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須飯

木須飯

木須飯,又叫蛋炒飯。蛋黃白混合,色如桂花,桂花又稱木樨,木須。后以木須指代雞蛋。蛋炒飯是外來的一種吃法,不是內地人的發明創造,其根源在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帶。班固的《漢書》有過比較間接的記載。從名字上看,蛋炒飯也應該是西域少數民族的一種吃法。

食品用料


雞蛋,米飯,蔥,食用油,鹽

製作方法


傳統做法

將水煮開沸騰后,將洗乾淨的米倒入水中過濾撈出,記住,一下下就可以了。然後,將米放在爐子上蒸熟后,與雞蛋混在一起炒。這樣做出的蛋炒飯,不僅米飯香和蛋香不會混合,而且哦,米是一粒粒分開,不會粘在一起的。

一般做法

米飯要先在冰箱冷藏2-3小時,並且不要加蓋;炒飯前飯內加少許素油拌勻,讓飯粒分開,再倒入一半蛋液拌勻浸泡20分鐘;旺火油鍋下拌好油和蛋液的米飯,迅速炒勻炒干,使雞蛋包住每粒米飯,行話叫“金包銀”。然後下熟青豆及跑馬蛋,加鹽、蔥花,翻炒片刻后出鍋。

食品特點


蛋香,鮮口。

食用須知


蛋液下鍋油溫不要過高,快速滑炒打散
冷飯下鍋慢慢鏟松不加水

相關典故


這種飯菜合一的做法從河西走廊傳入內地,最終為廣大漢人所接受。其主要功勞當歸鑿通西域的班超以及經營西域的張騫。班超晚年回到內地后,最常吃的就是苜蓿飯。張騫也是以喜愛這種胡飯聞名於朝臣之間,據說張騫的妻妾們各個是做苜蓿飯的高手,張騫也是以哪個妻妾做的苜蓿飯好吃就讓誰陪著睡覺作為獎勵的辦法。
蛋炒飯傳入內地的路線大體有兩條,一條是從河西走廊進入內地,然後北上進入草原,從游牧民族蒙古人那裡東傳給東北的滿族人,然後再由滿族人傳給漢人,故標準的滿漢全席中是有蛋炒飯的。走這條路的蛋炒飯做法有過變形,蛋可以是雞蛋,也可以是鴨蛋鵝蛋或者是其他什麼的鳥類的蛋。飯可以是大米飯,也可以是高粱米飯玉米飯,但小米飯不行,因為小米飯發硬,與雞蛋配合口感不好。黏米則徠更是不行。
走東北這條線路的蛋炒飯後來被滿族皇上所喜愛,所以蛋炒飯是記錄在御膳房的食譜裡面的,我們今天還是可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里找到文字根據的。末代皇妃福貴人李玉琴在圖書館工作時,就曾帶過蛋炒飯上班做為午飯的,她還讓我嘗過一口,果然好吃。她對我說,皇上溥儀就非常愛吃蛋炒飯,她的做法就是御膳房的做法。我的蛋炒飯做法就是她親自教的,可以說,我現在是皇家蛋炒飯做法唯一的嫡傳,絕對正宗。
另一條線路是穿過河西走廊南進,在南京一帶停留下來,經過當地人的改造,最後在揚州被發揚光大了,因此,揚州人把他們的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現在已經成了揚州的招牌飲食了。

相關食品


揚州炒飯,蝦仁蛋炒飯,木須肉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