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五

梁詩五

梁詩五(1843—1911年),名居實,字詩五,又字仲遂,梅城東升聖人寨下人。出身於書香門第。高祖梁德隆,清乾隆進士;曾祖梁鳴閃,清乾隆舉人;祖父梁念祖,清乾隆解元;父梁墨林,咸豐舉人。直至他本人,連續五代蟬聯科甲,傳為美談。

人物簡歷


梁詩五入從名士余境波、張眉叔學,勤奮上進,文詞雅暢,書法豐潤,且精明能幹,為鄉人所見重。光緒三年( 1877 年),黃遵憲任駐日參贊時,舉薦於任如璋公使,同赴日本任使館人員並被何如璋聘為家庭教師。光緒八年梁詩五返國,十一年為拔貢生,十五年恩科鄉試中舉,十六年為吏部揀選知縣。由於他學問廣博,加之涉獵外交,識高見廣,與眾吏不同,為時人所器重。他先後掌教於廣州羊城、應元兩書院,任監院或山長達 14 年之久,培育人才頗多。在此期間,參與編修《光緒嘉應州志》,任分撰,光緒二十七年成書。
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 1903 — 1905 年)先後任駐日參贊兼商務官員、駐日長崎正領事官。三十二年任駐德使館參贊,同年冬,清廷授予選用知府鹽運使銜,並於此年回國銷差候選,居家二載。
宣統元年( 1909 年)六月,出任駐比利時參贊。宣統三年五月,因病知假回家,同年病逝。逝世前為二品官,清廷曾授予寶生勳章。

人物生平


梁詩五(1843—1911年)梅江區三角鎮聖人寨人,清朝末年的外交家、教育家。他與黃遵憲、丘逢甲溫仲和等為知交,常研習時務,鼓吹改良。
梁詩五齣身於書香世家,由其高祖開始至他本人,連續五代蟬聯科甲:高祖梁德隆,乾隆四年(1739年)中進士,任江西瑞金縣知縣;曾祖梁鳴岡,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官江西贛州同知;祖父梁念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高中解元,出任河南汲縣知縣;父親梁光熙,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任青海西寧訓導。
梁詩五自幼聰慧好學,曾從梅縣名舉人張麟定(眉叔)求學,1882年考取秀才,1885年,廣東學政葉大綽賞識其作《海防諸策》,取為拔貢。1889年考取廣東第20名舉人。他先後受聘掌教於廣州羊城書院和應元書院,任監院或山長(院長)共達14年。
梁詩五重視教育,認為改革之道首倡教育,教育興,則國自強。他協助丘逢甲在汕頭籌劃創辦了粵東第一間“嶺東同文學堂”。他還力主在嘉應州創設女學。1906年在當時很有影響的《嶺東日報》上發表了《勸辦嘉應女學堂說》的文章,文章在輿論上有力地支持了當時嘉應州熱心創設女校的嶺東著名女詩人葉璧華。梁詩五還鼓勵其夫人張玉仙協助葉璧華把梅縣第一間女校——懿德女學校辦好,並率先將其女兒們送進女校就讀。科舉廢除后,為提倡新學,鼓勵適齡兒童入學,梁詩五別出心裁地創作了全用客家話唱的《方言上學歌》。由於梁詩五致力倡導地方教育,使窮鄉僻壤的梅縣,教育發達稱譽於全國,可以說有其一份不可磨滅之功績。
1903年,梁詩五得楊晟的保奏,出任駐日使館一等參贊兼商務委員,從而踏上外交官仕途。1905年受命兼任長崎正領事官。翌年,調任駐德使館參贊,因工作頗有建樹,是年冬獲清廷獎掖選任知府,加鹽運使銜,旋即銷差歸國候選。1909年6月,被任命為駐比利時使館參贊。梁詩五在日、德、比任外交官期間,正是列強對我虎視眈眈,欲瓜分中國之時。為挽救國家危亡,他不僅在外交上做了大量工作,還悉心研究日本、西歐諸國富強之道;主張擷取西文思想學術之精華,以改進我國舊有文化,改革圖強,使國家走上富強之路。梁詩五的種種勵精圖治之策,雖因清廷腐敗而大志未酬,但他勇於改革的新思想、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嘉應州不少文化名人或僑領鄉賢,乃是梁詩五的文儔詩友、親戚或兒女親家。如黃遵憲的祖母梁太夫人是梁詩五的堂姐。抗日保台志士、詩人丘逢甲和愛國僑賢潘祥初都是梁詩五的兒女親家。蕉嶺進士、監察御史、著名書法家鍾孟鴻之孫鍾鈞梁則是梁詩五之四女梁華鑾的丈夫。
梁詩五是梅州近代的知名人士。他著有《梁詩五先生遺稿集》,主要內容為《政經策述》、《序記》、《書牘》、《詩歌》等,計18萬字。翰林溫仲和主編《光緒嘉應州志》期間(1893年至1898年),梁詩五在廣州掌教,他兼任《光緒嘉應州志》分纂之職,成為總纂溫仲和最得力之助手。《光緒嘉應州志》共有32卷,是梅州歷史上最為完善的一部志書,歷來頗為人所稱道,尤其是梁詩五撰寫的《方言》,為志書增色不少。
1911年5月,梁詩五因奉公勤奮,積勞成疾,回國休養,病逝於鄉,清廷賜寶星勳章、二品官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