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體
印刷時用的字體
印刷體,指印刷時用的字體或類似印刷時用的字體。英文印刷體有Times New Roman等,中文印刷體有宋體等。
印刷體橫平豎直,字元框架搭得很規範。舉宋體為例,它橫細豎粗、結體端莊、疏密適當、字跡清晰。讀者長時間閱讀宋體,不容易疲勞,所以書籍報刊的正文一般都用宋體刊印。
印刷體
block letter
例句與用法:
那孩子在他那張圖畫的下面用 印刷體大寫字母仔細地書寫了自己的名字.
The child carefully printed his name in capitals at the bottom of his picture.
ads by google
宋體字並非源於宋代,而是在明代確立。出現在宋代的為老宋體。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中國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現的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稜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在現代印刷中主要用於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
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了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刻書中心發展較快,活字印刷發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體字起源於明代,清人蒲松齡說:「隆、萬時有書工專寫膚郭字樣,謂之宋體。刊本有宋體字,蓋盼於此」。宋體字便於書寫和刻寫,字體美觀端莊,適應了印刷出版業的行業操作要求,成為宋代文化造極的見證者。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也叫“正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隸、楷之間的過渡。
機器印刷術的歷史產物。至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黑體漢字抹掉了漢字手書體的一切人為印跡及其造字淵源,沒有手書的起始和收筆;它以幾何學的方式確立漢字的基本結構(它是構建性的,而非書寫性的),其均勻的筆劃寬度和平滑的筆劃弧度表現出一種穩定的、充滿機器意味的無時間性及共時性特徵。
顧名思義是宋體的便體,也是印刷體。
印刷體是企業在不損害原有標誌的設計理念和視覺結構形式的原則下,針對印刷方式的不同表現和印刷技術、製作程序的限制,製作標準字的各種變體設計,並以規範的形式固定下來。如,線條粗細變化的表現形式及其應用規範,標誌字型的表現形式及應用規範,線框空心體,網紋、線條的表現形式及其應用規範。
印刷體實際上是標準字基本要素和其他基本要素的組合。由於標準字應用在平面印刷品、立體空間物體、特殊材料的霓虹燈、布匹上刺繡等各種媒體時存在差異及工藝製作的技術性問題,因此對標準字的設計往往採用變體,以加強標準字的傳達功能。
在印刷體的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印刷體的設計應建立在印刷和製作工藝的客觀要求上。醒目、有個性,才能達到傳神的效果。常用的變體設計有放大或縮小變形,圖底互換或黑白反轉變形,字體的線框空心體,網點、線條的變形或將二次元的平面圖形設計成三次元的立體設計。