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雄溪的結果 展開

雄溪

古武陵郡境內五溪之一

雄溪,古水名。古武陵郡境內五溪之一。“雄”一作“熊”。即今湖南沅水的支流*巫水。漢、魏、兩晉、南朝時“五溪蠻”的一支即聚居在此。

基本簡介


雄溪是巫水、洪江的別稱,來源於苗語,水經注稱巫水為雄溪,歷史典載亦有熊溪、洪溪之稱謂。
早在明朝廷開中國“改土歸流”之前的苗王侗王統治時期,洪江已經是湘西巨鎮,是湘西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由於特殊的地理樞紐位置,唐、五代時期,洪江就是漢人對該地的正式稱呼,並可以在典籍中找到。當年的洪江就是湘西唯一的草市,用於大西南商品交易的地方!
據史書記載,洪江改土歸流前經常發生戰爭:1463年(明天順七年) 洪江苗起事,1463年 英宗天順七年(癸未),正月,洪江苗民起事,歷時半年,后遭官軍鎮壓。
天順四年(1460年),鎮遠大飢荒。七年(1463年),洪江苗蟲蝦,召集苗從二千餘人,自稱王候,攻打鎮遠等地,明王朝令鎮守湖廣太監郭閔調軍鎮壓,苗族義軍退至清水江,苗首領飛天候、苗老底等與六百四十餘名苗民在官兵的屠刀下喪身。
明清以前,這是苗王離開洪江的其中一個民間版本!
洪江苗逐巫水而居,分佈在巫水流域。目前,保持洪江苗民族成分比較完整的地方是綏寧城步。除綏寧是苗族自治縣以外,綏寧巫水源頭的城步是全國第二個苗族自治縣,也是全國現有的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會同的苗族、侗族也達到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巫水流域的這一條血線非常濃郁,甚至現在農村的民居建築形式也完全一樣,特別重要的是他們擁有幾乎相同的服飾、土語和原始巫儺文化留存。
特殊,由於常年戰爭,影響很大,沒有採取設立府﹑廳﹑州﹑縣的做法,戰爭是主題。特別是1467年 憲宗成化三年(丁亥)二月,靖州、洪江苗民起事,次年二月,湖廣總兵官李震率軍深入苗境,連破8OO苗寨,焚廬舍13OOO余間,生擒苗民25O餘人,殺害苗民3000餘人,苗王敗走。苗族古城洪江才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中央政府控制局勢以後,沒有實行改土歸流,而是分而治之,實行民間行會自治,設立稅局,沒有設立政府,由會同縣代為管理。
當今中國,苗族出土文物和地表留存文物最多的地方在哪裡?不在鳳凰,也不在貴州,而是在洪江!去年,全省苗族文化研討會專門選在洪江召開!
除了山水、洪商文化以外,洪江最有旅遊潛力的非物質文化,就是雄溪蠻的巫儺文化!巫儺文化對長江流域的影響非常廣泛,雖然巫儺文化沒有神農炎帝那麼出名,但是巫儺文化是真實可見的東西,沒有人搶得贏懷化,更加沒有人搶得贏洪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溪蠻者,即<後漢書>所謂五溪蠻,章懷太子注,稱武陵有雄溪、(木革)溪、酉溪、舞溪、辰溪,悉是蠻夷所居,故謂五溪蠻,今在辰州界者是也."在這五條溪河上住著一個被歷代王朝稱之為"五溪蠻"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於中原。一種民族、一種文化符號;文化是民族的身份,民族身份不同,文化也不同."五溪蠻"的文化是與聖賢文化不同的巫儺文化,而傳承巫儺文化的是"五溪蠻"的主體民族苗族.
洪江如果不搞旅遊項目,就沒有必要研究自己的民族問題;如果要搞旅遊,就一定要研究民族問題!五溪蠻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蠻,疑為共工直系部落,漢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臨水而居,故名洪江,該地名因族名而得。
洪江明朝以前是湘西苗族古城,洪江古建築只留下了苗人的凍青坪、得勝街、天王廟、苗王府、賀家祠堂等代表性建築於後世,其他全部毀滅於戰火中,在洪江挖地三尺土,就可以看到和觸摸到苗人先民的被戰火燒黑燒焦的瓦礫!最近幾十年,天王廟、苗王府被拆,賀家祠堂也岌岌可危。現在的中國大陸,已經找不出像洪江這樣保存超過300年的苗族標誌性建築那麼集中的地方了!早在苗王統治時期,就有大量漢族商人定居洪江,明朝正式統治洪江后,將洪江苗疆分而治之,除沒有設立政府機構的古城由居民自治以外,農村苗地全部分給了周邊的縣治。洪江自古是湘西的貿易中心,明朝征服洪江苗以後,來洪江經商的多為晉、徽、贛、鄂、蘇、滬等地商賈,並且通過幾百年上千年與原住民苗族的融合,吸取了洪江原有的碼頭文化,巫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居特色的洪商文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洪江是一個移民城市。洪江本地原住民中,多為賀姓、舒姓、向姓、以及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全部是苗族姓氏,疑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解放后,對洪江人沒有進行民族識別工作,全部劃為漢族。賀姓住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巫水右岸的栗子灣、凍青坪、沙子坪,以及現廣場處的賀家田一帶。因賀姓人丁眾多,又是本土原住民,故為洪江的旺族。追根溯源,也是洪江人的老祖宗。
洪江歷史上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民族識別工作。如果開展民族識別工作,洪江古城、桂花園、常青鄉的賀姓、舒姓、向姓、以及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全部是苗族姓氏,侗族的楊、吳姓也是洪江的大姓。而洪江的主體民族,除漢族以外,應該是苗族,可能超過了洪江一半人口!
現在科技發達,驗血查遺傳基因很方便,苗族和漢族是完全可以查驗出來的(即使混血),隨著洪江原住民自己民族意識的復甦(遲早都會的),開展洪江城鄉的民族識別工作,洪江未來出現苗寨侗鄉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洪江的苗、瑤、侗族是對雄溪蠻不同居住地同一個民族的區分,不怎麼科學,應該以苗族為主,瑤族是土著民族,侗族是專指從南方過來的百越民族。雄溪蠻既現在的雄溪苗,分佈於洪江---會同---綏寧--城步這些巫水流域。打造巫水流域的民族風情旅遊走廊,不僅可以增加洪江的發展腹地,爭取懷化市邵陽市的支持,而且可以得到湖南省政府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可以體現在民族、旅遊、文化政策上,也可以體現在資金、技術和招商引資的支持方面。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我分析過:會同、綏寧、城步都屬於軍管,受到先天條件的制約,而洪江是可以開放發展的,這就為洪江發展巫儺文化產業提供了非常充實的土壤!通過巫儺文化培植的創意文化產業,可以與洪江古商城並駕齊驅!
收集雄溪蠻的一手資料來豐富洪江的旅遊產業元素。洪江聯合會同東線的小河片區(黃茅鄉、若水鎮高椅鄉團河鎮、王家坪鄉、金子岩鄉、長寨鄉、沙溪鄉),接壤綏寧、到城步收集雄溪蠻的一手資料來豐富洪江的旅遊產業元素很可行!
這些巫水流域的鄉鎮民風淳樸,土地富庶,自古和洪江聯繫緊密,也能和睦相處!
這裡也有很好的旅遊資源:國家級的洪江古商城、國家級的若水鷹嘴岩自然保護區、省級的高椅古民居、巫水沿線風光
地理上同處巫水流域,河谷沿線能很好開發交通,如當年的沿巫水窄軌鐵路項目、209國防路支線公路項目等都是很好的證明!!參考麗江、九寨溝、鳳凰等地的情況,旅遊可以帶動當地的基礎設施比如交通的建設。209國防路支線公路應該是懷化最直最平的省級公路,可見地理環境的優越,未來安江(懷邵高速)接——洪江——若水——團河——沙溪——甘棠——通道一線道路升級改高速都沒有任何問題
而且民族的,歷史的、經濟的、文化的各個方面結合都有很好的基礎。最關鍵是會同、綏寧、城步的經濟能量有限,無法顧及巫水片區的旅遊經濟發展。
放在巫水流域的叉皮溪比較合適,一是扶持農村經濟發展;二是與洪江古商城拉開一定的時空距離;三是可以聯合巫水流域的綏寧、城步、會同開展巫儺文化的宣傳推廣活動,每年輪流在洪江叉皮溪、綏寧、城步、會同組織大型宣傳活動並常態化經營;四是我們可以組織一批自己設計自己創新的民族文化產品賣錢。這些巫儺面具、戲曲只是我們的背景材料,要在這個基礎上開發與遊客互動的節目,這些節目必須人性化、親切、熱情、參與性強才好!
由此可知:洪江重視研究發展巫儺文化產業,可做巫水流域旅遊經濟發展的龍頭。
做大不如做小,做小不如做好!
如果誰投入進來把這件小事做好,那就功德圓滿了!
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 央對西南地區的統 治。
元朝開始實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對內殘暴統治屬民﹐對中央叛服不常﹐騷擾與之接壤的漢民﹐土司之間也不斷發生戰爭,從元朝實行土司制度到明朝推行改土歸流這段時間,雄溪苗的戰鬥從來沒有停止過。為了解決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據的積弊﹐明清兩朝的統治者大多主張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洪江的情況比較 憲宗成化三年(丁亥)二月,靖州、洪江苗民起事,次年二月,直抵清水江(今會同炮團),深入苗境,連破8OO苗寨,焚廬舍13OOO余間,生擒苗民25O餘人,殺害苗民3000餘人。起事失敗,苗王敗走。苗族古城洪江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中央政府控制局勢以後,分而治之,實行行會自治,設立稅局,沒有設立政府,由會同縣代為管理。
清以前,洪江實乃“五溪蠻”的首蠻之地。為苗侗瑤漢等多民族雜居之處。歷史上,相傳三國時期,此地曾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點之一,附近還留有“諸葛井”的遺跡,傳說為蜀軍所開鑿。因苗族無文字,只能以口傳歷史為據。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當時還是起義軍的朱元璋之一部,曾溯沅水而上,進攻五溪地區。當年駐紮於洪江青山界的“雄溪蠻”苗王曾率部抵抗,苗民發揮苗船靈巧的優勢,晝伏夜襲,節節騷擾,使其不得不暫且退兵。苗王為慶祝此次勝利,遂將青山界苗王寨近旁的街道命名為“慶安里” ,以示慶祝勝利、祈福平安。至今慶安里街道依然存在,只是久歷滄桑,幾成危樓。同時在苗王寨的山後,擴建天王廟,以謝天王護佑。值得一提的是“天王廟”為苗民祭祀天王所專有,正如同各地的萬壽宮都是江西會館,各地天后宮都是福建會館一樣。從當年洪江的天王廟的宏大規模可以推想當年洪江“雄溪蠻”的力量之強盛。天王廟自 1956 年改辦中學,今已為洪江二中校址。至民國時期此廟一直為“沱江會館”館址,是苗胞聚會商事之所。待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明朝軍師劉伯溫親率大部分由江西人、徽州人組成的軍隊移師洪江,駐軍於古商城的中心位置堡子坳。苗王見勢不妙,乃率部眾逃遁。
這是苗王離開洪江的其中一個民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