民婚姻風俗特色,婚嫁禮儀獨具特色。水鄉人嫁娶禮儀頗為講究;有互贈定情信物;新郎“望高堂”,拜席、拜錢盒和梳頭;新娘出嫁“哭婚”,“上頭”;水上“花船迎親;過門“拜祖”、敬“過堂茶”;夫妻“拜灶君”、“回門”等,部分禮儀延續至今。
水上婚嫁以船作接新娘的交通工具,以歌來貫穿整個婚嫁的全過程。
新娘到達夫家時,新郎須出門迎接。新郎和新娘在親人的陪伴下舉行拜高堂儀式:拜祖先、拜祖輩、拜父母、夫妻相迎,敬過堂茶。這是水上婚嫁最喜慶的一個場面,又是體現新郎、新娘的禮貌、才智和孝心的時候。
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諸疍以艇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於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於梢,以致媒妁。婚時以蠻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
斗門水上婚嫁作為民間婚俗,於2007年3月29日公布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11月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14日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