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言

漢語的分支

中國方言是漢語的分支。

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佈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語音、辭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多數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辭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但是,國外學者認為,各方言區的人互相不能通話,因此它們是很獨立的語言,尤其是閩語中的各方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繫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我國人口較多,比較複雜,所以講不通的方言分區處理分析。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

同時,在複雜的方言區內,有的還可以再分列為若干個方言片(又成為次方言),甚至再分為“方言小片明知道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如福州話、南昌話、廣州話、長沙話等。

漢語方言


形成

中國方言分布圖
中國方言分布圖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例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抵觸、相互影響等。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佈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各個方面,其中,語音方面尤為突出。漢語按方言分為兩大類:官話方言和其他六大南方方言,官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辭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方言,即現代漢語,英文稱作Mandarin-Chinese。其他南方方言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客語、閩南語、粵語、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範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後裔。客語、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分類

中國的語言學家對於漢語方言的劃分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把漢語劃分為七大方言,有人劃分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但是大家比較認同的是,無論採取哪種劃分方式,這些“大方言”內部的使用者有時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人們的方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差別。
漢語各方言還可以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

官話方言


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繫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中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內部一致性較高。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5%。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八個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是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分佈於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的絕大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河北省東北部。170多個市縣旗,使用人口約1.2億。東北官話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若干小片。
東北官話相當接近普通話(北京話與普通話之間則有相當明顯的區別:過多的兒化音、北京話特有的方言詞等等)。

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是官話的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北京官話並非北京話,更準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佈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建昌縣。可分為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三片。使用人口約1500萬。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相對均勻。其中,屬於北京官話區的河北灤平縣是全國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

冀魯官話

冀魯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個分支,分佈於河北省大部、山東省大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區、山西省廣靈縣和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使用人口約9000餘萬。大致可分為三個片:石濟片、保唐片、滄惠片。可再細分為十幾個個小片。
冀魯官話區主要的特點是大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平上去三聲和古入聲濁音聲母字的演變情況各地相同。即古平聲清音聲母字今讀陰平,濁音聲母字今讀陽平;古上聲清音聲母字和次濁聲母字今讀上聲;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今讀去聲;古入聲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

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區,主要分佈於山東省的膠東半島、遼寧省的遼東半島鴨綠江下游地帶。
膠遼官話是從明朝末年四川貴州移民帶入膠東,遼東話是從膠東帶入遼東。歷史上在一些地區如黑龍江省還存在過個別膠遼官話的方言島,但漸漸都消失在周圍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膠遼官話分為登連片、青州片和蓋桓片。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主要分佈於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關中、甘肅東部、青海東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區等,共390個縣市,中原官話的使用人口僅次於西南官話。中原官話分為兗菏片、徐淮片、鄭開片、洛嵩片、南魯片、漯項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關中片、秦隴片、隴中片、南疆片等十三片。
典型中原官話與普通話在聲母、韻母和用詞上差距較大,嚴格區分尖團音。主要以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陰平,古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的入聲歸派方式是中原官話區的划區標準。

蘭銀官話

蘭銀官話是官話的一個分支,它分佈於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北部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共56個縣市。可分為四個片: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北疆片。
蘭銀官話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全濁聲母今讀陽平。其中永登皋蘭古浪天祝四個地點平聲不分陰陽,只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調;其餘地點陽平與上聲同調,只有陰平、上聲、去聲三個調。

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是流行於中國西南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地區等地以及鄰近的湖南西部、湖北大部、陝西南部,在境外是緬甸果敢的主要語言,在寮國、越南等地也有部分漢族使用。西南官話在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僅有的3個具有官方地位的漢語分支之一。此外東南地區的軍話有時也被視為西南官話的一支。
西南官話分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雲南片、湖廣片、桂柳片。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舊稱南方官話、下江官話;又稱淮語、江北話、下江話。現被劃為漢語官話中的一支。
作為中國標準語的官話,東晉南北朝以來分為南北兩支,北方以中原官話的洛陽音為代表,南方以江淮官話的南京音為代表。而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北方官話直到清代中葉以後才逐漸取代江淮官話系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江淮官話分佈於今江蘇和安徽兩省中部、湖北局部、河南南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區,使用人口大約為7000萬,主要分佈於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地區
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通泰片、洪巢片、黃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絕大多數。以前把南京話作為江淮官話代表語音,是一種古老的漢語方言。

湘方言簡介


介紹

湘方言又稱湘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中通行地域相對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
湘語分為長益片、婁邵片、辰漵片、衡州片、永州片等五片。

分佈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大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

使用人數

主要流行於湖南省大部地區,使用人口在2500萬以上。

贛方言簡介


介紹

贛語,古稱傒語,又名江西話,為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形成於宋代,亦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和尖團音。贛語可分為昌都片、宜瀏片、大通片、吉茶片、撫廣片、鷹弋片、耒資片、洞綏片、懷岳片九片方言。

分佈

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內主要分佈在江西的中北部即贛江的中下游、撫河流域,修河流域及鄱陽湖周邊、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撫州話為代表語或標準音。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亦比較高。

使用人數

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500萬左右,約佔中國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吳方言簡介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將近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9000多萬。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
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近中古雅言,繼承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和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
吳語保留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有數萬個特有辭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的生動體現。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吳語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醉里吳音相媚好”。

北部吳語

北部吳語又叫吳語太湖片,為吳語的核心,紮根於創造輝煌歷史文化的典型傳統江南。
北吳片內部通話程度非常大,合為吳語太湖片一個語片。太湖片分六小片。

南部吳語

南部吳語分歧很大,甚至片內也有部分點不能通話。台州片語音與北吳最接近,婺州等地跟北吳尚有通話可能,而東甌片與其他片差異最大,不能通話。溫州話具有古百越語和楚語底層,所以即便吳語區的人也難懂溫州話。衢州市和上饒市的市區話帶有較多的太湖片特點,跟周圍鄉間的處衢話不同。處在蠻話區與閩南話區之間的金鄉鎮,人口1.6萬,為明初金鄉衛駐軍的後裔,屬太湖片吳語。南部吳語相鄰兩片間有些方言帶過渡性質。

西部吳語

西部吳語分佈於皖南、江蘇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宣吳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受重創,流民問題嚴重,僅鄉鎮尚存吳語。

閩方言簡介


介紹

閩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沿海平原、台灣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8000萬。
分佈
閩方言具體通行有福建省、廣東省、海南島、雷州半島、等地區。
使用人數
福建、廣東沿海平原、台灣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蘇三省等地區使用,人口約8000萬。

閩東方言

閩東話通行於福建省東部,當地人自稱為“平話”。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福安話、福鼎話、蠻講為代表。閩東方言區內的不同地區的發音差異極大,方言內部交流非常困難,所以民間交流一般使用帶福建口音的普通話來交流。

閩南方言

閩南話俗稱“河洛話”、“福佬話”。當地人自稱“白話”,是通行範圍較廣的一片。“河洛”一詞來源當地人認為先人由中原河洛地區南遷形成的共識,而具體河洛地區尚未得考證,由區內各姓氏族譜記載溯源推斷應該在今河南一帶。包括福建省內以泉州、廈門、漳州三市為中心的20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部分屬於閩南方言。閩南方言以廈門話、泉州話、漳州話為代表,形成於東晉永嘉南渡期間,底子是中原官話(河洛話);漳州話形成於五代十國期間,也有較大的影響;包括整個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閩南語,基本都是泉州話與漳州話衍生而成。此外,潮州話、雷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雷州半島及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不包括市區)、武夷山松溪順昌(東部)、政和浦城(南部),通行於閩北地區的絕大部分縣市,以建甌話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部分屬於閩北方言。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話、仙游話、興化話為代表。

粵方言簡介


介紹

粵方言又作廣東話、廣府話。粵語含的九聲六調,保留中古漢語語言特點。在粵語有廣府片、四邑片、高陽片、勾漏片、吳化片之分。

分佈

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佈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香港、澳門,及北美、歐洲和澳洲、紐西蘭、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中使用,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

使用人數

使用人數超過一億,大多數在廣東廣西地區。

客家方言


介紹

漢族客家民系分佈在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為主。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雖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統,內部差別不太大。四川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浙江客家人與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萬水,彼此可以交談。
客家話是台灣的官方語言,也是除普通話外唯一被外國(蘇利南共和國)列為法定語言的漢語方言。客語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語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
分佈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重慶以及台灣和香港的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一 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客家方言也算龐大,世界總人口超7000萬人。

具體片區

大陸方面,客家語按照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分類,其中,台灣客家語則被籠統歸為粵台片。根據大陸的分類,客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北片(嶺北客家音系)、南片(嶺南客家音系)。北片客家語差異不小,又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南片一般分為粵台片、粵中片、潮漳片、粵北片,總八大片。
過去的分法,潮漳片沒有定名,粵中片則被細分為粵中片和惠州片;現經過重新調整,仍為八片。

南片

南片主要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東南部、台灣的客語,香港、澳門和海外的客語也屬南片。辭彙上與北片差異大,土語辭彙多且辭彙內部一致性較高,入聲保留較為完整。總體而言南片面貌比北片古老。
粵台片
粵台片是主流客語的代表,主要分佈於梅州河源、惠州東部一些縣。台灣客語也多數也屬粵台片。另外,粵西、桂南、海南等地的客語(涯話、新民話等)也從屬於這一片,可以稱之為“涯話小片”。四川、重慶的客家人也大多從粵東地區遷過去,原本也和粵台片相差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方客語也受到日益受到四川話的影響。
二、粵中片
粵中片主要分佈於河源及惠州部分地區,分類上包括東江本地話,或水源音。
粵中片涉及珠江支流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系列土語,主要分佈於河源和惠州部分地區。
一些主流客語使用者稱東江本地話為“蛇話”(或“畲話”),略帶貶義意味。
特別注意的是,惠州話(惠城話)原單獨分為“惠州片”。事實上,惠州話與水源音的聯繫相當密切。
三、潮漳片
潮漳片主要分佈在與閩南語(包括潮州話)接壤的客家地區,如漳州、潮汕、海陸豐等地區。其中潮汕小片包括,豐順揭東揭西等地的客語,屬“半山客”,特點:辭彙受到潮州話的影響,具有與官話的蹺舌音不同的輕微捲舌音,平聲調接近官話。潮汕小包片以豐順湯坑話為代表;在泰國,不少華裔說這種客語。另外,海陸小片是指以陸河話、台灣海陸腔為代表的海陸豐客家語。
四、粵北片
粵北片主要分佈於韶關

北片

北片主要包括江西、閩西等地的客語。北部大片辭彙受贛語、官話、閩北語影響,與南部大片辭彙差異較大。各地入聲韻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根據北片特點,又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北片。
一、汀州片
原來的劃分中,原汀州府地區客語比較籠統地劃為“汀州片”。但由於南部的上杭武平永定等三縣口音較為接近梅縣話、惠陽話等,可歸為“粵台片”。而汀北片主要分佈在原汀州地區的北部,包括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等五縣。
二、寧龍片
寧龍片的寧,指的是江西的寧都縣;龍,指的是江西的龍南縣;寧龍片則分佈在寧都到龍南一帶,包括寧都、興國石城瑞金會昌安遠、龍南、定南全南尋烏等地。該片主要有寧石口音和三南口音。
三、於桂片
於桂片的於,指的是江西的于都縣;桂,指的是湖南的桂東縣;於桂片則分佈在於都桂東一帶,包括於都、贛縣上猶大余汝城、桂東等地。該片主要有老客口音。
四、銅鼓片
銅鼓片主要分佈在贛西北的銅鼓縣修水縣等以及湖南的瀏陽市等地區。
註:1. 香港的新界客語屬客語粵台片新惠小片,與廣東深圳、惠陽、惠東的客家語高度接近,與其它主流客語都可以互通。約從1960年代開始,在廣東的客家地區有大批人員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廣東本地的客語。大多數移民的客語和新界客語可以互通。
2. 海外客語以粵台片為主,還有少量潮漳片。由於梅縣客家人曾於18世紀在加里曼丹島西南端的坤甸建立華人國家蘭芳共和國,因此今隸屬印尼的該地有一種坤甸式的客語,它跟大陸的客語幾乎不同,坤式客語內夾雜很多印尼語和當地土話,可以獨立分為一類,可認為是客語海外片的一支。

方言爭議


晉語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但是否歸屬官話,或獨立分出,尚有待定論。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晉語的聲調也有極複雜的連讀變調現象。晉語全濁音清化有四種不同的演化方式。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晉語有很多與官話差異較大的特徵詞以及保留的古語詞。晉語區還是中國唐詩的重要產區。
晉語的主要使用地區有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陝西省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個市縣。晉語核心區主要為太原話(已分化成新老兩派)和呂梁話。

徽語

徽語,即吳語-徽嚴片,是一種分佈在錢塘江上游地區古徽州府嚴州府大部、饒州府部分地區的漢語方言,使用人口約436萬。
現代徽語分化於吳語,因其失去全濁音被排除出吳語,但由於其連續變調、韻母及句法和辭彙上接近金衢等處南部吳語,廣義上可歸屬吳語-徽嚴片。與鄰近的吳語及贛語相較,徽語兼具兩者特色,如聲母系統接近贛語,而韻母系統則與南部吳語接近。
徽語保留了很多的中古漢語的特徵,如入聲、次濁音、文白異讀的保留,和北方官話差別大,和吳語一樣,徽語的強迫式的在句子中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徵是另一個與官話的顯著差別。
舊時徽語以歙縣徽城話為代表音,嚴州話則以原建德梅城話為代表音。由於行政中心的變遷,屯溪話是徽語代表音。
徽語是屬於吳語,還是獨立的一種漢語方言,至今尚未有定論。

平話

平話是西南地區漢語方言的一種,屬漢語何種方言尚無定論,有的學者或方言書刊把平話歸入粵語,有的則認為平話是獨立方言。
平話名稱古代即有,涵義至今不明。使用人口200多萬。平話又分為桂北平話和桂南平話,桂北平話與湘南土話,粵北土話有近緣關係。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又稱下江官話,南方官話;舊稱淮語,下江話,江北話。以揚州話為代表。通行於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宿遷部分地區、連雲港北部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安徽省淮河南部、長江兩岸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包括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揚州淮安鹽城泰州(除靖江),鎮江(除丹陽丹徒區的一小部分)、南通北部、連雲港和宿遷部分地區、合肥、池州馬鞍山(除博望區)以及六安安慶蕪湖市區、九江滁州,湖北東部的孝感市黃岡市等地。使用人口7000多萬。江淮官話在辭彙、音韻等方面與北方官話相比都具有顯著差異,因而在民國時期,淮語一直被認為是與粵語、吳語等並列漢語大方言區,而非官話的分支,其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話至今。

方言保護


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一般認為,漢語可以分為七大方言:官話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官話方言又稱“北方方言”,其他六大方言可以合稱“南方方言”。總體來說,官話方言內部差異較小,使用不同官話方言的人能夠互相通話;南方方言和官話方言以及南方方言內部分歧較大,使用南方方言和使用官方方言的人以及使用不同南方方言的人往往無法通話。
一個大方言區內部仍存在語言差異,因此方言之下又分次方言,次方言內部還可以再分為若干土語。例如,閩方言分為以下七區:閩東區、閩南區、閩北區、閩中區、莆仙區、邵將區和瓊文區。閩南區又可再分為泉漳、大田、潮汕、雷州四片。
方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表達地區的文化特色;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是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文化包容性越大,越有魅力和影響力。方言理應得到珍惜和保護。
著名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認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后,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之中。
語言如此,方言亦是如此。因此,政府機構和語言學界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危方言,保護弱勢方言,如此才能傳承地域文化,促進社會安定。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普通話只是通用的漢語,並非用來取代方言。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丟棄方言。會說方言,並不影響普通話的學習和使用。莫言的普通話可能不很標準,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在文學上爐火純青的造詣。普及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並不矛盾。

少數民族方言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劃分主要根據區別性語言結構特徵的分佈。

侗台語族

侗台語系的發源地在中國浙江、福建、廣西、廣東一帶。從基本辭彙的分歧來看,侗台語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漢藏語系的語族之一。又稱侗泰語族或侗台語族。分3個語支:①壯傣語支(又稱台語支):包括壯語、布依語、傣語等。②侗水語支:包括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拉珈語、佯僙語、莫語等。③黎語支:包括黎語,有人認為仡佬語也屬於這個語族。壯侗語族分佈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和湖南南部,也通行於泰國、寮國、緬甸、越南北方和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形成東南亞一個很重要的語言群。壯傣語支的語言,國際上統稱台語。使用壯侗語族語言的人口,中國有2300多萬。

苗瑤語族

分苗、瑤兩個語支。苗語支包括苗語和一部分瑤族人說的布努語,瑤語支只有大部分瑤族人說的勉語。居住在中國廣東省增城、博羅等縣的畲族人所說的畲語也屬此語族,但語支未定。苗、瑤語族語言分佈於中國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和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國靠近中國的地區。使用人口在中國約有940萬(1990年)。

藏緬語族

藏語傳統上分為衛藏康巴安多3個方言,也有學者按地區分北部、東部、中部、南部、西部5個方言,藏語系語言方言區別特徵的表現形式不僅代表了語言變體的共時差異和歷史演變的不同階段,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之間的接觸關係對方言分化的影響。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

佤語的方言劃分主要是依據地域分佈:巴饒克方言分佈於雲南滄源、雙江耿馬瀾滄等縣,阿佤方言分佈於西盟孟連瀾滄縣,佤方言分佈於永德鎮康滄源諸縣。佤語是從無聲調向有聲調轉化過程中的語言,但是聲調的有無對佤語方言差異的影響並不重要。巴饒克方言的大寨話和阿佤方言的細允話都有聲調,但是沒有歸為一個方言,這大概和不同方言聲調來源不同有關。巴饒克方言大寨話的聲調和韻母有關,即高調對應於無聲調方言的緊母音,低調對應於松母音;阿佤方言細允話聲調和聲母有相關關係,即高平/低平對應於無聲調方言的送氣的清音和濁音,高平也對應於清鼻邊音和清擦音,部分中平對應於不送氣清音,低平和部分中平對應於濁鼻邊音。

阿爾泰語系語言

方言差異極其微小,辭彙和語法形態的語音差異是區分方言的主要依據。一般來說不同方言之間通話沒有障礙,甚至阿爾泰各語族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比漢藏語系同一語言內部方言的差異還小。
例如鄂溫克語海拉爾、陳巴爾虎和奧魯古亞三個方言只是個別輔音存在有對應的差別。
維吾爾語的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之間僅表現於母音是以部位還是以唇狀和諧為主、語流音變,以及因語音變異而影響到詞法形式的差異。蒙古語方言的語音差異也基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