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低血糖症
肝源性低血糖症
肝臟為人體糖的儲備、轉運和調節的主要器官,在穩定糖濃度方面起到“糖庫”的作用。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糖輸出減少,就可以出現低血糖。本文就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89例肝源性低血糖進行臨床分析,以探討其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經臨床表現、肝功能、病毒學檢測及B超檢查等,診斷符合陳灝珠主編的《實用內科學》第11版肝病診斷標準。89例病人中男68例,女21例,年齡17~83歲,平均49.8歲。重症肝炎25例(28.1%),肝癌15例(16.9%),肝硬化14例(15.7%),慢性肝炎11例(12.4%),急性肝炎10例(11.2%),中毒性肝炎6例(6.7%),其他不明原因肝炎8例(9.0%)。
1.2臨床表現
1.3實驗室檢查
空腹血糖0.34~3.86mmol/L,平均3.18mmol/L,其中末梢血糖6例,靜脈血糖83例。總膽紅素增高77例,正常11例(參考值3.4μmol/L~17.1μmol/L);結合膽紅素增高76例,正常12例(參考值0μmol/L-6.8μmol/L);谷丙轉氨酶增高81例,正常7例(參考值0U/L~40U/L);穀草轉氨酶增高82例,正常6例(參考值0U/L~40U/L);另外1例入院后不久病情加重當天自動出院未來得及查肝功能。
本組病例中,原發病治癒2例,病情好轉63例,病情得不到控制而自動出院22例,死亡1例,轉上級醫院1例。
本組病例有以下特點:1)發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3.2∶1,可能是由於男性肝病發病人數較多有關。2)本組病例發病年齡以中老年為主,≥40歲65例。3)血糖降低多在空腹時,肝糖原分解釋放入血漿為空腹血糖的主要來源,故肝病患者多在夜間空腹時出現血糖降低。本組所有病例均有空腹低血糖,僅有2例發生餐后低血糖。4)有典型低血糖表現少見,本組僅有11例出現典型的低血糖癥狀,是否系重症肝炎合併低血糖時而診斷為肝性腦病?有學者稱為“假性肝昏迷”。5)隨著肝病發展,本症發作程度加重,發生頻率增加。本組1例重症肝炎末梢血糖最低為0.34mmol/L,且多次出現低血糖,最後因合併上消化道出血死亡。6)肝病好轉后,低血糖可減輕或消失,本組所有治癒和好轉病例出院前複查血糖均正常。7)肝病所致的低血糖即肝源性低血糖在臨床上可見於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中毒性肝炎和各種急、慢性肝炎,但重症肝炎發生低血糖臨床上較多見。本組89例患者中,重症肝炎為25例,佔28.1%,較肝癌(16.9%)、肝硬化(15.7%)等其他肝病比例明顯增高。低血糖可以出現在重症肝炎早期,是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現之一。
肝源性低血糖發病機理尚不十分明確,可能有以下幾方面:1)肝組織廣泛破壞,由於肝臟有巨大的儲備功能,一般情況下僅需20﹪功能正常的肝實質細胞即可維持葡萄糖的內環境平衡。由於感染、中毒、腫瘤浸潤、纖維硬化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肝病,大多在該肝病的晚期肝細胞嚴重破壞時,由於肝糖原的儲備嚴重不足,或糖異生能力減低,以致在空腹時發生低血糖症。2)有關糖原代謝的酶系功能失常或不足。粗面內質網上葡萄糖6磷酸酶分解肝糖原作用受到破壞,使殘存的少量肝糖原也不能分解為葡萄糖。3)肝細胞大量破壞時,肝細胞對胰島素滅活功能減弱,血中胰島素水平也增高,也與低血糖發生有關。4)肝糖消耗過多,有報道認為肝癌組織比正常肝組織需要較多的葡萄糖,可能與肝癌細胞的糖原分解增加,消耗過多有關,從丙酮酸等非糖物質異生的葡萄糖減少,往往發生低血糖。5)肝癌細胞能異位分泌胰島素或胰島素樣物質,或分泌一種B細胞刺激因子。
肝源性低血糖目前還沒有受到感染科醫生的足夠重視。低血糖是肝病的併發症之一,也是發現肝病的一種信號,同時又是判斷預后的重要標誌。臨床上發現低血糖症,應積極排除肝源性所致。本組有3例因低血糖症入院后經相關檢查而確診為肝癌。肝病患者尤其是合併肝性腦病患者,應該及時檢查血糖,不能因為肝性腦病的神經、精神系統癥狀掩蓋了低血糖癥狀,以偏概全,耽誤患者救治。本組有2例原診斷為“肝性腦病”的昏迷患者發現有血糖降低,予補充糖水后神志很快轉清。如果發現有血糖降低,應積極補充糖水,予50%葡萄糖40~60ml靜脈推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重症肝炎和肝癌患者出現低血糖時,僅靠50%葡萄糖40~60ml靜脈推注是不夠的,需繼續葡萄糖靜脈滴注。本組有3例重症肝炎和2例肝癌患者表現為典型的低血糖症,一次注射50%葡萄糖60ml后,低血糖有反覆,予葡萄糖維持血糖正常后癥狀逐漸緩解。對於肝源性低血糖,在保肝治療同時,應給患者高碳水化合物,少食多餐,最好在睡前和半夜加餐,以免發生清晨低血糖。鼓勵患者自救,告訴患者低血糖及家人低血糖的易發時間、具體表現和防治方法。綜上所述,在肝病診治過程中,肝源性低血糖的防治有其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