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半島
中國第二大半島
徠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在遼寧省東南部。遼河口與鴨綠江口連線以南,伸入黃海、渤海之間。整個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從北部的本溪連山關至南端的老鐵山角,長達340千米,北寬150千米,面積2.94萬平方千米,向南漸窄,南端為大連港。
千山山脈從南至北橫貫整個遼東半島。最高點高於1000米。半島沿海地帶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島嶼,最著名的有小龍島(蛇島),長山群島等等。由於海洋氣候影響半島上冬暖夏涼,夏季是避暑勝地。溫暖的氣候使半島成為良好的水果出產地。半島上產煤。重要的城市有大連、營口、丹東等。
遼東半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受海洋調節,夏季極端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年降水量650~95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產玉米、水稻、高粱、穀子、薯類、大豆、花生等。是蘋果的集中產區和最大的外銷基地。柞蠶繭產量佔全國2/3。
遼東半島沿海分佈有海蝕階地和沖積平原。地形破碎,河流短促,河谷狹窄。碧流河、大洋河等都獨流入海,一般洪峰易消,不易成澇,偶有颱風過境,可形成局部災害。遼東半島有旅順、大連等良港,為中國北方少有的不凍港,是中國北部海運、漁業的重要基地。
據說在30億年前,遼東半島像世界其他淹伏地區一樣,淹伏在海洋下面。隨著地殼運動演化,多次發生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一些火山沉積岩系,堆積形成島嶼。距今6億年前的晚元古代末期,陸表海沉積區曾有過短暫的平穩抬升,形成廣袤平原環境。此間,遼東半島持續上升,渤海地區由早第三紀的淡水河湖環境過渡到晚第三紀的湖海環境,河流作用逐漸減弱,湖泊逐漸加深。距今300萬~200萬年的第四紀以後,遼東半島繼續抬升,接受風化剝蝕。此期內,遼東半島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曾有過較大的冰川活動,幾度被冰川覆蓋。遼東半島亞熱帶植物南遷,草本植物有所增加。
由於世界性的冰川活動,海平面高度大幅度地或漲或落。冰期來臨時,大洋水大量地轉入陸地冰川,海面下降;冰川消融,冰川水回歸海洋,海面回升。海平面的動蕩,對黃渤海產生巨大影響。海面下降時,半島兩側變成渤海湖、渤海窪地和黃海大平原,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相連,海面回升時,發生海進,渤海窪地和黃海大平原重新變為渤海和黃海海域。第四紀渤海共發生四次海退、四次海侵,最後一次海進發生在距今9000年。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後,黃渤海海峽及渤海的地貌形態基本形成,遼東半島海侵達到高峰。
白堊紀後期遼東半島地層隆起,下遼河、渤海地層斷陷,奠定了遼東半島現代地貌的地質基礎。第三紀初,膠遼古陸上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當時的遼東半島地區發生了廣泛的拗曲、斷塊、隆升和岩漿噴發。中更新世後期,渤海海峽斷裂陷落,與山東半島分開而形成兩個半島。
遼東半島在遼寧省南部。遼河口與鴨綠江口連線以南,伸入黃海、渤海之間。整個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從北部的本溪連山關至南端的老鐵山角,長達340千米,北寬150千米,面積2.94萬平方千米,向南漸窄,南端為大連港,是中原與東北交流的必經之路之一,是中原與東北腹地相聯繫的紐帶,半島南端老鐵山隔渤海海峽,和山東半島遙相接應,形成渤海和黃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鴨綠江口和大清河口聯線為界,習慣上包括沈丹鐵路以西到渾河、大遼河地區。
遼東半島的地理範圍以遼河入海口和鴨綠江入海口的連線為界,以南地區為今稱之為遼東半島的範圍。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大連市、營口市、鞍山市、丹東市、遼陽市的部分地區。“遼東半島”這一名稱是今人的稱謂概念。
在文獻記載中,遼東半島地域範圍都記於“遼東”這一稱謂之中。明代的“遼東”東抵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北抵開原、南達旅順口,其疆域相當於今日遼寧省的全境。清代遼東半島屬於盛京的轄區範圍。
地質構造屬中朝准地台膠遼台隆北部。千山山脈自東北向西南縱貫半島,成為地形骨幹。瀕海10~20千米的地域內,為丘陵地帶;高程多在300米以下,沿海多孤立的山峰。平原狹小,主要分佈於西北和東北部海濱。
海岸線總長約1500千米,其中瀕臨渤海的岸線600餘千米,黃海的岸線800餘千米。海岸性質,自英那河口經老鐵山西角至長興島段為基岩港灣海岸,山丘臨海,岬角突出,深水逼岸,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英那河口至鴨綠江口和遼河口至蓋平角段為淤泥質平原海岸,沿岸低平,岸線平直,海塗廣布;蓋平角至長興島段為沙礫質海岸。
黃海沿岸,由老鐵山西角至鴨綠江口,較大的自然港灣有旅順港、塔河灣、大連灣、大窯灣、小窯灣、南海灣、東海灣、青堆子灣等;近岸有島嶼約270餘個,其中,位於半島東南側的長山群島,為黃海的最大島群,直接控制海域北部,成為半島東南側重要的前哨基地。
渤海沿岸,由老鐵山西角至遼河口,較大的自然港灣有營城子灣、金州灣、普蘭店灣、復州灣等;有島嶼170餘個,較大的有長興島、西中島、鳳鳴島、交流島等。位於半島西南側的長興島面積約250平方千米,為中國長江口以北沿海最大島嶼。
遼東半島東北與長白山脈毗連,中部為千山。大部為低山、丘陵,個別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為步雲山1131米)。沿海分佈有海蝕階地和沖積平原。地形破碎,河流短促,河谷狹窄。碧流河、大洋河等都獨流入海,一般洪峰易消,不易成澇,偶有颱風過境,可形成局部災害。
大連市金州區以南的部分,稱旅大半島。附近的金州灣、大連灣為兩個構造盆地,在最近地質時代曾下降,形成彎曲的海岸線,有旅順、大連等良港,為中國北方少有的不凍港,是中國北部海運、漁業的重要基地。
在中國行政區劃中,遼東半島屬於東北地區,但在綜合自然地理區劃中,它卻地處華北區,因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就成為本區自然地理的顯著特徵。
遼東半島地帶性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屬於華北植物區系,植被以油松、赤松和多種棟為建群種,如遼東棟、蒙古棟、麻棟等,此外,還有不少東北區植物,如赤楊、楓樺等。人工栽培林以麻棟為主,多供飼養柞蠶之用。本區土壤的成土過程以粘化作用為主,地帶性土壤是棕壤,較高山地為暗棕壤,低地分佈著草甸土等。
遼東半島海岸線包括島嶼長達900千米,多港灣和島嶼,海塗廣闊。海岸地貌可分為海蝕岸和海積岸兩種類型。海蝕岸分佈於半島南部,大致在長興島和皮口鎮一線以南,屬於海蝕港灣海岸,其中在旅大半島沿岸海蝕階地發育,東西兩岸均存在7-8級海蝕階地。
大連市即建於最低一級階地面上,在海呷之間的梅灣沉積物不厚,海水較深,因而成為著名港口,長興島和皮口一線以北的海岸屬於海積平直海岸,其中長興島至蓋平角之間為沙礫質海岸,熊岳附近的仙人島為一陸連 島,連島的沙攔高度小,寬度也窄,反映了這一帶海積作用並不旺盛。
皮口至鴨綠江口為淤泥質海岸,來自鴨綠江及其它河流的懸移物質受到長山群島的阻擋,在皮口以北的海岸帶形成廣闊的淤泥灘,在大洋河口附近,近幾十年來泥灘外展5-6千米。
根據建造與後期改造,遼東半島地質構造演化發展史可劃分為四大階段:新太古代結晶基底形成階段、古—中元古代結晶基底形成階段、新元古代—古生代陸塊蓋層發展階段以及中—新生代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化帶發展階段。
濱海鹽土雖已脫離潮汐和波浪的影響,但因其成土母質為海相沉積物,地下水又為海水,故土壤表層鹽含量可達0.6~3.0%,經常出現白色鹽霜,心土和底土中的鹽分含量也很高,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濱海鹽土除存在強烈的積鹽過程外,尚有較弱的生草過程和潛育過程,往往只生長一些稀疏的耐鹽植物,如鹼蓬、鹽篙和蘆葦等,有些地方則寸草不生。
草甸土和沼澤土面積較小,多分佈在河流兩岸的低洼地及河口附近。水稻土主要分佈在東溝等縣,原為棕壤、濱海鹽土、草甸土和沼澤土等,后經栽培水稻演變而成。
遼東半島在地貌上屬於低山丘陵,半島因伸入海洋,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溫暖濕潤,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其特徵是夏季溫熱多雨,受海洋調劑,很少出現酷熱天氣,濱海為避暑勝地。平均氣溫9~10℃;年平均降水量550~9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無霜期在180天以上。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降雪期,全年降雪量為300~600毫米。凍土時間4~5個月,深度500~800毫米。
冬、春季多北、西北風,夏季多南、東南風。5~8月沿海多霧,黃海沿岸年霧日30~40天,渤海沿岸為15~20天。渤海沿岸為不正規半日潮,黃海沿岸為正規半日潮。平均潮差由南向北增大,老鐵山復州灣沿岸僅1~1.5米。遼河口附近為2~2.5米,鴨綠江口達4~4.5米。冬季沿岸結冰,遼河口和鴨綠江口冰情較重。
遼東半島三面環擁著渤海、渤海海峽、黃海北部,其漫長曲折的海岸線都是熱帶氣旋可能登陸的地區。
遼東半島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都十分豐富。已知探明的有鐵、煤、錳、鋁、鎂、金剛石、硼、玉石、滑石等63種,其中鐵礦儲量佔全國22%;硼、鎂、滑石、玉石、金剛石的儲量都居全國首位,有鞍山和本溪鋼鐵、大石橋鎂礦、遼南建材等。
遼東半島主要河流有大洋河、碧流河、英那河、大清河、復州河、熊岳河等。這些河流均屬獨流入海河流,多數流程短、坡度大、水流急、調蓄能力差。大洋河是該地區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617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9.18億立方米;碧流河流域面積281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9.39億立方米;英那河流域面積91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61億立方米;復州河流域面積162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53億立方米;大清河流域面積148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36億立方米。
半島多年平均水資源量88.0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6.13億立方米,地下水15.36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水量13.44 億立方米。
遼東灣較大港口有營口、丹東、秦皇島和葫蘆島。附近的金州灣、大連灣為兩個構造盆地,在最近地質時代曾下降,形成彎曲的海岸線,有旅順、大連等良港,為中國北方少有的不凍港,是中國北部海運、漁業的重要基地。百座島嶼,還有大連灣、旅順口等良港。
遼東半島大陸架面積遼闊,沿海多為淺平海底,且有鴨綠江、大洋河等河流淡水入海,亦將大量滋養物質帶入海中,使沿岸海區水質肥沃,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滋生,形成魚蝦產卵和索餌的場所,因此成為中國重要漁場之一,主要經濟魚蝦類有小黃魚、帶魚、鱔魚、對蝦毛蝦等。
遼東半島有淡水魚類102種,隸屬於34科4屬,其中土著純淡水魚類5種,洄遊魚類11種,河口魚類26種,外來魚類14種。沿海島嶼有淡水魚類14種,隸屬於5科14屬。
本區的海塗資源集中分佈在東港和庄河兩市及普蘭店灣附近海岸,廣泛用於水產養殖,圍海造田、曬鹽和種葦等。水產養殖主要有貽貝、文蛤、海帶和海珍品如海參、鮑魚扇貝,近年來已開始發展港養對蝦。圍海造田主要在東溝、庄河一帶,已成為黃海沿岸重要的稻田區。
本區鹽田也有較久的歷史,據記載,遠在漢代就已在現蓋州市境內建有鹽場,鹽場主要有普蘭店灣、旅順、皮口等。葦田主要分佈在鴨綠江、大洋河的入海地區。
考古發現表明,至遲在距今40萬年前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勞動、生息。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遼東半島農業開始出現,銅石並用時代是遼東半島農業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漁業仍佔有重要地位,制石、制玉、制陶等手工業均達到了史前最高水平。晚期青銅時代除制陶、制玉等技術外,各種生業和技術都達到了史前最高水平。
春秋戰國時,燕國於此設遼東郡。秦漢時期,中原漢文化全面系統地輸入遼東半島,使這一地區出現了繁榮的城市文明,開創了遼東半島歷史上第一個黃金髮展期。數以千計的漢墓和數十座漢代古城與遺址被發現,說明了遼東半島的漢化過程在漢代已經完成,基本實現了由土著東夷文化、穢貊文化向漢文化的重大轉型。隋唐後幾經割據。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金朝統治者佔領遼東半島之後,在各族人民中強制推行猛安謀克制度以取代遼朝所實行的州縣制,遼東半島地區在金代幾乎全部屬於東京路的管轄範圍之內。而今大連市金州區和普蘭店市的部分地區,屬於金代上京路遙領的曷蘇館路。
明朝,統治者將遼東半島歸於遼東都指揮使的統轄之下,設立衛所進行管制。隨著遼東半島上金、復諸衛的設立,形成了管理軍事和民事的兩套機構,管理軍事的衛所隸屬於遼東都司,管理民事的分守遼海東守道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派“遣斷事官吳立往宣詔,置遼東衛於得利贏城,以益為指揮同知”。這是明朝在東北正式接收和承襲元朝遼陽行省統治權的開始。由於大興屯田,遼東的屯田迅速增加,至嘉靖中期,已經增至約二萬九千一百五十八頃六十六畝之多。
明朝時期的遼東地區在行政區劃上,一直屬於山東行省的東北部,因此,在民政與司法監察上,遼東半島地區接受著山東行省布、按二司的管理,山東布、按二司在遼東各自設有自己的派出機構,其管理體制在正統年間以後日趨正規化、系統化。
后金天命六年(1620年),后金攻下了遼東半島的金、復、海、蓋等七十餘城,努爾哈赤進入遼東之後,以溫情主義的懷柔政策代替武力征服,實行“計丁授田”政策,通過“計丁授田”的實施,將滿漢人丁都束縛在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天命十年(1625 年),努爾哈赤將大量遼東民眾北遷,同時,將遼東土地編成拖克索,分給諸王及其下屬的八旗官兵。在順治遷都之前,清政府裁撤明代遼東半島諸衛,實行府縣制。
順治十年(1653年),清朝在今日的遼東半島上,設置了遼陽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因明清戰事的影響,遼東半島漢民大量逃亡,所以遼東半島人煙稀少,只設海城一縣,后因招撫、鼓勵墾荒等政策的實施,使遼東半島人口日益增加,而逐步增設州縣建制。
馬關談判中,中國和日本對於割讓遼東半島的不同邊界範圍示意。
1894年日軍2.4萬餘人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先後佔領金州、大連,攻陷旅順。另支日軍渡鴨綠江,佔九連城、安東(今丹東)。1895年3月攻佔旅大的日軍發動了遼河攻勢,先後佔領鞍山、牛庄、營口、田莊台,控制整個遼東半島。清政府被迫於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遼東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897年,俄國艦隊強佔旅順軍港,成為其太平洋艦隊的基地。
1904年的日俄戰爭,遼東半島也是主要戰場。8月下旬,日、俄軍各出動16萬人在遼陽地區展開激戰,9月,日軍攻佔遼陽。日軍另一部自6月下旬掃清旅順外圍據點,8~12月間向駐守旅順要塞的俄軍發起攻擊,1905年1月俄軍投降,9月5日,日俄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歷時1年半的日俄戰爭遂告結束。 1928年屬遼寧省。
1949年後,設遼東省和旅大市(東北人民政府直轄),1954年後重設遼寧省,半島為其轄區。
遼東半島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為1134立方米,略高於遼寧省人均佔有量,但在時空分佈上差別較大。半島東部地區的大洋河、英那河流域水資源量較多,佔半島水資源總量的64%;而中西部地區水資源量較小,只佔半島水資源量的32%。
遼東半島地下水開採率為66%,但沿海地區地下水超采,水質污染嚴重,尤以碧流河區金州以南更甚。由於持續開發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據1991年對大連濱海地區海水入侵普查結果,金州以南地區海水入侵遞增率較快,入侵面積達300.4平方千米。土壤中氯化物最高值達12200mg/L,分佈在沿海的水師營、土城子、革鎮堡、金州鎮、四十里堡等地;熊岳鎮地下水受工業廢水影響,污染嚴重,不能飲用;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后礦化度高,農田荒廢,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據對各河14項監測結果,按《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HZB-1999)評價,各河流上游水質屬Ⅰ、Ⅱ類;中下游由於受城鎮排放廢水影響,水質較差。復州河、登沙河下游的水質屬於Ⅳ類。各河下游局部污染嚴重。
大連長興島是長江口以北第一大島。她四面環海,東與大陸一橋相連,是中國海島中最佳的小島。長興島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寶島,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是鑲嵌在渤海東岸的一顆璀璨明珠。長興島位於遼東半島中西部,大連瓦房店市西側,四面環渤海,僅一橋與陸地相連。長興島屬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全年平均氣溫10℃,平均風速4.5米/秒,無霜期180天左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日照率60%,相對濕度67.5%,年均霧日18.3天(能見度≤1000米)。長興島瀕臨渤海,具備發展海洋經濟,走向國際市場的特殊地理位置。東與大陸僅一橋相連,距岸358米,東距沈大高速公路關屯出入口29.6公里,南距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120公里,北距省會瀋陽312.6公里,西與秦皇島、北戴河隔海相望,距韓國仁川港339海里,日本長崎港646海里。
遼東半島
金石灘綠化覆蓋率46.2%,年平均空氣質量指數為20,黃金海岸被評定為全國15個健康型海水浴場之一,是國務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一。金石灘四個旅遊中心:綠色中心、藍色中心、銀色中心和彩色中心。金石灘奇石館是中國最大的藏石館,號稱“石都”,內藏珍品200多種近千件,其中的浪花石、博山文石、崑崙彩玉等均為中國之最。金石灘的石頭比金子還要貴重,因為它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世界極其罕見的,地球不可再生的。它是地質學家的公論。
金石灘號稱“奇石的園林”,大片大片粉紅色的礁石、金黃色的石頭,像巨大的花朵分別被稱為玫瑰園、金石園。粉紅色的礁石是7億年前藻類植物化石堆積而成的,石碑上的“玫瑰園”三字是中國著名的作家老舍的夫人所寫。玫瑰園方圓千餘平方米,由一百多塊高達數丈的奇巧怪石組成,漲潮時,它們襯著湛藍的海水,像花兒開得格外惹眼。朝落時,踏著光華如玉的鵝卵石,彷彿走進一個夢境般的世界。金石園有一萬多平方米,發現於1996年,因為是金黃色,所以稱為“金石園”。東部海岸景區海岸長8公里,雖然不長,卻濃縮史前9億年至3億年的地球進化歷史。朝海的一面望去,沉積岩石、古生物化石、海蝕崖、海蝕洞,海石柱、石林等海蝕地貌隨處可見,如此佳境大約60多處。
龜裂石像烏龜的甲殼,上面布滿了巴掌大的方格,每個方格裡面是紅色的,邊線則成綠色。他是聞名中外的金石極品。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石”。世界地質學權威轉專家美國的克勞德教授參觀后,曾多次在世界地質灘上講,世界山最大、最美的龜裂石在中國大連的金石灘,不但是中國的一絕,也是世界的一絕。形成於6億年前的震旦紀,是世界上發現的塊體最大、斷面結構顯露最清晰的沉積岩標本。至於像大象吸水、大鵬展翅、猛虎撲食、恐龍吞海、貝多芬頭像等動物的造型石頭比比皆是,共有三百多種,逼真極了。
在普蘭店區星台街道北,有連綿起伏的群山--巍霸山,茫茫峰間有環繞群山一周的古城,被稱為吳姑城。山坳中有座古剎,被稱為吳姑廟。有遼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寺院——清泉寺。這些古迹已有千年歷史,是大連地區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這古老的城垣原名為巍霸山城,始建於東漢,距今已有1900餘年歷史,是守衛北疆的軍馬屯兵之城,在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高句麗佔據遼東時又加擴建,形成規模。之後歷朝歷代都曾駐兵於此,為古代北方重要的軍事要塞。城取自然山勢,依勢構築,山谷幽深,流泉不竭,安營紮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山城為巨大花崗岩石塊壘砌,最高處9.4米,內壁高1.24米,頂寬3.29米,原東西城牆已傾倒,舊跡依然,其他地方保存完好。城內建有紫禁城、點將台、梳妝樓,烽火台、練兵場及飲馬灣等,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割據的重要山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